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五蕴魔
前面的鬼神障是外来的,那么这个五蕴魔就是我们这个果报体,有什么障碍呢。经常有病痛,当然病痛,有的因缘是四大不调,你找医生就可以治好。但是,有的病痛,你找遍了所有的医生都没有法子的。就是这个病痛的背后有强大的业力在支持。当然,这个业力大部分来说是跟杀业有关系。所以,你必须要消业障,这个病痛才会好。所以我们对于五蕴的魔障,破除的方法是拜忏。把这个业消了以后,你的病痛就消失了。
第四个、报障
就是死亡。我们这个三界的果报啊,在修行的角度来说,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死亡。就是我们寿命太短,我们不是无量寿。你可能活八十岁或者一百岁,那么比如说你今天三十岁开始学佛,到八十岁,五十年的时间。你好不容易内心当中修行上路了,有一点善根了,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以后,你来生又开始糊里糊涂的。从小学到高中啊,一天一天的,跟着感觉走。好不容易遇到三宝了,又是四十岁了,五十岁了。那么,你开始修行的时候,又死掉了。死亡使令我们的善根中断,不能够累积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的修行佛法,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的主要因素。这个分段生死产生一种退转的力量。
藕益大师说,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就是我们断除烦恼,惑业求断,就像那么胚器,你做花瓶那,泥土先把它捏造成一个胚器,但是好没有烧,你好不容易塑造这个形状出来,经雨,下一场雨之后呢,这个泥土的形状啊,花瓶的形状又变成泥土了。经雨则化弃前功。白费一场。当然,你要避免死亡的出现,那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才叫无量寿,那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这段的意思就是说,生为一个三界的众生,我们刚开始要启动修行啊,你就要面对你的烦恼障,鬼神障,病痛的障碍跟死亡的障碍,四重障碍。那么,你要不修行,你就不感到有什么障碍。你就随顺你的烦恼去活动。但是,你开始立志要改造生命的时候,这四种障碍,或多或少就必须会现前。那么,你对于这种障碍的心态啊,就是要精进。用一种勇悍的心情去面对。你不能退缩。
我们也可以讲讲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面对障碍的一个心态。我们大家来共同的学习。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生是做一个王子,当中他做王子,是一个非常安乐的境界。但是,释迦牟尼佛他做王子的时候,他悲悯很多的这些苦恼众生,经常拿珍宝去布施这些苦恼众生。那么,他把整个仓库的钱都布施光了。所以,他就要求去追求财宝,就带领随从到大海里面去寻宝。经过努力,好不容易把大海的珍宝找到了,满载而归,但是,在大海的途中啊,遇到的风浪就把船上的珍宝,全部都翻覆了,掉到大海里面去了。
那么当然,我们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遇到障碍就选择放弃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太子啊,他看到这个情况,他下定决心那,我一定要把这个珍宝找到,否则我决不放弃。他在经典上说,他用勺子就去舀这个大海的水。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这个大海的水舀干,然后把珍宝找出来。我们要知道,其实我们的生命当中啊,力量最大的不是你的身体,是你的心力啊。你的心力是通十法界的。那么当然,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说我们先不要管说他能够舀多少水了。重点是他那一副坚固而不退缩的心力啊,使令魔王感到害怕。哎呀,他要把我大海的水舀干,那我的龙子龙孙就死掉了。所以,龙王只好乖乖的把珍宝就还给释迦牟尼佛太子。
那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可能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开始去栽培福德善根,或者智慧善根的时候,你的烦恼障碍了你,你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哎呀,我不做了,我不修行了。第二个,病痛出现了。第三个,鬼神障碍你,你的怨亲债主找上门。也可能死亡到来。那么我们生为一个业力凡夫,我们面对果报,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因缘会出现。但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就是我们用精进的心态来面对。这就是你一个人会成功失败的关键。
以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他退休以后应邀到大学去演讲。讲完以后,大学生就问丘吉尔先生,你今生当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你可不可以把你人生的经验当中,讲几句重要的话,来给我们年轻人做一个勉励。丘吉尔讲了三句话,就是一个人会成功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决不放弃,第二个也是决不放弃,第三个也是决不放弃,不管你做什么。我们往往因为在过程当中,一时的挫折而枉失了大好机会,而事实上,很可能我们这个障碍冲过去以后,后面就是海阔天空。
我以前打佛七的时候,我们曾经打过三七二十一天。那次的佛七,我印象深刻,当我们成就一个善根的时候,往往会把过去的障碍逼出来。我打到第十七天或者十八天的时候,身体出现一点障碍,内心里感到很多躁动的情绪不断地在干扰我。后来,那个主七和尚告诉我们一句话说,他说,你要成就光明之前,一定会有黑暗。那么,重点就是你要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老和尚说,他说,你觉得很疲惫,但是对方也很疲惫。就是说,你不要以为你很疲惫,其实对方也很疲惫。因为,我那个老和尚是军官出身的,他是带兵打仗的。他说,带兵打仗啊,打到最后,已经不是打兵力了,不是打技术了,而是打心力。看哪一个指挥官坚持到最后。因为,你很疲惫,对方的军队也很疲惫。那么,看谁撑的过去了。其实,你说修行跟打仗是一样的。你面对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些都不好惹。但是,问题就是说,你感到心力很焦瘁,但是它也感到心力很焦瘁,那么看谁撑的久。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可以回想我们以前的修行。很多都是我们的放弃而失败。所以,修行的个性啊,最怕你今天想到去拜八十八佛,拜了一个月,哎呀,没有意思了,改拜大悲忏,拜了一个月,也没有意思,今天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也没有什么感应,明天念观世音菩萨。结果一事无成。它这个精进的本质呢,精就是专一,进就是相续。所以,佛陀在精进的内涵当中,强调一个观念,佛陀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们看到屋檐的水滴啊,它是这么的柔软,但是重点它能够在同一个点上,不断地点,结果可以把地板上穿出好几个洞,那个坚固的石头都能穿洞。
所以,诸位要知道,其实你在修行法门能够成功啊,它的重点还不在那种猛暴性的修行,你说哎呀,我参加一个佛七,七天不睡觉,回去以后,全部都不念佛。这种效果不大。你今天这种猛暴性的修行,你倒不如每天当中你念一千声,但是你就不间断。风雨无阻,每一个法门都点点滴滴的,滴水长流。那么,你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你容易成功。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通过对资具的少欲知足以后,我们在修行当中的一个心态啊,面对障碍,你决不放弃,坚持下去,往往在下一个时刻,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一个精进的功德。
我们看下一科:
乙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好,第一段是说明为什么要追求智慧的原因在哪里。修行不是只是诵经,念佛,拜忏,破障而已,你还要追求智慧。那么为什么要追求智慧呢?佛陀讲出它的道理。愚痴生死。当然,我们希望离苦得乐了。但是,所有的痛苦的因素就是有生命。生死是所有痛苦的总结。可以说是生死的依止处。因为你在三界受身,你就不可能避免痛苦。所以,你要能够离开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无生。想尽任何办法不要在三界投胎,否则你不可能离开痛苦。因为你每一个生命的出现,在你短暂的一期生命当中,你要没办法避免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
那么,为什么会有生命呢?主要是愚痴,不明白生命的真相。就是颠倒。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世间上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世间上最大的罪业就是愚痴了。因为你有智慧,即使你会造罪业,你知道生命的真相,你知道功德相,过失相。你会不断的调整自己。那么,愚痴的人就根本没有调整自己的能力。你这个人生命没有希望。这个人佛弟子,你说你明白很多道理,你还是造罪业。是的,但是他造罪业跟你造罪业不同。他造罪业是一时的情绪。但是他情绪这个生灭心过去以后,他到佛堂静坐的时候,他的智慧现前了,他就知道他做错了什么。那么,他会从很多痛苦的经验当中,不断不断的改进。这个人虽然现在做的不够好,但是他的生命充满了希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的生命是没有希望的。你没办法修正自己。所以,生死的痛苦的根本因素是对生命的一个错误的认识,愚痴。
那么,怎么办呢?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那么,消灭愚痴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广学多闻。这个广学就是一种广泛的学习。这个学习就产生了正见。这个地方的广学,藕益大师的注解上说是闻慧。闻所成慧,听闻所成就的智慧。这个多闻是一种思慧,思维的思,就是你在学习了教法以后,你应该要在你的一天当中,拨出一定的空闲的时间,在寂静明了的心中,去思维,去消化这些教法。教法透过你的思维,就能够把文字的概念转成你心中观照的正念。你刚开始的正念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你进行消化以后,这样的概念在心中就有主导的力量。所以,多闻是一个思慧。
那么经过广学多闻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从自利的角度,增长智慧,从利他的角度,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你能够知道什么样的因缘是功德相,什么样的因缘是过失相。那么,你也可以把这样的概念透过你语言文字的辩才去开示其他的愚痴众生。使令他也能够明白道理。这样子,是给众生最大的安乐了。
佛法讲离苦得乐,当然佛法也强调修慈善事业。但是,我们今天从比较深层的角度观察离苦得乐,弘扬佛法,开人智慧,就更加重要。就是说,他今天没有饭吃,你给他一碗饭。他饥饿的感受暂时消失了。哎,他生病了,你带他去看医生,把他的病症消除,也非常好。但问题就是说,他今天没有智慧呢,他就会去继续造业。他的痛苦就永远不可能消失掉。那么,你今天能够透过你的教授,使令他的心中从黑暗当中出现光明,让他知道,你为什么会痛苦,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他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那么,你把痛苦和快乐的因素告诉他,让他从今以后知道该怎么做,那这样子更彻底。所以说,菩萨的广学多闻,一方面他自己能够对生命产生正确的抉择,一方面他自己能够引导众生给他最究竟的快乐。就是开启他心中的智慧,这是最彻底的离苦得乐的方法。
这个地方就是说,当然离苦得乐的角度很广,我们佛法讲十法界。你看天主教,基督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宗教。但是,我们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天主教,基督教,就感觉到它对生命的解释,比较狭隘。基督教对人生的法界就只有两种法界。你相信了耶稣基督,你就升到天上去,你要不相信,你就堕落到地狱。你的生命就只有两种选择。
当然,这个缘起也是一个很好的缘起。但是佛法的缘起,我们认为你的生命啊,你有十种选择。你也可以选择放纵你的**,来生到三恶道去,你也可以选择你要持五戒十善,来生做大国王,大富长者。你也可以选择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趋向偏空的涅槃。你也可以选择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当然,我们会说,哎,我们来生应该只有一个规划么,我选那么多干什么。但,诸位要知道一点,你今天在教理上的研究更广泛,你的资讯越多,你就有更多的选择。你就会知道你来生该怎么样正确的规划。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今天是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今天拜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做师父,我看你不用广学多闻。你福报大,你拜一个圣人,他入定就知道你过去生的烦恼的厚薄,你善根的浅深。他这个大医王,就把你整个的修学过程,这个药就配的好好的,你今天要成就,你修三个月的大悲忏,修完以后,再持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然后就念佛,一定成就。他这个菩萨就是有方便力啊。所以,你今天如果生长在正法时代,你就直接修上师相应法,我就听上师的话就好了。
但是,不幸的是,你到末法时代啊,这些明眼的善知识少,就是说医生没有了,但是医生没有呢,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药物的材料都还在,什么病用什么药,这些药都还在,但是,我不知道我该吃什么药。那你只好自己去学习。你才可以规划出一套你自己适合的菩提道。我生病了,我自己去找药。你不广学,遇到障碍,这个障碍就障碍到这个地方了。你找不到一个消灭障碍的因缘。所以,行门要专,解门要广。
因为,你的解门越广泛,你在对因缘判断的时候,你会更清楚该怎么做。你会用最少的精神体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反正你修行当中,你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依人,第二个依法。依人那就以心□□,他的上师的心直接印你的心,这个以心□□,这个上师要有一定的证量,否则,他自己的心颠倒,他怎么印你的心呢。那么,我们今天广学多闻,我们今天可能遇不到这些初地以上的善知识。但是我们以教□□。以教法来引导自己,不断的修正自己。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广学多闻那,对自己破除障碍,再修学善根,你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个地方就是讲到智慧。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