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作意。这个作意是五遍行的第一个,我们也说过了。就是说这个作意它能够警觉心王,警觉应起心种,引心令趣自境。它能够引导这个心王,使令它生起趣向所缘境的相貌。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两种。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引生这个作意有四种因缘,有四种因缘能够引生我们的作意。你为什么经常会在五欲的境界作意?为什么有些人经常在三宝的境界,清净庄严的境界作意?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欲。欲的力量,就是你的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心中有他的希望。在家人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就是追求世间的五欲,依止这样的希望他从小到大就努力地读书,读完书以后干什么呢?就去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就是要享受五欲,就为了这个目的。他有这样的享受五欲的希望,他的内心就很自然地会在五欲的境界里面去作意,会跟五欲的境界接触,引心令趣自境。
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个菩萨,他的希望改变了,他观察这个五蕴是不净、是苦、无常、无我,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
我们一个菩萨,我们依止佛陀的开示,知道这个五欲,它就像刀上的蜂蜜,虽然我们去舔这个蜂蜜得到一点点的美味,但是却被这个刀给割伤了。我们就思惟五欲的过患,我们就厌恶这个五欲,就追求无上菩提。你对无上菩提希望以后,你就愿意去在佛法僧的清净的境界去闻思修,去作意。所以我们的希望会影响我们的作意。
第二个,念力,欲胜解念定慧的念力,就是你经常去思惟什么样的境界,它会引生你的作意。就是念,明记不忘,你经常去忆念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也经常会生起作意。
第三个是串习力。有些人念佛,念不了几句佛号就丢掉了,他很难在佛号作意,但是他持大悲咒很顺利。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过去生大悲咒串习的力量强,跟佛号的串习薄弱。有的人念阿弥陀佛很快,但持咒很慢,这个就是串习。当然这个都可以改变,由生可以转熟。你这个法门你经常不修,也可以由熟会转成生。就是你的串习的力量也会影响你的作意。
第四个是境界的力量,就是环境。前面的三个,欲力、念力、串习力,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我们讲环境,你在世间尘劳的境界,万丈红尘里面生活,你不容易生起正念。为什么呢?你旁边的所有人都在放逸,就像这个水,你这个鱼,这个水流是逆流的,你要很辛苦很辛苦往上爬,很难很难。你来到一个清净的环境,你就很容易,你拜八十八佛也很容易,诵一部经也很容易,打坐也很容易,修止观也很容易。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就是这个境界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作意,外在的环境会影响到我们内心是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
有四种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作意。
再看根本依。根本依就是第八识,前七转识要生起了别都要依止第八识。
这个染净依就是第七识,因为它是前六识染污、清净的依止,六转呼为染净依。
其次就是分别依,这个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前五识要生起了别,只有第一刹那,就是率尔心的时候,它一落入寻求的时候,第六意识要生起活动了。就是说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当分别依。
再看这个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心识的流动,它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不常又不断,就像水流一样,前面的水流接下一个水流。前一念的念头消失了,下一念才能够生起,前一念灭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
我过去在学唯识的时候,我看注解不懂等无间缘。什么叫等无间缘?不懂。我现在是有一点概念了,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什么叫等无间缘呢?说有一个座位,就是他们只有一个座位,后面很多人在排班,但是这个座位只能够坐一个人,这个人上去坐了,下面就在等着。他坐好以后,他要离开了以后,下一个人才能去坐,他要离开这个座位以后,下一个人才能够递补上去,那么他的离开是后面的人他能够坐的等无间缘,因为他要不离开你不能坐的。这样懂吗?
前一念的念头消失,前一念的念头灭了,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就是说这个座位只能够坐一个人,他的离开——第一个人的离开是第二个人能够去坐座位的等无间缘,这个叫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就是前念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一个念头是后一个念头的等无间缘。
这个就是八识能够生起了别功能的一个情况。那么它的作用呢?
眼识是见色,眼识能够见到各式各样的青黄赤白的颜色。
耳识是闻声,闻到这些高低曲折的声音。
鼻识是嗅香,香臭的味道。
舌识是尝味。
身识是触,我们的身体能够接触软硬这样的感觉,这个质感。
意识就是广泛地能够去了别前面的色声香味触,都可以。这个第六意识能够跟前五识合作,去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软硬等都可以,它能够了别一切的五尘境界。
第七意识是执我,它的功能就是恒审思量,他去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第八识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它持种,它把你过去的善恶种子保存下来,而且它是异熟,它能够变现一期的果报。这个第八识的持种跟异熟,前面也说过了。
我们看古德的偈颂,古德把八识的生起因缘作一个偈颂:
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
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
眼识要九种因缘,我们看一下,眼识要种子,要色尘当所缘境,所缘缘,眼根、空间、光明、作意、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这个增上缘,就是种子到分别依总共是九个。
耳识唯从八。这个耳识扣掉光明,它在黑暗中也能够闻声,是光明是黑暗它无所谓。
鼻舌身三七。鼻识、舌识、身识它不需要空间。
后三五三四。这个后三指的是谁呢?指的是六识、七识、八识。六识、七识、八识它的因缘是五个因缘、三个因缘、四个因缘,后三个是五三四,它次第地分别是五三四。
如果再加上等无间缘,那每一个都要再加一个,从前面的眼识乃至阿赖耶识,再加一个因缘,从头各增一。
这一段是说明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是说明五识的活动它所需要的因缘。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观念,我们要了解一下,就是,我们讲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就是说,从世俗谛来说,这一切的生命的现象是由心识的流动所决定的。他为什么到三恶道去了呢?因为他的心识里面,染污的心识的力量强。为什么他生天了呢?它的心识里面善的力量强。他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了呢?他内心当中那个信愿持名、对弥陀的皈依、对往生净土的愿力、对阿弥陀佛的名号的那个执持名号的念力,善根特别强,所以他到极乐世界去了,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所以生命的现象是由心识来决定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你这一念心决定了你的生命。这个是从世俗谛来安立。
要从真谛来说,那就是我空法空。所以我们在修唯识观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从世俗谛观察,哦,万法唯识,我起了一个善念,我起了一个布施的念头,这个念头它有力量使令我生到天上去。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但是它的本质是生天的念头,你慢慢的增长它,它临命终的时候就发挥作用。你现在念一句佛号,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世俗谛。
但是我们不能够只是这样观察,最主要的你要观察这个心识本身,其实心识它的流动,它的本身也是缘生缘灭的,我们看这个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看这个八识,不要说是眼耳鼻舌身意这种粗显的意识,乃至第七第八,它的生起的了别都要假借种种的因缘。这表示什么?它要假借因缘,表示它无自性,就表示这个观念。它要有它的种子,有它的境界,有它的根,有它的作意。所以我们讲观心无常,这个是很重要,观心无常。
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它的生起,我们讲观第六意识好了,因为第七第八观不到。这个第六意识它的生起要有种子、有境界,不同的境界第六识的了别不同,这个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你去思惟你的亲人你会生慈悲心,你思惟你的冤家你会生瞋恨心——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样的好,他这样的忘恩负义,起瞋恨心。那么这表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随着我们所攀缘的境界会有变化,这是观心无常。其实观心无常就等于是观心无我,是这个意思。因为它的变化性就表示它本身是无自性的。这个我们要天台宗讲是要从假入空。
所以我们在修唯识观的时候,你观万法唯识,一开始是破所取相,一切法都是我心识所变化,我们所取的境界是如梦如幻的,这个境界是你的心变现的。比如说一滩水,人看到是水;饿鬼道看到是火,它的罪业重,看到的是火;天人看到水是琉璃地;鱼看到水就是它房子一样,就等于是观法无我的意思了。
所以说,我们在修四念处的时候,以唯识观法,是先观法无我,观外境是心识所变化。但是如果你只是观法无我,而不观心无常,就会有问题,就是很容易落入外道的这种神我外道: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我这一念心是明静不动、常住真心的,会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们再进一步观心无常,观察能取的这一念心,它也是假借因缘而有的,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你的心安住在毕竟空里面,这个时候就入了从世俗谛进入到胜义谛,唯识的胜义谛,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时候外境不可得,内心也不可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从假入空。
所以我们在了解道理的时候,是知道一切法是空有无碍,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你下手的时候要先修从假入空。下手的时候先不要去分别假观,先修我空观跟法空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长时间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活动,那个自性执太坚固了,你经常修空观就能够去消灭你心中的我执跟法执。
我们看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障碍,但事实上从《瑜伽师地论》上说,临命终的时候那个诸根暗钝,临命终的障碍主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执着。他那个时候身的苦受已经没有了,因为那个时候他的根已经败坏,他已经感觉不出身体是痛苦、快乐,他已经没办法感觉了,只是麻木了,因为他的根那个神经系统都败坏了。
那么他为什么——经典上比喻作生龟脱壳呢?这怎么回事呢?那是一种心苦,内心的心,是内心的执着,内心坚固执着自己的色身、自己的眷属,这个时候你要离开你的色身,离开你的眷属,就像这个生龟脱壳一样。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观心无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生灭变异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你经常这样子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毕竟空,你慢慢慢慢你内心的执着就松脱了,你的思想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了。所以我们讲,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我们长时间在这个烦恼的燃烧当中,要紧就熄灭心中的烦恼,主要是修我空法空。
那么这个空观怎么修呢?主要是修这个缘起性空。我们观察我们每一个心法的活动都要假借因缘,这个因缘有变化,这个心的了别就变化,可见得心的本身是没有自主性的,没有自主性它本性就是空,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独立自主体性的我,那个我是不可得的。我们从诸识的生起因缘也能够看得出,识的流动是无自性、空的。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合三离二观尘世,这个观尘世是指这个前五识它所能够了别的境界是一种尘劳的世界,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境界。前五识不能观察真如,不可以的。前五识在观察这些尘劳的世间,它是什么观察法呢?也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合,这个合是指根跟境界相合,这个识是——不是讲识跟境界相合,识是遍一切处的,跟境界没有界限的。这个合是指根境的和合。有三个识,鼻舌身这三个识的根要跟境界和合。另外一类的观尘世要离,要分离,根境要分离,就是眼识、耳识。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与法的声闻很难分别识跟根的差别。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眼耳二种,离中取境。故曰合三离二观尘世也。观者,能缘之见分。尘世者,所缘之相分。
我们先解释观跟尘世。这个观是指前五识能分别的功能,叫见分,前五识是能观。所观的是这些尘劳的世间,是所缘的相分,就是五尘的境界。它是怎么个观法呢?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分成两类,鼻识、舌识、身识是合,根境的和合才能够取到境界。眼睛跟耳朵要离,就是要有空间,我们前面说这有空间,眼识跟耳识它了别的时候根境要分离,这之中要有个空间,所以讲合三离二观尘世也。这是解释第一句的偈颂,合三离二观尘世。
再看这个:愚者难分识与根。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识跟根很难分别出来,所以蕅祖把它作一个分别。先看,他把根跟识作一个简别,先看根。
无根对境,无缘虑用故。
这个五根去接触境界的时候,它没有缘虑的作用。这个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跟身体,这个是一个臭皮囊,四大所成的一种臭皮囊,它会老病死的,它没有了别的作用。不要说我们欲界的色身,就是□□、无□□的禅定的那个精妙的色法都没有了别作用,它没有缘虑的功能。没有缘虑功能,以下蕅祖就引证:
大佛顶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楞严经》上说,这个根它在取境界的时候,是不能够生起分析的功能,不可以。它就是把这个境界取到,它就像镜子把这个境界取到,但是它不能分别。你一个男人在那个镜子上它现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站在镜子上它就是一个女人,但是他心中没有男人、女人这样的分别,没有,它取到这样的相貌而已,就像这个镜子在取像一样。
《圆觉经》云,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圆觉经》也是把这个根说明,说这个根取这个境界是圆满的。为什么讲圆满呢?得无憎爱,它没有爱憎的分别。
有些人,世间人有时候的看法的确是有障碍的。有些人说佛法,出家人离开世间的五欲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男女的**本来就合乎生理需求的。讲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的**是来自于内心,佛法讲是内心的烦恼,跟根没关系。根怎么会有爱欲的烦恼呢?根是没有了别性的,根它只是一个质碍。虽然这个心识的活动要依止根,但是不表示说根有了别性,真正了别的功能是心识。
我们看修禅定的人,刚开始修禅定是散乱心,欲界的境界有欲,但是他慢慢慢慢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他得到初禅的时候心中的欲就熄灭了,离欲了。但是他的色身还是这个色身,看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完全一样,但是他心中没有欲了。他修禅定之前的根跟禅定之后的根是完全一样,但是他的心识有变化,他的第六意识跟禅定相应把这个欲给调伏了。所以我们心中的欲是从心识所发动的,不是根所发动的。
这个医学界的确是,愚者难分识与根。他以为说,哦,这个是一种生理的需求,生理里面哪会有需求呢?四大败坏的东西,它根本没有了别的功能,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我们的色身是没有爱也没有恨的。所以有些人说,我喜欢赌博,我把我这个手剁掉,这错了。赌博跟手没关系,你那个心识是烦恼的根本。这个身根它是听你第六意识招呼的,推动你去作恶业的。
所以我们在对治烦恼不要伤害色身,它没有错。色身不能发动善心,也不能发动恶心,它都完全没有错,它完全没有意见的,问题在你的心识。说你开车去撞到树,你不能怪车子。没有错,是它去撞树,但车子不会自己动,是人控制的,你要怪这个开车子的人。是人有问题,不是车有问题。
外道修这个无益的苦行,说我这个色身有很多的烦恼,怎么办呢?用这个身体泡在冷水当中。我内心有很多烦恼怎么办呢?我不吃饭。这个色身有很多的烦恼怎么办呢?就躺在有荆棘的有刺的上面。
佛陀说,这个都错了。佛陀讲一个譬喻,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佛陀不能举汽车。佛陀说这个牛车,它走错方向了你不能怪车子,怪那只牛,你要打那一只牛。你要用四念处来调你的烦恼,不是用无益的苦行来破坏你的色身,这个是不对的,那个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讲其光圆满,得无憎爱。这个根面对境界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它也没有爱,也没有恨。好,我们先讲到这个根、境,这个识下一堂课再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