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不过对于调整烦恼,烦恼那很多,六根本、二十个随烦恼,加起来就有二十六个烦恼,佛法要你先找到根本法宝──把心带回家。佛法的意思不是要你靠自己力量去抗拒烦恼,不是;必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先找一个法宝──佛号、或是空性的名言真理,然后在寂静处,不断的把法宝力量加强起来,靠着「止」就是「念」,「观」就是「慧」──由念住心、由慧观察;念跟慧,主要是这两个心所;把心中的法宝、这个家啊,一天一天坚固地建立起来。

然后,离开佛堂跟境界接触,烦恼一活动,就把你的法宝现出来,转念念佛;刚开始做得很勉强──不能念要它念,不能转要它转!不过你要转它,一定要思惟烦恼的过患──这是一个贼呀,又来破坏我的功德!你对贼的过患要很清楚。依止对佛法的信心、惭愧心,强迫自己把在世间的五欲烦恼,转到佛号的境界。

当然,刚开始谁也不愿意回家,大家在外面跑惯了,那一个人愿意回家呢?但是你不回家,苦头吃多了,迟早还是要回家。所以说刚开始要回三宝的家,都有一点强迫性质,佛陀、三世诸佛,祂们现在很自在,在大般涅盘这个家安住了,但是刚开始也是不愿回家,也跟我们一样挣扎。

不过你要想想看,你现在不回家,外面有老虎会咬你,狮子咬你、毒蛇也会伤害你,你下辈子来,还是一样被烦恼所攻击。你自己不愿意回家谁也没办法,生死这件事,不是拖延就能够解决问题。应该下定决心,把握现在,强迫你自己,把趋向于五欲的心,带回到三宝的家。一次一次,慢慢慢慢…它就习惯了,就会发觉你的念头,大多能与三宝相应,住在家里的时间多、往外跑的时间少,那就有进步了!慢慢慢慢你会发觉,大部分的时间,你的心都在家里面,偶尔出去走一走而已,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改变了。

佛法的对治方法,是要你先建一个家,否则很难跟无始烦恼抗拒。为什么我们刚开始要息诸缘务,在一个寂静处修止、修观,就是这个缘故,你要先把内心的家盖起来,然后在家里安住,慢慢慢慢外面烦恼活动就减少了。当然这个家都是要自己去盖,外面的房子别人可以帮我们盖,你内心的家,除了自己努力以外,谁也没办法。你自己不盖,那你就没有一个家,老虎来的时候你没地方跑,毒蛇来的时候你也没地方跑,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依靠,你看看多可怜。没有家只好随业流转了。所以要及时把握生命,努力把心中的,佛法僧三宝的家,在心中建立起来,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以上五十一个心所,我们就讲解到这里。

己三、色法

前面的心王跟心所都是有了别性,能够明了、分别外在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以下这十一种色法没有明了性,即便是□□、无□□清净光明的四大,特别的精妙,也没有明了性,还是属于色法。

「色法」在唯识学的定义叫做「质碍」;「质」是具有质量、重量,「碍」是占有空间,你要从它那边走过去,它会障碍你;有一定的质量、空间,叫做「色法」。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心所法有五十一个,色法就比较少;这十一个色法,都是有质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总共分成三段:

第一段「总标」:『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

这是说明色法的由来,这世间怎么会出现色法呢?『心心所,所变相分』,第一个「心」是指「八识心王」,「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心所;当心王带动心所活动时,会变现这个「相分」。

《唯识》的思想是说︰「识」有四个部份,其中「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这三个是能变现,属于「能」的部份;「相分」是所变现的境界,这个「所变现的相分」就是属于色法。这里说「色法」是识所变现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色身以及一切山河大地─内五根、外五尘啊,它的性质不是从它自身生起的,而是由内心生起的。好比这朵莲华,不是从莲华生起的,是从我们的内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内心所变现的,我的内心改变,外在的世界就改变,是讲这个道理。

『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正说明色法的由来,是心王、心所变现出来的影相。当然,修行人的心王、心所,大都是良善的,所以所受用的色法,看到的都是庄严美妙;苦恼的心王、心所,烦恼重的人哪,看到色法大都是粗重的,就不一样了。这是说明色法的由来。再看下一段,色法的种类。

『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虽然色法种类很多,这地方提出了十一种,分成两部分:第一是「内五根」,「内」是指我们的色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属于正报的色身。其次「外六尘」,「外」是指依报,外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五根」和「六尘」这两个色法,是有点不一样。《成唯识论》上说,「色法」都是第八识所执持,但是第八识对外在六尘叫「执持」,对内在的五根叫「执受」,加上「受」字,就是领纳以为自体,有「领纳」的功能。譬如说,你拿一根棒子打一颗石头,你不觉得痛,因为第八识只是执持它(石头)、并没有领纳的功能;如果你用棒子打你的手啊,你会觉得痛,因为第八识对于内五根是执受,有领纳的功能,这地方不同。虽然同样是色法,但是第八识一个是执持、一个是执受;所对的一个是正报、一个是依报。这是总标。

第二段「别释」,正式说明「五根」和「六尘」的相貌,分成两段来解释:

『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这五根的内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谓「根」就是前面说过的「依托」。前五识必须依托这五根,才能生起了别作用,所以将眼、耳、鼻、舌、身,安立作「根」,虽然它本身没有了别作用,但是能够为「识」所依托。而这五根分成两种:

『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所谓「胜义五根」,是第八识的一种色**能。胜义五根是比较微细的四大,比如我们讲「眼睛」,你看到的眼球是「浮尘五根」,但是浮尘根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胜义根﹚,所以眼识真正所依止的不是眼球,而是「胜义五根」,也就是类似我们现代人讲的「神经系统」,是一种微细的四大,非肉眼所能见到的。

那怎么知道有呢?『以能发识,比知是有』,因为它能够发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我们从这个比量得知它的存在。『非他人所能见知』,它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见知的、不是肉眼能看见的,但不管再怎么微细,还是属于色法。

『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浮尘五根」就比较粗显,是「胜义五根」所依托处。前面「胜义五根」为「识」所依托,而「胜义五根」又要依托「浮尘五根」。浮尘五根就是很明显的,我们看得到眼睛、眼球,还有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等等能够见得到的。我们的「胜义五根」,就含藏在「浮尘五根」里面,是『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我们认为这就是我的身体,我就住在身体里面;其实这四大跟外在四大性质一样,所不同的是「执持」和「执受」不同而已,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简单说:「前五识」所依止的是「胜义五根」,但是「胜义五根」又依止在「浮尘五根」里面,所以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过这地方,「浮尘五根」跟「胜义五根」还是有点不同;「浮尘五根」是属于别业中,有一点「共业」成分;那「胜义五根」完全是「别业」。怎么知道呢?就像我们人的色身,由心识所摄持,生命还在,心识就在,「识之所在,命之所在」。但是时间到了以后,心识就会离开色身,又到另外一个法界去得果报。医学上有测量过说︰一个人刚死那一剎那,重量会降低一点点,有某方面的物质消失了。其实我们死亡的时候,就是心识离开,而心识是没有重量的,这表示什么?你的「胜义五根」离开了。但是你看这个人眼睛还在、鼻子还在,其实这是浮尘五根,因为有众生共业,你部分的业抽走了,别人的共业还在,所以是慢慢消失,因为浮尘五根别业中有某部分的共业,而「胜义五根」完全是你自己自受用,你的业力所摄持的。

我们看中国外道─道家,也有它很特殊的法术,过去的奇门盾甲,有一种叫「借尸还魂」,好比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子死了,请道家来念咒,找一个贫穷小孩过来,然后把他的神识夺过来,放到他儿子尸体上去,但是这具尸体不能败坏,也不能腐臭。如果作法当中,七七四十九天没有障碍,这个贫穷小孩就死了,然后富家小孩就活过来。但是活过来时,已经不是前面那个心识了。

这时候,生命有什么不同呢?比如这个人过去眼睛近视,活过来没有近视眼了,因为胜义五根改变了。你看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都跟大富长者儿子一样啊,是的,因为你看到的是浮尘五根,所以是一样。但是一个人心识离开以后,「胜义五根」就消失了,因为那完全是个人的别业,不共于其他人。你一走,那个「胜义五根」就消失了,完全是自受用;换一个第八识进来,那他有带着他的「胜义五根」,所以说这两个是有差别的。

「胜义五根」完全是你的八识所摄持,「浮尘五根」你自己在摄持、别人也在摄持,就跟别人有关系。所以你死了以后,浮尘五根不会马上败坏,因为别人的心识,还在摄持这个浮尘五根,是慢慢消失掉。但是「识」的了别,真正所依止的是「胜义五根」。这是讲到内五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百法明门论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