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冬,萨拉维冲突区战火连天。
陆昭单膝蹲在断墙后,手里拿着收音麦克风。
一旁的摄像机镜头扫过废墟,一片残垣断壁。
“陆记者,再往前就是交火区了。”她的搭档摄像师卡米利安一手扛着摄像机,一手拽了拽她的背包,提醒道。
“嗯,你可以把摄像机给我。”陆昭伸出手,就要接过摄像机。
卡米利安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别异国来的年轻记者是不是瞧不起她,要一个人抛下她冲在前面?
于是她扛着摄像机一扭身,拒绝了陆昭。
她才不给!
陆昭笑了笑,年轻的面容此时已经沾上了尘土,一张秀气的脸灰扑扑的,绽开的笑容却依然和煦。
被防弹背心和迷彩服包裹住的身体瘦削却有力,脊背像青竹一样挺直,让人感到安心。
卡米利安叹了口气,对于这个不怕死一样的记者,她真的是没办法。
接着,陆昭目光锁定。
她指了指远处蜷缩在卡车底下的三个孩子,示意摄像机将这一幕记录下来。
卡米利安迅速将镜头对准几个小孩。她早就习惯陆昭不顾安危深入前线、专注于忠实记录的做派了,她知道这些素材都会化作一条条绝无仅有的忠实报道,向世界诉说战争最前线的事实,揭开战争最真实的残酷和伤痛。
她的身边来来去去许多被派遣来的战地记者,没有一个能够长久留下。许多明明比她高大的壮汉,一到战场上就畏畏缩缩得像换了个人似的,还要躲在她的身后。
原本她对和这个异国的年轻女记者的合作不以为然,觉得对方也是那种只敢缩在后方,用最长焦段镜头远远拍摄的那种人。
毕竟她看这个记者长得细皮嫩肉的,身子骨虽然挺拔,但也看起来吃不了多少苦。
但是事实证明,她有点以貌取人了。
每次,弹片和硝烟呼啸而过,陆昭拿着收音设备往前冲,跟不要命了似的,都要和士兵冲到一起去了,她也只能硬着头皮扛着摄录机跟上。
她丝毫不怀疑,如果不是因为摄录机有点分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肩扛,她的搭档会毫不犹豫地自己扛着摄像机和收音设备往前冲。
卡米利安的镜头捕捉到,一个小女孩瑟瑟发抖,怀里抱着只脏兮兮的玩具熊,熊的右眼纽扣掉了,像在哭。
“《国际儿童保护公约》第38条,战区儿童优先撤离,但是这里,没能做到。”
陆昭冷声开口,语调平静。
她抬头张望远处轰鸣的直升机,还有一段距离。
她起身:“得把她们弄到国际红十字会的车那边。”
正在说话的功夫,弹道尖啸声就骤然逼近,那些直升机以一种诡异的速度飞来。
“动作快!”
陆昭眯起眼,看着远处快速靠近的直升机。她飞快上前,快速用当地语言和小孩沟通了几句,就带着几个小孩向附近的救护车跑去。
卡米利安扛着摄像机,依旧在一旁忠实记录着,这都是陆昭在每次出发前对她的嘱托——
“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拍下来,尽量还原事件的全貌,保护好摄像机。如果实在没办法,起码要保住内存卡,这很重要……”
陆昭正在把最后几个孩子推上救护车,炸弹却裹挟着呼啸的风声而来。
“小心——!” 卡米利安的嘶吼被爆炸声吞没。
陆昭快速做出反应,扑向最后还没来得及上车的女孩,将她护在身下。
摄像机也被掀起的热浪摔进泥里,镜头裂成蛛网,朝向天空。
黑屏前拍到最后一帧画面:
那只独眼玩具熊飞向天空,像颗慢动作升腾的星星。
医院里的白炽灯和天上的星星不同,虽然都是泛着冷光,但是医院的灯更刺眼。
“右腿膝关节以上截肢,腹腔残留弹片。”
“准备除颤,注意避免压迫患者伤处!”
医生们交流的话语带着各地口音,她却也能在麻醉剂还没完全过的时候勉强听懂。
右腿一阵剧烈的幻痛。
镜头一转,是台里新闻中心主任魏宁对她的呵斥:
“让你别冲那么前,不要命了?真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了?那些素材救得回你的一条腿吗?”
她坐在轮椅上,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垂着头接受着批评。
她当然不是救世主,她能做的一直都很有限。
可是……她垂眸看着自己空荡荡的右边裤管。
她现在连很有限的事情都做不到了。
……
午休居然竟然也做了梦。
陆昭从省台办公室的沙发上坐起来,盖着的薄毯从肩上滑落。
此时已是冬天,她的额角沁出了汗,身体却是冷的。
似乎是受到噩梦的影响,残肢处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幻痛。
她闭上眼睛,给自己几秒钟时间缓冲一下。
她以前从来都不午休,精力旺盛得让领导很是喜欢。
从国内顶尖学府之一的首都传媒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了青城省台工作,当了又苦又累的调查记者,一路高歌猛进,深入调查出一连串**事件,做出了好几篇轰动A省的报道。
一时间贪官落马,上下重新洗牌,陆昭成了大功臣。可是就在时任新闻部中心主任的魏宁想要给她升职的时候,她却主动请缨,去了萨拉维战区。
而被问及原因的时候,陆昭却神色淡淡,反问:“咱们台里有别人报名吗?”
魏宁一时语塞。
确实没有。
萨拉维战区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战乱的地区之一,虽说给的报酬丰厚,但是省台里的年轻人惜命,稍微年纪大的也有家有室,折腾不起。
就连台里几个经验丰富、为数不多的调查记者也频频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