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缘境时,于境错谬,虚妄分别,不能正知,名为非量。
我们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于境错谬,对于这个境界产生错谬的认识。为什么会有错谬的认识呢?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外境有问题,而是虚妄分别,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无始劫来这种虚妄的名言分别,主要是名言,使令我们不能够正确了知这个境界的真实情况。这个时候的量叫作非量,这个是错误的。
这三种量,我们看经典,佛陀的开示的法语或者是祖师的开示,不管是佛陀,不管是祖师,对这个非量都是呵斥的。你看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这一切的障碍,是从内心生起的。内心的什么生起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名言分别,我们在无始劫来所串习的名言。我们把这个境界安立很多的名言,这是你,这个是我,最微细的名言就是你我的对待。本来是无我无我所的,但是我们安立这个是我,这个是你。那么有这个我就有我所,这是我的,这是你的,人跟人之间就会对立了,对立以后贪、瞋、痴、慢、疑,嫉妒就生起来了,而这样子就是障碍自己了,这个障碍是从心中的名言生起的。
所以在佛法是呵斥非量,是赞叹现量,也赞叹在佛法中的比量。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现量跟比量,我们看天台的止观,智者大师的止观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圆顿止观,一个是属于渐修止观。在圆顿止观当中,我们看天台宗的圆教,一开始初心就观不思议境,或者禅宗他的思想也是这样的,他就是要你保持现量,不落名言分别。你看那个禅堂,禅堂传戒,新戒来到禅堂的时候,先到知客寮,知客师先考试:你为什么来受戒呢?是我师父叫我来的。“啪”,打香板。你师父叫你来的,你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受戒了?这么被动?所以应该打香板。
第二个新戒就聪明了:哦,不能够说我师父叫我来的。说你为什么来受戒呢?我自己来的。“啪”,打香板。你师父没叫你来你自己就来?能够来?打香板,不尊师重道。
第三个想,哎呀,自己来的也不对,师父叫来的也不对,干脆不回答。你为什么来受戒呢?默然。默然也是“啪”打香板。我问你话,你为什么不回答呢?
这种禅宗的教育,这种棒喝,我们可以发觉,他不在乎你回答什么,就是,他在破你的名言分别。前面两个是破虚妄分别,第三个你不回答,破你的落入空亡。他就是要你内心能够无住,但是要生心,生心而无住。
在这个禅宗有一句话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就是说,这一念不生不是我们的明了性不生起,我们的明了性对一切的境界是了解的,但是心中没有名言。
这个没有名言在凡夫的阶位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我法二执要活动,一定要名言。你没有名言,你的粗的分别我法二执是不能活动的,因为我执,分别的我法二执要生起,一定要依止名言。当然,有些人比较厚道,厚道一点的人他的名言,他安立的名言比较不会去伤人,比较圆融。有些人比较刻薄,他安立的名言会比较尖锐一点。但是以佛法说都是名言。这些名言,不必要的把这个境界安立的名言统统要洗掉,保持本来面目。所以在圆顿止观当中他很强调你直下承当,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所以在禅宗的教育,你进入禅堂那你一定是挨打的。
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是学禅宗的,我说:什么时候才不被挨打呢?他说:开悟的禅师他问你话的时候,他不在乎你回答什么,但是他会注意你的表情。你能够不落分别的时候,他能够感觉得出来,就是以心□□,这个老和尚是这样回答。
他说:他问你,什么是佛法大意?其实禅宗的话,佛法哪是书本上的佛法呢?门前,前面的一棵松树,你要什么回答都可以,但是你回答的时候是坚定的,肯定而且他的表情是不落名言的。他会从你的眼神里面感觉得出来你是不是在落入名言,你一落入名言,一定是挨打。所以他这个教育方式的确是善巧。
在这个天台的圆顿止观和禅宗的教育,都是要你保持现量的境界。不过要是权教的法门,比如说唯识、天台,就比较强调从闻思修入无生法忍,就是要闻思修,这个就是要落入比量。不过这个比量不是世间的人我是非,它是要你如理思惟。如者,随顺也,要你随顺佛陀的圣教,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世间法的本质是毕竟空。毕竟空,这世间上怎么有呢?是一个假借因缘安立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对于毕竟空跟因缘有能够保持一种平衡,那个平衡点就是亦名中道义,那就是中道。在空有的境界同时显现的时候能够平衡,这个就是中道,不落空,不着有。在权教法门很强调你要闻思修三种智慧。
我们看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他解释这个《妙法莲华经》,他解释这个妙法分成两种法妙,一个是实法妙,第二个是权法妙。智者大师赞叹圆顿的法、真实的法是妙,就是你直接依止清净心而起修,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不落名言,这个法是妙。但是智者大师也赞叹权法,就是你从闻思修对治上的法门也是妙。其实这两个法是相随顺的。
我们老实一点说,我们一个刚初学者,你说我们面对境界不落名言是不容易做到的,有一点强人所难,因为我们内心的名言已经是串习太久了。你可以试试看,你跟境界一接触你只有第一刹那是现量,第一刹那,第二刹那你马上产生一种对立,你我的对立,从你我的对立当中再产生爱憎取舍,那各式各样的烦恼又活动,一定是这样的次第。
所以一个初学者不可能一开始就入不思议境,不可能,一定要思议。这个时候在权教法门就是你要对治,就是你要思惟可以,你要思惟佛法,思惟不净、苦、无常、无我来破我们的名言,以名言来破名言。但是当你在出家一段时间,你不断地以对治法修了以后,你会发觉你在佛法中的思惟的名言,它能够消除你其它的名言。就是你能够从对治法中修一段时间,你发觉你平常的名言会减少很多,这件事情真是妙,佛法的名言实在是妙。
佛法这个名言,佛陀他虽然呵责虚妄的名言,但是佛陀他也说法,他也讲出一个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来到我们心中的时候,他能够消除我们其它的名言,你看佛法是这样子的!你从佛法的名言里面去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样的一种清净名言,他能够让你一天一天把那个心中的名言给洗掉,所以这个权法它是随顺于实法的,这两个是相随顺的。
总之,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得到在无为法的现量,这个是最主要的。先得到根本智,然后这个时候的第二个在得到有为法的现量,它观察十法界的差别,后得智。但是我们刚开始还不能够放弃在佛法中的比量,还不可以的。这些权教对治法门,闻思修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知道目标是现量。
这个是讲到我们这个识对境界的一种认识,有三种的认识,现量、比量、非量。
再看第四,识所缘境。
四、识所缘境
前面的量是约着能缘的心来说,这个地方是约着所缘的境界也安立了三种,第一个是性境,第二个是带质境,第三个独影境。先看性境。
谓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唯依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种生,名为性境。
这个性,什么叫性呢?这个性就是真实的意思,真实,真实的境界。什么叫真实的境界呢?这以下说明,谓实根尘四大。这个实就是一种真实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由种子变现的,不是我们分别心所变现的。
比如说这是一个桌子,这个桌子是有真实的作用,它能够放书本,能够有很多的作用。那么你说这个桌子很大,这个大、小这个法是分别心安立的,这是一种对待的,这个大跟小没有真实作用。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性境是这样,真实作用的五根——这个是讲正报的色身,以及六尘——依报的六尘,这种根尘四大都是有真实作用的。
及实定果色,有真实作用的定果色,就是我们在禅定当中所现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定果色,或者定自在所生色,这种相分境都是依止实种生,都是依止我们善恶的业种生,不是随顺能缘的见分——就是这个分别心所生起的,叫作性境。
这个性境就是说,这个境界的显现,它是由业力所显现的,因缘变的,不是我们的分别心把他现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眼前真实有一碗饭,这晚饭是如实的现前在我们眼前,这个时候这个饭我们取到了,叫作性境。假设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我们思惟,哦,现在放蒙山呢,这个地方有一碗饭,但是我们在内心当中也会现出一个饭的影像,但这个饭的影像不叫性境,它是由分别心所创造的,但是它也是一种影像,但是这个影像没有真实作用,因为你观想这碗饭你不能饱,它没有真实作用。它也不是由实种生,它是由分别心所生。
所以这个性境就是它必须有真实作用,由实种——实种就是阿赖耶识的善恶种子所变现,不能够由分别心所现,这个就是性境。
第二个,带质境。什么叫带质境呢?
谓心缘境时,夹带本质,变起影像,名带质境。
我们八识的心王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夹带物体的本质,但是,这个本质是现前,但是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自己又生起自己的影像,这个影像跟原来的本质已经不一样了,这是带质境。它夹带物体的本质,变起影像,而这个影像跟原来的本质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我们还是取这个第七意识,第七意识这个心王,他的了别功能,它去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的见分的时候,它也夹带第八识的本质,就是第八识的心王也现前。它夹带第八识的心王本质现前的时候,它去接触第八识的时候,第七意识的心王本身它在它的心中现出一个第八识的影像,而这个影像是个我的影像。而这个我的影像跟原来第八识的明了性已经不一样了,第八识的明了性是刹那生灭的,但是第七识去观察它的时候,内心生起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的相貌,这个就是带质境。这个境界已经跟原来的境界不一样了,但是它还夹带原来的本质,有一点是本质的情况,但是已经不安全一样了,这叫带质境。
第三个,独影境。
谓第六独头意识,不仗本质,自生影像,名独影境。
前面的带质境是本质现前,所以它现的影像虽然跟本质不一样,但是跟本质有几分的相似。但这个独影境不是,它是独头意识,不仗本质,这个本质根本就没有现前。没有现前,你自己打妄想,把这个本质给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放蒙山的时候,饭菜都没现前,饭菜都没现前怎么能够有饭菜的影像呢?自生影像,自己的分别心,自己的名言活动把这个饭菜给创造出来,而这个境界正是独影境,不仗本质,自生影像。
这个是讲到八识心王,约着所缘境来说有三种境界。
古德有一个偈颂在形容这三个境界,我们把这个偈讲一下。古德说:
性境不随心。
性境不随顺我们的分别心,性境不随心,因为性境的出现完全是业力的显现,他没有个人的分别心,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这个独影境唯独是从见分,这个见分就是分别心。独影境根本就不仗本质,所以独影境怎么出现呢?唯从见,从这个见分所生。
带质通情本。
这个带质境通于情跟本,这个本就是本质。带质境的出现通于情,就是通于我们的分别的情见,但是它又有一部分是物体的本质,带质通情本。
所以说这个古德讲,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我们这八识当中,去取境界的时候会有三种境界出现,不过这三种境界它只是在说明它跟真实情况的一种比较,它不论好坏,不像前面的现量、比量、非量,它是有错误跟正确。这个性境、带质境、独影境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比如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是持名念佛,这个时候我们所缘的境界是名号,事实上名号就是声音的意思,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所取到名号的境界是属于性境,不带名言。我们念佛的时候只知道有四个声音:阿、弥、陀、佛,取到这四个声音。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真实在修行的时候,行起解绝,没有名言,不过内心有皈依的心,知道他是万德洪名。但知道是一回事,那个时候没有万德洪名这句话出现,没有,这个时候是性境。
假设我们是观像念佛——观像念佛要有个佛像在前面。眼睛打开取这个佛像的相状,然后取到你看清楚了,然后眼睛闭起来,闭起来以后你第六意识再现出影像,这个是带质境了。因为你有本质现前,但是你心中的佛像跟原来的佛像一定有距离的,在没有成就念佛三昧之前,你心中的佛像跟原来的佛像一定不一样,夹带本质,变起影像。所以这个观像念佛叫带质境,观像念佛,他夹带佛像的本质,但是心中所现的影像已经不完全一样。
如果是观想念佛,那是不仗本质了。我们思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报庄严。极乐世界还有阿弥陀佛,一些阿罗汉、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那个地方说法,神通自在,正报庄严。这种境界我们完全都没有现前,但是我们诵 《阿弥陀经》,从语言文字里面,不仗本质,自生影像,也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这就是独影境。观想,观想念佛。
其实这三种境界,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所以我们看这个意思,持名念佛是比较不耗神,因为性境不随心,性境它没有动分别。这个观想、观像一定要带你的名言,你不动名言是不可能有境界现前,不可能。你一动名言就表示有分别,有分别心就会耗神,而且有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前一刹那的分别和后一刹那分别还不太一样,就是所缘境会有变化。持名念佛,你前一念的佛号跟后一念的佛号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前一念是性境,下一念也性境,这个时候不带名言,所以持名念佛的确是比较不耗神。这个是讲到八识所缘的境界。
再看第五,八识的转依。
五,八识的转依。
前五识——成所作智--化身。
第六识——妙观察智--化身。
第七识——平等性智--报身。
第八识——大圆镜智--法身。
这个转,就是转舍,转舍八识。依就是依止,依止清净的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这两个是成就化身,教化这些凡夫、菩萨,权教菩萨还有阿罗汉,没有入法身的都叫应化身。
不过成所作智,它所成就的是属于应化身的身土——正报的色身,依报的国土,这种身土的庄严属于色法。这个妙观察智所成就是属于心法,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法门,也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而为众生说法,是妙观察智。这个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是身相庄严、国土庄严。这两个都是成就化身。
第七意识转成平等性智。这个时候第七意识跟二空真如理相应,是平等法性相应,他所成就的是一个功德报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报身。
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那是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无缺,没有缺欠的大圆镜智。这个是成就法身。
转八识成四智,由这个四智成就三身。所以我们讲,由凡夫到圣人的转变,是一种内心的转变,就是从我们这个有我法二执的八识,转成跟二空真如理相应的四智菩提。这时候我们讲,怎么能够成就圣人呢?就是破我法二执,就是破除内心的我法二执,那这是成就圣人了,这主要的是一种内心的转变。
好,我们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
自性分别我们待会儿,后面会讲到,自性分别。你先知道自性分别是没有名言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八识它的一个概况先作一个介绍,到了正文的时候,玄奘大师会更详细地把八识的一些活动的情况,会讲得更清楚了。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