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秦始皇本纪(十三)

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下令开路,从九原通到云阳,凿山填谷,开通两地直达的路。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条件,这就是个又耗时间又耗钱粮又耗人命的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太多了,先王的宫廷太小了:“我听说周文王建都于丰,武王建都于镐,丰、镐一带,正是帝王建都的地方。”于是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兴建宫殿。

先兴建的是前殿阿房宫,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上可以坐一万人,殿下可以竖起五丈高的旗杆(这个比较狠,局限于材料,古代建筑层上加层又保持得住质量的少)。阿房宫四周环绕可以驾车驰骋的阁道,阁道从殿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顶修建观楼为标记。

另外还在空中架设复道,从阿房宫可以渡过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极阁道越过银河直通营室。这里取的是星象寓意,大概率还是那帮子术士们,看求仙问药怎么折腾都不见实效,大力忽悠秦始皇,怎么才更利于延续气脉,得遇仙人,求得长生,所以建筑物要选址,要符合术数,要不沾染凡尘,所以要建的有规格,要远离人气,要扩大范围。所以遇不到神仙,不是咱们的责任,是因为硬件没跟上,先加紧构建硬件吧。

阿房宫只是前殿的名字,整体宫殿群还没有完工,完工后,会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这座宫殿是在阿房建造的,所以天下人称其为阿房宫。也有传说是秦始皇为了纪念一个叫阿房的美丽少女建的,恋爱脑的世界,大概只有公母两性有意义,我个人不采用。

隐官服役的罪犯七十多万人,分批去修建阿房宫,或者修建丽山陵墓。从北山采的石头,从蜀地、楚地运来的木材,都送到阿房宫。关中的宫殿一共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这是大兴土木,应该也是借地势风水格局达成某种目的。另外还在东海边的朐县境内立下石碑,以此为秦地东方的门户(应该是接引神仙用)。迁徙三万户百姓到丽邑居住,五万户到云阳居住,都免除十年的徭役。

咱们首先说说丽邑是哪里。丽邑的遗址位于始皇陵外城垣北侧约3公里的刘家寨村一带。丽邑设置有两个目的:一是服务于陵园的修建工程,二是侍奉陵园。丽邑属于陵邑的性质,它的设立开创了在帝王陵附近置陵邑的制度。

秦始皇帝修建陵墓前后动用人力最多时达数十万,这么多人集中一起从事陵园建设工程,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以及组织、管理、治安等事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除有将作大匠、少府等相关官署负责修陵工徒的组织、管理,建材的供应等,其他相应的服务事项绝不是官府所能全部承包的。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陵邑的创建应运而生。所以,陵邑是因陵而设,服务于陵园,是秦始皇陵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始皇陵原名丽山,陵园为丽山园,陵邑的名称就叫丽邑。正是修陵工程的需要,始皇三十五年,迁徙3万家以充实丽邑的人口。等陵园修建完成后,丽邑仍将为陵园提供常年服务,供其所需。

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从都城咸阳外迁出去的,如果是,百姓迁走八万户,联系之前迁进的十万户富商,咸阳城及附近能参与生产和流通的基层人员要不足了,基层人员不足的话,生产运输成本势必要变高,物价很容易就要上去。如果是别的地方迁过去,背井离乡的迁这么多人,也是一项大工程。

然后咱们再说说云阳。云阳位于巴蜀之地,属于巴郡,早秦昭襄王时期就归属秦国。为什么要迁人去那里,戍边的可能性看起来并不大,更大的可能是开发和生产。联系到中国最大的朱砂产地在巴蜀,有一定的可能性是服务于朱砂的开采运输。这一点仅仅是我个人猜测,没有任何证据。但是如果参考秦始皇晚期求仙问药到有些病态,这种可能还是有的。

卢生劝秦始皇说:“我们寻找灵药和仙人总是找不到,很可能有什么东西妨碍了这件事。仙方上说,人主经常微服出巡可以躲避恶鬼,恶鬼避开了,真人就出现了。人主所居住的地方被人臣知道了,也会妨碍神仙到来。所谓真人,进入到水里都不会沾湿衣服,进入到火里不会烧伤身体(水火不侵);真人还能够腾云驾雾,寿命与天地一样长久。现在皇帝您治理天下,还不能做到清静无为。只希您所居住的宫室不要让其他人知道(免得老被打扰),然后长生不死的灵药大概就能够得到了。”

于是秦始皇说:“我很羡慕那些真人,以后我就自称‘真人’,不再自称‘朕’了。”于是他下令将咸阳附近二百里以内的二百七十座宫殿都用复道和甬道连接起来,用帷帐、钟鼓、美人充实其中,各自按照登记的位置居处,不得擅自移动。皇帝所到之处,如果有人向外说出地点,就会论罪处死。

有一次秦始皇亲临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李斯的随行车马众多,认为这不好(你一个丞相有着这么多人跟着你,看着不爽)。有随行的宦者就告知了丞相,在这以后丞相出门就减少了车马的数量。

秦始皇本来可能暗地里不爽一下就算了,毕竟一国丞相讲点排场,做点保护措施也可以理解,手下的人巴结下百官之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身边人把自己的信息透露给别人,这就触动了他的逆鳞了,秦始皇可是遭遇过暗杀的人,视神经很敏感,那些术士又鼓动他隐藏行踪来求长生不老。他很生气地说:“一定是宦者泄露了我说过的话。”于是下令追查,但是却没有人肯认罪。毕竟认罪就是个死,幻想着法不责众。于是秦始皇下诏将当时在他身旁的人拘捕起来,全都杀掉。

什么法不责众,妨碍到我的人身安全,妨碍我遇到神仙,统统去死。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了。秦始皇处理事务,群臣领受命令,都在咸阳宫中进行。除此之外,秦始皇具体在哪里,谁都不知道。

侯生、卢生躲到一块儿商量说:“始皇帝这个人,生性刚毅残暴,自以为是,他以诸侯的身份起兵,最终兼并天下,事事都称心如意,认为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只重用断案的官吏,断案的官吏都受到宠幸。虽然博士有七十人,却只是充数并不受重用。丞相和大臣都不过是接受制定好的命令,按照他的意志做事情,完全没有一点自主性。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严,天下的官员都想要保住俸禄不敢犯错(不敢忤逆他规劝他),没有人敢竭尽忠诚。皇帝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日益骄横,群臣害怕威刑而欺骗皇帝来求得安身。秦朝的法律规定,不准兼用两种方术,方术不能应验就处以死刑。然而占候星象云气的有三百多人,都是很有本事的人,但他们也害怕禁忌而委婉地奉承皇帝,不敢直言他的过错。天下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由皇帝决断,皇帝甚至用称量奏书的重量,从早到晚都有奏书呈上,他不批阅完都不休息。贪恋权势到了这种地步,我们不能为他寻找仙药。”于是他们就逃走了。

咱们尝试分析一下他们的这段话。

第一层意思讲秦始皇为人刚愎自用,身边人再有才华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为自保不得不阿谀奉承他,不然就是死。

第二层讲他重用法家,以法律条文惩罚无法达标的人,包括他们这些术士,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好的结果,他们这些术士的脑袋也不稳了,随时可能会掉。

第三,秦始皇勤政,忙碌,所以不遇神仙几乎是必然,他们拖来拖去也少不了掉脑袋。所以,最后只能是跑了。

所以我们看之前劝秦始皇大兴土木也好,鼓动秦始皇微服私访也好,让他与世隔绝隐藏行踪也好,都很可能是他们的拖延术。最好是秦始皇因为种种消耗顾不上他们,更好的话就是秦始皇微服私访的时候或者不知道在哪个宫殿藏猫猫也好,被刺客悄无声息的干掉,没人追究他们的责任。他们可以继续招摇撞骗。

但是年纪越来越大的秦始皇脾气越来越不好了,越来越不好糊弄了,可能看起来还有点像要死了,随时可能暴怒的皇帝太危险了,溜吧。

秦始皇听说方士逃走了,非常生气他说:“我以前收集天下的书籍,将没有用处的都销毁了,好让人们都安安心心做实事。我又招揽了很多文学方术之士,让他们不至于学了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这些文学之士想要实现天下太平的局面,方士想要炼制灵丹妙药,(我也宽容地容许他们这么做)。现在听说韩众等人逃跑不回来复命了,徐巿等人耗费巨资,最后也没能找到仙药。现在每天只有一些小人为谋取私利向我奏报(这太可恨了)。我对卢生等人待遇优厚,现在他们却诽谤我,显得我更加不仁。那些在咸阳的儒生们会不会也这样?我要派人去审问,说不定有人在用妖言惑众,煽动百姓。”

这话说的跟白莲花似的,什么都是为了别人好,其实根本就是举一国之力成就一人之欲。自大而且虚伪。

于是秦始皇派御史审问儒生们,儒生们为求自保相互指责检举,秦始皇就亲自挑选出触犯禁令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将他们全部在咸阳坑杀,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老子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糊弄我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以此惩戒后人。

我个人理解这些人里可能也有一部分不能提供验方的术士,他们还没来得及跑,当然也可能那些术士之前已经被干掉了。求仙问药长生不老的梦想破灭了,秦始皇血红着双眼瞪着天下的臣民,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不是说着玩的。这就是秦始皇另一件被人诟病的事“坑儒”。

秦始皇又征发更多的人去戍守边境,毕竟“灭秦者胡”的诅咒还在。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儒生们都是歌颂和效法孔子的人(讲求仁慈),您却用严酷的刑罚来惩治他们,我担心天下人心中不安。希望皇帝明察。”

秦始皇很生气,派扶苏到北方的上郡去做蒙恬的监军。自己儿子跟自己治国理念不合,但是亲生的,不和也没有办法,你别在我眼前晃了,看着你就生气。你也去边疆看看,讲究仁管不管屁用,讲究仁能让匈奴不犯边吗?没吃过苦,没见识过苦的小屁孩子,脑子不清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秋燥

捡垃圾(火葬场)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不生不熟

寄居蟹的春天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八卦史记故事
连载中布衣小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