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以后这两个鹦鹉看到比丘也是欢喜,又要飞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阿难尊者说:我今天不是来要东西的,你先下来。两个鹦鹉就飞到地上来,就为它说法: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世间上是有因果的,这苦集灭道有世间因果,有出世间因果。那么这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怎么抉择呢?应该是要去取世间因果,还是取出世间因果呢?阿难尊者进一步回答说,你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放弃世间的因果,追求清净的出世间的道、灭。
这个时候这两个鹦鹉听了以后起大欢喜心,听这两个法以后就从地上飞到树上,一方面飞一方面就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从地上飞到树上,从树上又飞到地下,飞了七次,绕着这个树上一直飞,一直讲。阿难尊者承受佛陀的慈命以后就回来了。
到晚上的时候,这两只鹦鹉就被狐狸给吃掉了,吃掉以后这些比丘就有点怅然若失:我们过去去须达长者的地方乞求东西的时候,都是它们为我们报告,现在它们死掉了!有的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两个鹦鹉死掉到哪里去了呢?
佛陀说:这两只鹦鹉死掉以后先生到四天王天;然后四天王天的福报享尽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福报尽的时候,到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七返,七次,七次以后,天福享尽了堕到人间——这个时候没有佛陀住世,没有正法的住世,也没有出家人——成就辟支佛。
所以我们讲佛法的善根,为实施权,语言文字这个权,但是这个权你吸收进去以后,在你阿赖耶识当中它就会有变化,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金刚种子到里面去,它就有力量慢慢慢慢引导你趋向涅槃。我们在律上也讲到,三宝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
理体三宝的佛是什么身呢?那个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个是不能见闻觉知的,佛陀那五种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那个不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但是住持三宝这个佛就是佛像。佛陀灭度以后,佛像在那个地方,我们眼睛很清楚地看到佛像在前面放大光明,我们恭敬地皈依礼拜,哎,就从这个地方跟佛陀结下一个因缘了,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忏悔我们的业障,开始积集我们佛法的善根。所以我们还不能够忽略住持三宝。
住持法宝也是。你看那个理体法宝,理体法宝是什么?那个是灭谛无为,那个是涅槃,那个是无为法。但是住持的法宝就是这些语言文字的经典,你从文字当中不断地去读诵,哦,你就能够生起智慧。
这个理体的僧那就是圣僧,声闻学无学功德,那些初果以上的圣人,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但是在末法时代有几个圣人我们不知道,但至少他剃发染衣现出了清净的幢相,我们看到出家人,乃至于问讯、恭敬、礼拜,哎,跟三宝结下善因缘。
所以这个权也是很重要,权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有些人说,我不要皈依住持三宝,我直接皈依理体三宝,不可以,你做不到。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理体三宝不是见闻觉知的境界,一定是要施设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人,从这个地方慢慢慢慢栽培善根。突然有一天你善根成熟了,一念的相应才悟入理体三宝的。
这个住持三宝是什么东西所成就呢?三类分身息苦轮,成所作智做这种事情。佛陀自受用的清净法身跟报身,那不思议的境界的大悲心,创造一种跟我们色身一样的应化身出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跟我们一起吃饭、睡觉、托钵,跟我们一起打坐,这样子慢慢慢慢教导我们,这种应化身是佛陀的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讲三类分身息苦轮,是这个意思。
前五识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乙二、第六识颂
第六识颂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大家打开原文的本子,原文的本子倒数第二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好,我们回到讲义。这当中总共有三个偈颂。这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有漏的杂染识,第三个偈颂是讲到无漏的清净识。先看第一段,有漏的杂染识。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它造业跟了别的情况,先讲它造业的业性。它造业的业性是三性,通于善、恶、无记,跟前五识一样。第六意识能够起善心,它也能够起恶心,也能够无记,它的造业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三量就是说第六意识去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时候是现量,有时候比量,有时候非量。
这个境就是有三种境界: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所以说它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广大无碍。
前面的前五识是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只能够了别现在的境界,过去、未来都不能了别的。第六意识能够了别过去、现在、未来,能够在三量跟三境的境界里面活动的,所以它的范围很广的。
三界轮时易可知。我们的生命在三界轮回当中,第六意识是最容易了知的,它的行相是最容易了知的。我们解释这一段大意。
这个前五识,当然我们眼睛去看一件事情,我们也知道:哦,前五识有了别的功能,耳识来听声音,我们也能够感觉到:哦,有耳识的存在。但是前五识有一个问题,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识在三界九地当中,只有在前面的两地活动,在五趣杂居地跟离生喜乐地前五识能够生了别,等到二禅定生喜乐地以上,前五识都不能活动。所以它的活动有限制,这前五识不能说是三界轮时易可知,不可以。
第七识跟第八识,不管你是在欲界的散乱心,还是在□□无□□高深的禅定的寂静的状态,都不容易了知,这个第七识第八识是不容易了知的。
第六意识不同,第六意识不管你在散乱的情况,你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你入了禅定在寂静明了的状态,你也能够感觉它的存在,它等于是三界九地里面的一个主角,也可以这样讲。这个八识当中,处在三界的凡夫的情况,第六意识是最明显的。这是讲三界轮时易可知。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三性,先解释三性。即善恶无记。
第六意识能够跟善的心所相应,造了很多的善法,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是它;但是它也可以跟烦恼相应,起贪瞋痴造五逆十恶也是它;它有时候入了无记,不思善不思恶也是它。所以这个第六意识造业的范围很广大的,它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它也能够积集广大的罪业,这个都是第六意识来作主宰的,它通于善恶无记。
三量,再看它那个能缘的心:
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也。
这个三量,是指的第六意识能缘的心。
这个能缘的心,我们先把这个附表解释一下,看这个附表第四,附表第四讲到这个第六识的差别行相。
第六识差别行相:
一、五俱意识(明了意识)
1、五同缘意识。2、不同缘意识
二、不俱意识(独头意识)
1、独散意识。2、梦中意识。3、定中意识
第六意识它有两种主要的差别行相,第一个是五俱意识,又叫明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它跟前五识一起活动,这是第一个比较明显的行相。第二个叫不俱意识,或者叫独头意识,一般我们多数都是讲独头意识,就是说它也可以不必前五识,它单独生起了别的功能。这是第六意识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
在五俱意识的情况之下,又分成两类,一个是五同缘意识,第二个不同缘意识。这个五同缘意识是说,第六意识它能够同时夹带眼耳鼻舌身一起去了别色身香味触,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多的。或者他能够不同缘,不必具足五个,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或者四个,跟其中的几个识来生起了别,叫不同缘——不具足五个识。
再看第二个叫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三种。
第一个是独散意识。这个独散意识就是,比如说我们打坐,打坐的时候专心在我们心中的所缘境,或者是佛号,一句佛号念诵听,这个时候眼睛也不再了别色尘,耳朵也不听外面的声音了,但是我们有时候会打妄想,就把佛号失掉了。这个时候就攀缘过去、攀缘未来,这个独散意识。第六意识单独地攀缘过去,攀缘未来,叫独散。但是它是散乱的阶段。
第二个梦中意识,就是做梦。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不夹带前五识的,完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来了别梦境。
不过这个梦境在唯识的经论,它提出有两个因缘会有梦境出现:
第一个是业种所现,业种,就是你过去曾经造了某种业,这个业的功能被保存下来,可能是过去生所造的某种业。这个时候你看到很多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正是你前世所造业的情况。
在《成唯识论》里面讲这个梦讲得很清楚,大致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第八识里面罪业重的人,做的梦多数都是比较黑暗、比较粗重。你要是能够看到你的梦境,你能够看到你这个第八识的,你的梦境都是黑暗的,都是一些阴深深的,在水沟里面,在那里干什么,那种没有光明的境界,或者你在梦境当中多数都感到粗重的,就感到身体往下坠,很粗重,这个就表示你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罪业比较重。
有些人在梦境里面看到光明,宫殿、光明,或者自己看见在花园里面走过来走过去,或者经常就梦到各式各样的宫殿,宫殿都是有光明的,自己的色身感到特别的轻安,轻松又安乐,安乐又轻松,那么这个人的第八识多数善业是强。所以这个梦境,第一个因缘业种所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力所使。就是不是你自己的业种子,就是他力,他力就是佛菩萨跟鬼神的力量。你修行到一个情况,佛菩萨跟你感应道交,或者是,一般都是鬼神。
这鬼神,在《瑜伽师地论》讲得是很清楚的,说我们有过去的亲属,他要到天界去他无所谓,他的衣食具足。他做人也无所谓,他到畜生道做畜生也不能跟你感应道交。但是他过去的祖先、冤亲债主在鬼神道,就有事情,就有一些事情。什么事情呢?这个鬼神道衣食匮乏,吃也吃不到,喝也喝不到,整天在饥渴当中。而他有神通,这也是一个问题,他知道他过去的亲属,某某人在阳间,而刚好七盼八盼这个人刚好在修行,有资粮。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很期望你能够做一点功德来加持给他,非常的期望。
这鬼神道的世界是这样子的,他很希望阳上的人,他的子孙里面有人学佛,有这个资粮能够回向给他。但是你可能没想到这件事,那他怎么办呢?他在梦中给你一点消息。当然他可能有障碍,在梦中不能讲什么话,但是他会用各式各样的因缘来告诉你,说我现在在鬼神道了,你现在是修行人,有功德的境界,请你分一点功德给我,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放蒙山的确是很重要,特别是有祖先在鬼神道,这个注意了,因为他的确是需要我们的回向,的确是有这样的需要。他力所使,他会在梦境里面告诉你一点消息。这个就不是你的业种,是外在的力量给你消息的。
这两个都属于梦中意识。这个时候我们去攀缘梦中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识的独头,不夹带前五识的。
第三个是定中意识。这个定中意识他是二禅以上,因为你初禅的时候还有前五识——还有眼耳身三种识,不能讲定中意识,这个定中的独头是二禅以上。
这个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定中意识都属于独头意识所收摄。第六意识就有这几种差别的情况。
讲到这个附表,我们把上一个附表也修正一下,看附表第三。附表第三,上次讲到古德的偈颂,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地方说明一下: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更增一。这说明这个诸识生起的因缘。眼识九缘生,大家一算就知道了。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这个都没问题。问题在这个后三:六、七、八,我们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的因缘有:亲因缘是种子,所缘缘是法尘,他的增上缘有第七意识、作意、根本依、染净依。那第六意识这样算起来,一二三四五六,有六个,为什么讲后三五三四,为什么它是五个呢?因为第七意识跟染净依这两个重复了,这第七意识就是染净依嘛,这两个是合并为一个。第七意识它后三五三四是三个,但是你这样算起来是五个,但是五个这当中有三个重复,因为第八识的见分这是第一个,第八识又重复,根本依也重复,所以事实上只有三个,第八识就是四个,这样就没有问题了。这样大家懂吗?有重复的要合并起来,所以这个偈颂是没错的。
这个是讲到八识的生起的因缘。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一
金刚道,金刚道是在等觉的最后一个心,初心、住心、后心。就是金刚道后,你要注意那个后字,金刚道以后,金刚道以后就是成佛了。是不是?因为每一个位都有一个初心,你刚刚进入等觉菩萨叫初心,等觉菩萨继续用功叫住心,但是他已经慢慢要脱离等觉菩萨,趋向成佛的时候叫后心,最后一刹那。最后一刹那在这个金刚道再以后,那就是异熟空,那就成佛了,是这样子的。
我们最后再把这个讲义标题念一念,就准备下课了。这个三量,现量、比量、非量有三种。三种量我们下一堂课再讲好了,先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