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障不嫉,忧戚为业』,因为经常去嫉妒别人,心中老是忧戚、不快乐──这个功德怎么会被他得去呢?应该是我的!心中充满着忧戚。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这种相貌。这是它表现出来的业用,忧戚是由于嫉妒而来的。
我们在僧团里面,人与人之间相处会发觉啊,我们对于上一辈跟下一辈比较好相处;对于上一辈的老法师会很恭敬,他有什么功德,我们不会嫉妒,只会仰慕;对于下一辈的慈悲摄受,当然他的功德比不上我们,就是慈悲摄受;但是平辈之间,你的资粮跟他的资粮差不多,就不容易相处了。
其实,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你持戒这方面的善根强、他的禅定善根强、他的般若波罗蜜善根强,假设我们没有更宽广的胸量,我嫉妒你、你也嫉妒我,那么严重一点,就是我破坏你、你也破坏我,结果两个人都受伤。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很强调「随喜功德」。你看普贤十大愿王,菩萨修行十种功德,疾速成就佛道,其中一个就是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有两个好处:
一、如果他是一个初学者,刚开始栽培善根,去诵经、或者拜佛、或者学习打坐,你随喜赞叹他、给他鼓励──啊呀,有人鼓励我、赞叹我,我应该要更努力!如果你一下子就泼他冷水,他就自暴自弃了。所以我们去随喜别人的功德,使令他的善法更精进,这也是一种利他行。
其次,你赞叹他的功德,你跟这个善法就结下善的因缘,以后这个善法在你身心要出现,会比较顺利一点。跟善法结善缘很重要!你要是嫉妒他、伤害他,以后你要修这个善法就会有困难,因为你曾经对这个善法,有嫉妒的心所在里面,除非你忏悔,否则这个烦恼也会障碍你。你说︰「奇怪,这个善根我怎么都栽培不起来?」就是你过去曾嫉妒别人。所以我们修行: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佛法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五乘功德当中,十方一切诸众生:好比慈济修习这些慈善事业,我们内心深深随喜;虽然我们在深山里用功,但是有人做慈善事业,我们也随喜;纵然只是人天事业,人天法也是善法,人天也是菩萨道所要修习的善法。「二乘有学及无学」,泰国比丘修禅定,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我们也随喜,菩萨也随喜二乘功德。「一切如来与菩萨」,当然十方诸佛菩萨显现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六波罗蜜、菩提心,那更是要随喜了!
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情是︰不管自己修习什么善法,那是个人今生的因缘,但是面对五乘善法,只要它的性质是「善」的,我今天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我内心当中的心情:「所有功德皆随喜」,我的心情是这样的,只要是善法我都随喜,这样才合乎自利跟利他的菩萨道。这是以「随喜功德」来对治我们的嫉妒。
『第十、悭者,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
这个「悭」就是「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是「爱」得很厉害了,才叫「耽」。『耽着财法』,内心当中对于自己的财物、或者所摄持的法门,非常的爱着,『不能惠舍』,不愿意把你的财富,以及所学到的佛法,适当的布施出去;『秘吝为性』,「秘」是把它隐藏,不让人家知道你有财富、你有佛法;『吝』是吝惜不舍,吝惜不给别人。一个是隐藏、一个是吝惜。
它的相貌是︰『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涩」就是不流通、阻碍住了,鄙恶的一种不流通。也就是︰这些财物、佛法,不能从你的身口意流到其他众生身上去,无法流通,『畜积为业』,把它聚积起来,不肯施舍。
在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上说:「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不可不戒也!」对财物悭贪,有什么过失呢?世世贫穷。对法的悭贪呢?这个法有很清净的传承、很殊胜啊,但我不随便给别人,那有什么过失呢?世世愚痴。所以不可不戒也!这件事情要注意啊,这样的因地是不好的!会使令我们贫穷、愚痴。「财」跟「法」就像流水一样,要流通才能够增长广大!
以佛法的意思,要「舍」才能够「得」,舍得出去才能够得到更多;你把它保存起来,「死水不藏龙」,下辈子就糟糕了,会贫穷、愚痴。所以要用「施」波罗蜜来对治悭贪。这是讲到前面十个随烦恼。我们看最后一段总结。
『此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它的生起是各别的,不是一起生起,所以名为「小随烦恼」。
关于「小随、中随、大随」,我再解释一下。随烦恼分成三类:「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所谓「小、中、大」,不是约着势力的强弱,而是约着活动范围。就是前面的这十个小随烦恼,它的活动范围,不能够普遍于一切不善心所,而且各别而起,有这个、就没有那个,它不能够普遍在不善的心所活动,所以叫「小随」。
「中随烦恼」,下面讲到「无惭、无愧」,能够普遍的在一切不善心所活动,换句话说只要你起的是不善,一定有无惭、无愧。这就是「中随」,活动范围比前面更广,但较后面小,所以叫「中随」。
「大随烦恼」的活动范围就更大了,它不但普遍在不善心所,而且也在「有覆无记」的心所活动。「有覆无记」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在□□、无□□高深的禅定中,他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没有善、也没有恶,就是无记。但这个无记是「有覆」的,还有一个「我」存在;「覆」就是障道的意思,能障碍我们真如法性的显现。「大随烦恼」的活动范围,能够普遍的在不善心所,以及「有覆无记」的心所活动,叫做「大随烦恼」,这个活动范围更大。
总之,「小随、中随、大随」是约活动范围安立的。
再看下面「中随烦恼」,有两种:
『十一、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惭」的定义有二︰一是『不顾自』,就是不尊重自己,没有一种自我期许的要求;所谓人身难得,你也不在乎,没有希圣希贤的心念,就是自暴自弃、不顾自身。其次,『不顾法』,佛陀所说的教法很尊贵,也不想去随顺,我内心还是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不顾佛法的尊贵,也不想要增上。『轻拒贤善』,因为自暴自弃、对佛法也没有尊重心,这些贤善的事情,功德的境界,本来是应该要让它增长的,但是你轻拒─轻视拒绝。因此『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既然你对成贤成善之事,没有希求心,那你的生命就是生长恶行,增长一切恶法为它的业用。你的生命没有什么目标,怎么办呢?只好跟着习气走──现在心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这种境界。
『第十二,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不愧」,是说你不尊重世间人的讥嫌,你做错事,世间人会指点你──你看啊,这个比丘、沙弥做这种事情;还说他心中有正法,结果做这种事情。护法神也会讥嫌你:唉呀!我护这个比丘的法,实在是倒霉啊,这种行为,我都护持不下去啊!你对于世间的种种讥嫌也不在乎,『崇重暴恶』,本来这种暴恶的事情,我们应该要去对治、消灭,结果你对暴恶的事情,还特别欢喜。『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你有这样的心情─崇重暴恶,一切过犯就很容易生起,也容易增长广大。
无惭、无愧这两个心所,多数是同时生起的;一个是「轻拒贤善」、一个是「崇重暴恶」。这两个心所,『此恶遍不善故,名为中随烦恼。』它能够普遍的在不善心所当中活动,故名「中随烦恼」。换句话说,只要是不善的心所,前面的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十种小随烦恼」,任何一心所活动,一定是夹带无惭、无愧。所以叫做「中随烦恼」。
其实惭愧心,在没有入圣位之前,对我们非常重要!没有入圣位、没有断烦恼之前,从「信心」引生「惭愧心」,它是断除恶法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关于「惭、愧」的运用,我们可以从「造恶之前」跟「造恶之后」,两方面来说明:如果说惭愧的心所,是在造恶之前,好比你造了一个恶业,虽然造了恶业,但是内心当中——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并不是你愿意做这种恶事,你就是一时控制不住习气,还是有惭愧心,这时候你造这个恶业,在律上叫做「不定业」。就像在高速公路,开车开得很快,之后你踩了煞车,虽然车子还在继续行驶,但是速度已经慢下来了。一个没有惭愧心的人,造恶业是完全不踩煞车的,那就叫「定业」,一定要得果报。
一般来说,真正深信因果的佛弟子,因为有惭愧心的缘故,所造的业都比较不坚固;你要是不学习佛法、不相信因果,所造的恶业多数都是定业,很难忏悔的,多数一定要得果报。所以惭愧心的生起,如果是发生在造业之前,它会影响到这个业的坚固性。
其次,是在造业之后。我们说造业,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杀盗淫妄的恶业,这个恶业就算全世界没人知道,但是阿赖耶受熏,它会把这样的功能,保存到我们微细的阿赖耶识里面去。当我们冷静下来,啊呀!不得了,发现这些恶的业力已经被第八识保存下来了。虽然这个业力已经进入阿赖耶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消除掉呢?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两种方法可以对治已经进入阿赖耶识的业力:
第一、「忏悔所损业」。这就是指「忏悔」,你可以面对一位比丘,或者面对佛菩萨,修忏。请一位比丘、或者找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当忏悔主,或是以本尊阿弥陀佛当忏悔主。写一篇忏悔文,把你整个造业的因缘,至诚的表达出来;表达你的忏悔心,并立定誓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誓不再犯!然后要有很多的方便,礼拜、或者持咒、念佛。由于惭愧心的缘故,念念之间就把第八识罪业的势力、慢慢破坏掉,这是忏悔所损业,第一种方法。
第二、「对治所损业」。通常我们造恶业,一定有一个烦恼,可能是贪烦恼、或者瞋烦恼、或者是痴、慢、疑、不正见…各式各样的烦恼。当这个烦恼现前时,你要对治它,就是不能随顺这个烦恼。因为你造恶业的时候,这个烦恼有等流性,它下次还会再出现,而且出现的力量,会比上次更厉害。应该怎么办呢?对治所损业。不再随顺这个烦恼,虽然烦恼还有等流势力,但是你已经在抗拒它,心中开始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时候,这方面的业力也会慢慢的消失掉。对治烦恼也能够折损相关的恶业。
总之,面对这些不好的业力,当它已经进入到第八识之后,有两个处理方法:第一「忏悔」,第二「对治」。如果已经得果报,那就不容易忏悔了。这个恶业一旦得果报、已经现前了,好比已经变成一只畜牲了,那你说要把牠忏成人的相状,就不容易了;但是没有得果报之前,都还有办法,就是靠这两个方法,第一「忏悔」,第二「对治」。可以把我们阿赖耶识恶业的势力给破坏掉。
这是我们用惭愧的心,来对治无惭无愧。当然要让惭愧心生起的基础,必须深信因果才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而是很深刻的了解,才能够生起惭愧心,以对治无惭、无愧这两个中随烦恼。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悭法跟把善法覆藏的差别。这个善法的覆藏,就是说你有一个善法,但是也没有人跟你请教,你主动的表达出来那就不应该,因为没有因缘嘛?这种我们要谦虚一点覆藏起来,不要逢人就说,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覆藏就是说不要随便表现出来,但是有人请,有因缘应该要讲出来。悭法是说人家已经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来到你这个地方向你请法,而这个法只有你有但是你不讲,这个就有过失了。因为人家身为一个弟子,他的弟子相都具足了,应该有的礼仪他都具足了,他的谦卑的态度,他的求法的精神都具足了,而这个时候你还是不想讲,过失就在你了。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求法的因缘,这个不讲是无所谓的。因为本来说法要有一定的因缘,佛陀本来就有规定,说法有说法的因缘。所以这两个你要看当时的情况决定。
问:
答:这个是五种邪命,主要是针对出家人来说,佛陀的意思是说出家人是以托钵,这个叫正命。就是一个出家人,好好的修习戒定慧,不要从事生产事业,也不要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老老实实的修行,老老实实的接受众生的供养,这个是出家人的本份叫正命。假设你不这样做,你去诈现异象、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乃至于说所得利,以这样五种因缘得到利养,都叫邪命。所以在律上佛陀规定出家人不能够从事生产事业,出家人就是以法为师,以法师人。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投入到佛法的修持,佛法的弘传,随缘接受众生的供养,多也好,少也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这是出家人的正命。
问:
答:恶业的种子消灭,完全要消灭,这个在律上要到初果以上,就是说:他那个事在南山律上有一句话叫做「伏业易夺」,是说你因为忏悔的力量,超过前面造恶业的力量,你的惭愧心已经超过你当初发动烦恼的势力了,这时候你以善业取代恶业,「易」就是变易。善业取代恶业,但是这个恶业不是消失掉,是将我们的业伏住,暂时不受,所以叫「伏业易夺」,以善业夺恶业」。这个对我们往生净土就很重要了!因为临命终时很多股势力挣扎要出现,可能恶业的势力要出来、信愿持名的善业也要出来,这时候以唯识学的思想──强者先牵,就看哪一个势力强。假设我们一口气还在的时候,就把这些恶业的势力给消减了,那个时候信愿持名,就没有任何障碍。就是有业也没关系,带业往生嘛!对不对,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所谓「带业」,是带什么业?当然是带恶业呀!古德说,这个带业是带恶业,但是带「业种」,不能带「现行」。临终的时候,所有的烦恼、所有恶的业力,都要在种子位,内心保持在一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寂静的状态;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虽然「忏悔」不能把恶业完全消除掉,但是能折损恶业的势力,使令它临终不起现行,这件事情对于临终非常重要!使令恶的势力折损,一方面让信愿持名的势力增长。这个业力有两种因缘,一种因缘是要得三界的总报,有一种因缘是要得个人的别报,就是说你造了个杀盗淫妄,要到三恶道去,这个忏悔可以破坏,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因缘,在律上说忏悔不能消灭。
举一个列子,佛陀成佛以后,他已经没有三界的总报,但是很多人看到佛陀,那恶法相加有恶因缘,金枪、马卖之报,这都是过去有因缘,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能靠忏悔消除的,除非他愿意宽恕你,当然你一个圣人,佛为法王以法自在,对不对?你要头头就拿给你了嘛,有什么关系呢?要手就手给你嘛,他那个内心是无我无我所的,对不对。就是佛陀的内心于一切法不受,但是你眼睛看到,唉呀!佛陀吃马麦啊,佛陀的脚被金□□伤了。感觉上佛陀在受一些不可乐果报,我们表面上是这样。因为人跟人的因缘,这件事情不是忏悔能够改变。
我们在修学圣道,我们希望赶快成就圣道再来得果报,说我那个时候有钱了,你说我过去欠你多少?100万简单,我给你200万好了,那圣人的境界有资粮能够偿债,现在我们哪能够过偿债呢?你要针刺我一下我就受不了了,你砍我一刀我就不能修行了,现在不能偿债现在没钱啊,是不是?所以我们这个修行就是,我们尽量啊,在今生的生命当中尽量在临命终之前呢,恶业都不要现前,然后把善业的力量增长,把恶业的势力经过忏悔让它降低,然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以后乘愿再来。
当然,那个时候不会堕到三恶道去了,三界总报没有了,但是人跟人之间的恶因缘那没关系,你能够自在的随缘消旧业。所以忏悔能够消灭三界的总报,但是不能够消灭个人的别报,除非对方成就圣道也不会讨这个债。这个问题就是你要赶快成就圣道,成就圣道以后,还债等于是还而不还,你的内心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没有所谓还债这件事情。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