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6集《八识规矩颂》

那么,这个时候呢,旁边也有一个人在旁边看着。这个大象,有时候这个绳子脱落了,这个绳子是不是脱落了,他是不是走歪了,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出现了,这个旁边这个人,要在旁边调整一下,这个绳子脱落,赶快再把它绑起来。你不能一路拉,拉到最后这个绳子脱落都不知道,这正知。这个正知是很重要,对于这个所观境,是邪是正是善是恶要了知的。

在这个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赵国,有一个叫蔺相如。蔺相如他本来一开始不是在赵王的座下做官,他是在一个赵王的一个大夫,世大夫,叫妙贤,妙贤长者的家里面做家臣。那么这个妙贤,他是赵王的一个大夫。那么他有一次在言语当中,得罪了赵王,触怒了赵王,赵王非常生气。这个时候,这个妙贤长者他也很害怕。回到家以后,就把他的家臣蔺相如找来,他说我今天得罪了大王,大王可能要杀我,我们现在赶快逃难。

蔺相如说那你准备怎么逃难呢?这个妙贤说,我准备逃到燕国去,就隔壁的燕国。蔺相如说你为什么想逃到燕国去呢?他说,我过去,曾经跟赵王跟燕国结盟,这个时候赵王跟燕王结盟以后,这个燕王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我很喜欢跟你做个朋友,他对我印象很好,告诉我说,我很喜欢跟你做朋友。所以我想,我现在有灾难了,我去投奔燕王,他一定会收留我,会保护我。

这个蔺相如说,不对。他说,你当初跟他结盟的时候,你要知道,赵王是个大国,赵国是个大国,燕国是个小国。燕王是为了要讨好赵王才跟你交朋友,他希望你在赵王面前,为他讲几句好话,那么你现在得罪了赵王,你去投奔燕王,他不但不会保护你,他还会把你抓起来,送给赵王来邀功。这个时候,你投奔到其它国家去,被其它国家抓回来以后,赵王就一定要处罚你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处罚你,不杀鸡儆猴,就不可以了。

如果你现在,你从你得罪赵王的情况,以赵王的个性,你主动跟他忏悔,在大众跟他忏悔,他一定会原谅你。那么后来这个妙贤长者,这个人也很难得,他就接受了蔺相如的建议,就负荆请罪,在大众当中向赵王忏悔。那个时候的战国七雄,每一人都想要做武林盟主,做武林盟主他要表现他的胸量,赵王就在大众当中就原谅了他。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件事情,妙贤长者对这件事情不正知,蔺相如是正知。这个事情的判断错误,搞不好要你的命。当然这个讲世间法的正知,对我们讲这个佛法修止观也是这样。

我们在修止、修观的时候,内心从一个散乱心,转变成寂静心的这个过程,会有很多事情出现,若身、若心,都会有很多的事情会有变化,身体会有八触,内心有很多影像出现。这个时候你一定要了知,这个境界是邪,是正,你要了知。应该要让它增长,还是应该熄灭它,应该修止,还是修观?这个时候要增长,是修止增长,还是修观增长?这个时候要熄灭,应该修止熄灭,还是修观熄灭?你都必须要学习。你才能够对这样的整个止观的过程,把你所出现的任何境界,都能够如实了知,做一个正确的处理。否则,也可能会要命,当然要的不是你的色身的命,要的是你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个正知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修止观,正念,正知。这个正知就是要靠学习,这个是讲大八随烦恼。

若恶心中——定有此十。若有覆无记心中——定有掉举等八故。

如果是在恶的心所,这十个都具足。

如果只是有覆无记,这有覆无记是指这个□□、无□□那个高深的禅定,高深的禅定,在禅定当中他也不思善也不思恶,但是他的人我执、法我执存在,这第七意识的有覆无记,这个时候有掉举等八故。当然这个是前五识了,前五识当然不可能在禅定当中,这是在散乱心当中。散乱心当中生起这个我执、法执,那就有掉举等八故,就是扣掉了这个无惭跟无愧。那如果恶心所的话呢,就把这个八随烦恼跟无惭、无愧加起来,就十个都具足。

最后再看根本烦恼,贪、瞋、痴。

根本烦恼之三,这个贪、瞋、痴的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叫根本烦恼。

痴即无明,遍与一切染心相应。

这个根本烦恼当中,以痴为主,就是无明。就一个人在这个没有光明的处所,他也不知道是往东走或往西走,完全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呢?就随顺环境而转,遇到好的环境,那么就起善念,遇到恶的因缘,就起恶念,就是自己不能判断,无明。这个是遍一切染心相应。

五识,缘欲界顺情五尘,有任运的贪。若缘违情五尘,有任运的瞋。

这个是任运,就是它没有名言。欲界的五尘,这个五识接触的时候,有任运的贪。比如说我们这个眼睛,我们眼睛看到这个酸梅,看到酸梅的时候,我们流口水了,但是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没有生起这个酸梅的名言,还没有这句话出现。换句话说,那一刹那,第六意识还没有分别,但是有流口水表示什么?表示有贪烦恼活动才会流口水。那么这个贪是谁呢?就是前五识,任运的贪,这个微细的任运的贪。那么,如果有违情的五尘,有任运的瞋。

我们再看这个外道跟佛弟子,在禅定的差别。

外道凡夫入初禅时:眼耳身识,惟有贪痴,亦不名恶,但名有覆无记。

若佛弟子入初禅者:有观慧故,不味着故,并无根本痴贪及大随八,但名为善也。

前面的这个贪、瞋、痴,是在散乱的情况,如果是在初禅呢?如果外道凡夫入初禅,眼耳身识,有贪。这个贪不是贪五欲了,是贪这个禅定的三昧乐;也有痴,就是认为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安立做恶,但名有覆无记。因为在这个散乱心当中,我们身对五欲的贪,这种贪是粗重的,是会到三恶道去的,是恶法。但是这个禅定的所贪的三昧乐,他是属于心一境性,他已经没有这种粗重性,是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不安立作恶,他也不会到三恶道去。所以这个禅定,贪求三昧乐,这种贪的业力呀,不会使令他到三恶道,它不是恶法,它只是有覆无记,它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会障碍圣道,叫有覆。

那么,如果是佛弟子入初禅,因为他有无常、无我的观慧,所以他不贪爱这个三昧乐,他知道它是无常的、是败坏的、是没有自性的。连根本的贪痴跟大随八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善法,就是善,完全是善。

这个是说明前五识所相应的三十四个心所。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题一

答:这个若恶心中,就是说,前五识如果是在恶心所,定有这个识,这个识指的是大八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再加上前面的无惭、无愧,就是一定有这十个。

问题二

答:对,他那个覆是覆盖真如。所以,他这个覆,是完全就着圣道来说的,障碍你修学圣道。你对其它的善业它不障碍你。一般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它都不障碍你,它只障碍你修学圣道。

问题三

答:这个是这样,有覆无记是遍三界的,就是说,如果在大八随烦恼的时候,有覆无记心中定有掉举等八。这个时候有覆无记是指散乱心相应的,如果你在散乱心当中的有覆无记,你内心当中也不思善、也不思恶,但是内心当中也不是跟禅定相应,那一定有: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情况。那么,如果是禅定相应的有覆无记,那么就不是恶了。这懂吗?所以,有覆无记的范围是很广的,三界的众生,只要我们不修无常观、无我观,那可能不一定会造恶业,但是一定会落入有覆无记。

这个意思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随,只要我们第六意识不修我空观、法空观,第七意识的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一定会现前,不管你是散乱心,不管是禅定心。所以这个有覆无记的范围是通于三界的。

问题四

答:对。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覆无记是跟禅定相应,那么他就没有这个掉举、昏沉的情况。但是这个地方的若有覆无记心中,定有掉举等八故,这个地方所指的是散乱心相应的有覆无记。从文义来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不是指初禅相应的,是散乱心的,是指这个五趣杂居地相应的。

唯识学把我们内心的状态分成有善的心所活动,有恶的心所活动,但是这个当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个恶的心所的势力是强过善的心所的势力,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过去生当中,造的恶业比造的善业多。因为这个心所是由业力的熏习所留下来的,虽然这个业力已经过去了,但是它造作的那个等流性,被累积下来。

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这个初学佛法是最困难的,就是我们从这个凡夫到这个见道位,在整个圣道当中是最困难的,就在这个阶段,就是初开始学佛。因为初开始学佛你要调整你强大的恶业跟烦恼,而这个时候善根是很薄弱,完全是仰赖一个信心跟惭愧心。那么这个时候,面对强大的烦恼势力,内心有很大的冲击,所以这个时候完全就靠这个信心在支持。

我们看这个佛在世的时候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多长者,他是在中印度这个乔萨罗国,就是波斯匿王的一个大臣,他发心要盖一个精舍来供养佛陀跟那些千二百五十人俱的那些僧团。他就以这个黄金铺地,就把这个太子的花园买下来,买下来盖了很多精舍。供养佛陀,安身办道。

在盖这个精舍的过程当中,他曾经有一度,要以世间法说是破产,没有钱了。因为他这个黄金铺地,把那一块土地买下来,那个祇桓精舍,在佛世的时候是两大精舍,跟竹林精舍是两个最大的精舍。你看看,用黄金把这个土地铺满,要多少黄金?黄金盖完以后,他里面有八十个寮房,八十个大的,等于不是寮房,八十个殿堂。讲经的,吃饭的,那么这个修行的殿堂,八十个殿堂。这当中呢,他把他的财富完全都花光了,花光以后,他的亲属就讥嫌他,说你看,你说这个布施能够得到可乐果报,但是你现在布施的结果,你就是当下就贫穷,谁看到后世了呢?那么这个时候没饭吃了,连吃饭都有问题呀,你看到这种境界。

这时候呢,没有饭吃,须达多长者那个时候证得初果。那么这个时候没饭吃就煮粥,那要水放多一点。这个时候,他那个也是一个大家族,很多的仆人、眷属。要吃粥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就来托钵了。一个初果的圣人那个四不坏心,佛、法、僧、戒是不可破坏的信心。他思维这个目犍连尊者是大阿罗汉,是一个甚深福田,就说,好,我们先不要吃,先把这个饭,粥,拿一半起来,供养目犍连尊者。供养以后,就剩下一半了,大家少吃一点。

最后要在吃的时候呢,舍利弗尊者来了,这个时候,须达多长者也没有第二句话,把剩余的米粒,一半的米粒再捞起来,供养舍利弗,今天大家只好吃粥水呀,吃粥,粥水,喝点汤。

那么大家只好这样,没办法了,主人这样子讲,大家依教奉行。要喝汤的时候,佛陀亲自来了,但是,须达多长者,没有动任何的怀疑,他亲自把这个粥,粥水,拿起来,供养佛陀。佛陀这个时候为他咒愿:从今以后,永恒富饶。因为佛陀知道,这个须达多长者,他过去这个悭贪的业力呀,最后这一点,就在这个布施佛陀的这个时候完全消失掉。他的阿赖耶识当中,完全没有悭贪的业力了。他生生世世从现在开始,初果一个身心开始,一直到成佛,他除非往生到净土,只要在人间得果报,绝对不会贫穷。

所以,佛陀不会随便讲话的,我们看经典,佛陀要是不决定的事情,他顶多保持默然,他一讲话,这件事情就是真实的。佛陀跟他咒愿,从今以后,永恒富饶。果然,讲完以后,他那些虚空的仓库,又生起种种的珍宝。

我讲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这个学佛这个三大阿僧祇劫,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过一句话:三界生死,这一关最难透脱。就是你刚开始要学佛的时候,这个是初发心是最困难。你能够到了界外,做界外菩萨也还是很多。这个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初住就见道位了,就是断了见惑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还是有一大段的时间,但是这个时候修行就简单了。一个初果,见到真理的人,他有四不坏心。那问题就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在这个十信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还没看到真理,还没看到真理,带业修行,内心带着烦恼障、业障、报障在修行。

过去在放逸的时候,身体也健康,事情也如意。现在开始来到僧团以后,身体也痛,头痛,牙痛,腰也痛……那我们会想,我过去在这个世间放逸的时候,什么都不痛,现在来到深山里面,开始三点半起来做早课,又拜八十八佛,又持八关斋戒,晚上又不能吃,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为公为众。佛陀说,造善业成就可乐果报,为什么我看不到可乐果报?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今生所造的善业呀,先保存下来,有这异熟果。你点点滴滴,你所拜的每一拜佛,你为僧团所做的每一件的善业,一点都没有流失掉,被你阿赖耶识给摄持住了。而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修四念处的时候,修空观的时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动摇了你的名言种子。动摇了你的名言种子,就动摇你的罪业,因为这个罪业,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个罪的本身是由内心活动所生起,这个时候你的无明被动了以后,你的罪业也跟着震动,就把你过去五逆十恶的罪业给破坏了。破坏了以后,就以现世微小的,什么牙齿痛了,腰痛了,脚痛了,把这个果报给过去了,是这样子的呀。

你现在的痛苦果报不是善业而来,是你过去生当中所造的杀、盗、淫、妄,诽谤正法,五逆的重罪所累积的。这个时候,因为你修行的关系呀,把这个势力给破坏掉。破坏掉以后,就把这个罪给逼出来。

当然,我们哪一个人看到来生了呢?但是,我们透过对唯识的学习,我们能够相信,我们由于今生的修行,能够成就殊胜广大的可乐果报,我们相信。而这样的信心是依止胜解,对教理的胜解,在支持我们。

所以这个十信位的菩萨,他遇到很多的逆境,他自己身心的障碍,别人的障碍,环境也障碍他,他怎么过关呢?他完全靠这个信愿。这个十信位菩萨就是信愿,而这个信愿就来自于对教理的胜解来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阶段,经常学习佛法是很重要的,坚固我们的信心,坚固我们的愿力,使令我们逆境现前的时候不动摇。而这整个力量,就是来自于对佛法的胜解。而这个胜解的生起,就是每天不断的学习佛法,思惟佛法而成就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心所,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好,我们再看下一面,第十四面: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那么,前面的偈颂呢,是说明五识生起了别跟造业的功能。那么这以下呢,是说明这个五识在了别造业的时候,所必须具足的因缘,它有什么样的因缘?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前五识要生起了别跟造业呀,必须要依止这个净色根,要有根。那么,它所具足的因缘呢,有三种情况:一个是九缘,第二个是七缘,第三个是八缘,把这个前五识分成三类。对眼识来说是九缘,那么,耳识呢,是八个缘,耳识是八个缘,那么,鼻舌身这三个识是七个缘,这叫九缘七八,就把这个前五识所具足的因缘分成三类。

这个好相邻那是说,好相邻就是邻居呀,你也帮助我,我也帮助你,我们共同去做一件善事。那么,这意思就是说呢,前五识的活动,必须有九缘、七缘、八缘那互相的支助,才能够生起了别跟造业的作用,叫好相邻。你也帮助我,我也帮助你,使令这个前五识能够生了别的作用。这是一个简单的消文,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这个前五识,我们先解释它所依的根,就是净色根。

净色根谓胜义五根,乃第八识所执受之相分。

这个胜义五根,就不是浮尘五根,它是胜义五根,是第八识所执受。

以能发识,比知是有。虽是色法,非外四大所造,亦非肉眼可见,故名净色根。依此五根,乃发五识,此根即名增上缘依。

我们这个胜义五根,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它是微细的四大。微细的四大,我们不能见闻觉知,那么怎么知道是有呢?因为它能够引发识,所以我们比度量知是有,是一个比量的境界,它不现在前,所缘境不现在前,它不是现量。那么虽是一个色法,它是一个精妙的色法,但是它不是外四大,它是内四大,也不是肉眼可见,故名净色根。

这个净,就是有微细的意思,这个色法特别微细。那么,依此五根,乃发五识,此根即名增上缘依。那么依止这个五根,当然这个五根是各别依止,各别依止,眼识依止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于身识依止身根,这个是不可以混滥的。这个就是五识同依净色根。

再解释这个九缘七八好相邻:

眼识则更须空缘、明缘、境缘、作意缘、分别依缘、染净依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方得生起现行,故云眼识九缘生。

要有九个因缘生起眼识。那么耳识呢?

则除明缘,但须八缘,以暗中亦闻声故。

这个耳识,就不需要这个光明,在黑暗当中也能够闻声,就把这个明给去掉。

这个耳识跟眼识,在修行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一个禅定的人,他在禅定当中去分别种种的境界,分别法义,他是独头意识,不必要前五识。但是我们一个散乱心的一个欲界众生,要学习佛法,这个前五识还是很重要的。

这前五识当中,眼识跟耳识又特别重要。为什么?因为眼识跟耳识,它容易取到所缘境的相貌。你这个鼻、舌、身,去取所缘境,不容易取到所缘境相貌。眼睛看佛像,看经典,耳朵听佛号的声音,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取这个三宝的境界,容易取得到。那么这个眼识跟耳识再比较起来,耳识又更重要。因为,它不但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而且它不耗损你的精神。

这不耗神,使令我们的修行能够相续。因为你眼睛,眼识用太多,耗神,耗神你就必须休息。你眼睛看经典看多了,眼睛就痛,精神就觉得很疲倦。但是你耳识听佛号的声音,你越修行,不但不耗神,还养神,不但摄心,而且养神。印光大师说,我们这个持名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不但能够摄心——因为它能够取到所缘境相貌,所以摄心,而且它还养神。所以在这个密宗,净土宗,密宗讲持咒,净土宗讲持名,对这个耳识是很重视的。

鼻舌身三识,则并除空缘,但须七缘,以合时方知香味触故。

那么,眼识是九缘,耳识是八缘,那么,鼻舌身三识呢,就是扣掉空间,只需要七个因缘。因为它必须要合和,这个根跟境要合和,才能够知道香、味、触的缘故。

好,我们这一段先讲到这里,那补充讲表呢,我们下一次再说明。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六十二年冬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八识规矩颂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