曹嵩抵达司徒府,本欲拜会种暠,却被告知种公因病重未能亲自接待,转而由长史桥玄出面款待。
就在这时,桥玄首次见到了曹家的稚子阿瞒。
桥玄平日里严肃威严,相貌不凡,一般孩童见到他都会有所畏惧,但阿瞒却毫无惧色,直视桥玄。
桥玄心中对阿瞒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胆识过人的孩子。
得知曹嵩此行的目的是为阿瞒挑选启蒙导师,桥玄便好奇地询问阿瞒心仪的师傅类型。
阿瞒毫不犹豫地答道:“我期望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能够让我畅所欲言的老师。”
这一简单而深刻的要求,立刻让桥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完美的人选——陈留郡圉县的蔡邕。
蔡邕,师从胡广,学识深厚,才华横溢,且因宦官的陷害而被迫隐居家中。
蔡邕的性格坚毅,不畏强权,敢于直面权贵,勇于直言。
桥玄素来爱才惜才,如果蔡邕能够与曹家建立起联系,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蔡邕或许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波折。
桥玄沉思片刻,随后对曹嵩说:“我有一良友,名蔡邕,乃陈留圉县人士,其人博学多才,尤擅文学与音乐,且性情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今虽因宦官之故,隐居在家,但其才其德,皆为人所称颂。若阿瞒能师从蔡邕,定能受益匪浅。”
曹嵩闻言,眼睛一亮,他知道蔡邕的大名,心中暗喜,便问:“桥公,若能得蔡公指点,实乃阿瞒之幸。但不知蔡公是否愿意教授学生?”
桥玄微笑道:“放心,蔡邕对后辈的教育颇为重视。我会修书一封,推荐阿瞒前去拜访,相信蔡公会看在我的面子上,给予阿瞒一个机会。”
第二日清晨,曹嵩携着阿瞒,怀揣桥玄的亲笔信,踏上了前往陈留郡圉县的旅程。
抵达目的地,当蔡邕展读桥玄的书信,再观阿瞒机智过人、举止伶俐,心中不禁生出了几分喜爱。
在得知阿瞒渴求知识、立志求学的坚定意愿后,蔡邕毫不犹豫地决定亲自为其启蒙。
蔡邕年届三十,多年来未曾有过子嗣。
非他不能生育,实因其容貌特异,故而对于后代的期望并不甚高。
然而,此刻他遇见了阿瞒,似乎找到了一种别样的寄托。
蔡邕目光温和,逐字逐句地考察着阿瞒的识字能力。
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并非初识笔墨的稚子,而是已经能够流利地辨认出大部分字词。
"不错,不错。" 蔡邕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
接着,他转换了话题,开始检验阿瞒在算术和其他经学领域的掌握情况。
随着问题的深入,蔡邕察觉到阿瞒在这些领域的知识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经学部分。
阿瞒的眉头微微皱起,显得有些不耐,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这些经学篇章太过繁琐,似乎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蔡邕闻言,轻轻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温和而坚定地看向阿瞒,语重心长地解释道:
“阿瞒啊,经学看似繁复,实则蕴含着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教诲。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学习经学,能够让你明白天地之道,知晓人伦之理,这是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顿了顿,观察阿瞒的反应,然后继续说道:
“你觉得它不实用,是因为你还未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经学教我们如何行事,如何为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本心。当你掌握了这些道理,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找到解决之道。经世致用,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感悟。”
蔡邕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期望,他缓缓地继续说:
“再者,从实际角度来看,经学是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在当今世上,无论是出将入相,还是治理一方,都离不开经学的滋养。学习经学,不仅是求知的过程,也是你未来能够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
在古色古香的书房内,蔡邕的言辞如同古卷中的智慧,缓缓流淌。
蔡邕说的道理他都懂,可……
阿瞒缓缓欠身,语气恭敬却带着几分固执:
“老师教诲,操铭记在心。然而,吾辈生于世间,各有志趣所在。”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那些堆满经卷的书架,语气更加坚定:“在下行事,向来遵从己心,但求能追随本心,学吾所好,行吾所愿。”
蔡邕闻言,心中明了阿瞒志不在此,遂不再坚持让他深入经学的劝说。
他轻轻叹息,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告知阿瞒:“既然你志在它途,那么日后若想通过考试,进入太学的小学部深造,恐怕是难以成行了。”
阿瞒听后,眉宇间闪过一丝惋惜之情,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没有丝毫后悔之意。
【叮,同龄人已踏入顶尖学府,享有最优教育与人脉资源,而宿主仍在兴趣的海洋中摸索,特此颁发咸鱼值666。】
“……”
阿瞒默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几句不雅之词在舌尖打转。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