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刚开始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是认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这个人为什么会快乐?会有这么多的财富,他为什么身体健康,人又长得那么庄严? 这是他运气比较好。这个人他一出生,生长在贫贱的家庭。这是他运气不好,换句话说,生命是一种偶然。这样的思想就很容易造成我们即时行乐,乃至于不择手段的行为。因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的规则,没有任何的章法,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颠倒的。
(一)业果的真理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就是因果的觉悟。刚开始,你必须很清楚的告诉你自己,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个人会产生安乐的果报,它有它的因素,一个人会产生痛苦,也有它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过去的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我们也因为过去的恶业,遭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样,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勉强自己去减少罪业,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应该勉强自己去行善,刚开始我们觉悟的第一个真理就是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从凡夫的,“云何应住",我们凡夫的心是住在外镜,心随境转,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修善,我们遇到不好的环境,我们就造恶。现在我们提升到,心以真理为住,以因果的道理为住,这时我们的心是住在善业,以善业来当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因果的观察,智者大师说,这个叫做有相形,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感觉得到。
(二)空性的真理
从因果的觉悟,我们进一步观察到,我们内心当中,经常去判断善恶,来知道断恶修善,毕竟都是在有相的环境上分别,带动内心的躁动和得失,所以我们应该在进步,从一个有相的判定,就提升到对无相的空性的观察。就是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事实上,所谓善业所召感的安乐的果报,它是因缘所生法。由罪业召感的贫穷,卑贱的果报,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从它的本性来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从有相的业果分别就提升到无相的空性,在空性当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你内心当中,会从一种善恶对立的扰动,而趋向一种平等的宁静。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对生命的观察更深入了,所以我们的离苦得乐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微妙。这样的空性的观察叫做无相形。
(三)中道的真理
第三个,从业果到空性,第三个觉悟是中道的思想,就是前面的有相和后面无相的平等不二。空有不二。远离空有的对立,而悟入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道实相。所以,一个菩萨觉悟的真理有业果的真理,空性的真理和中道的真理。当然,你能够有这样的觉悟,是因为有修行八种法门。前面所解释的叫做别题。个别的经题。这个“经"叫做通题,通于一切经典的。事实上,这个“经"的印度话叫做“修多罗", 修多罗叫做“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根基。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单,把契字拿掉,就拿这个经字,它有“契合"的意思。
二、别明六义
(一)通别义。(二)人法义 。(三)一多义 。(四)能所义 。(五)名德义 。(六)感应义 。
这个地方是总释经题,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六义。个别说明经的六种含义。六义当中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通别义"是总说。二到五是别名,第六是总结。先看总说,
通别义:
通别义,八大人觉是别,经是通,就是通别的和合。这是一个总说。
人法义、能所义:
我们看第二个“人法义",二到五就是从八、大人跟觉这三个地方的相互关系。我们通过四重来了解。先看八和大人之间的关系。
八跟大人的关系有“人法义"和“能所义",“人法义"是说八是一个所修的法门。这个法门存在宇宙当中,它本身是没有明了性的,它本身并不能产生破除邪执,开启智慧,离苦得乐的功能,必须有一个人去修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能够破执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人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以,在修学当中,一定有“人法"和“能所"。“人"是能修行的人,“所"是所修习的法。有“人法"的差别和“能所"的差别。
一多义:
看第三个“一跟多",前面讲八跟大人,这个地方讲八跟觉,八个法当然是多了,它开出八个广大的法门,但这些法门趋向一个“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本经研究八个法门其实就是一个重点,是开启菩萨内心的智慧,就叫做“觉"。所以当中有“一"跟“多"之间的差别。
名德义:
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五“名德义"。“名德义"就是解释大人和觉的关系,大人是个菩萨,当然,这个菩萨是个假名,比如你受了菩萨戒,人家称你是某某菩萨。你有菩萨的假名,假相,假用,你搭上了海青,穿上了幔衣。那么你就有菩萨的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就是觉悟了。如果你只是显出菩萨的相貌,你内心还是颠倒的,那么你就是有名无德。所以,大人是一个名,你内心的光明的觉悟是真实的功德。这是名和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解释八,大人和觉的相互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