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解释什么叫「阿赖耶」?「阿赖耶」是印度语,翻成中文叫「藏」,蕴藏的「藏」。什么是「藏」呢?就是「摄持不失」。它能够把我们的行为,不管是外在身体、口的行为,或是内心的活动,把它保存起来,但是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
我们可以把八种心识,简单分成两类:「前七识」是造业的,它能够造作善业、恶业、有漏业、无漏业。而这个「第八识」它本身不造业,它是一种很微细的心识流动,非常微细。它不造业,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摄持不失」,它将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保存下来,所以「阿赖耶识」其实就是我们有情生命的本体,也就是我们一般心理学说的「潜意识」。我们不容易发现,但是它存在。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识,这个心识可以把你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引生未来果报的功能。
比如说:我今天念了十五分钟的佛号,每一句佛号剎那剎那生灭,念完之后,我的第六意识,这个粗显的意识,并没有感觉身心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佛号的功能加强、往生的力量也增加了一分、有漏的业力又被破坏了一分,这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道理──你一造业,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就会有变化,它是我们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阿赖耶识也不是有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是受业力的熏习;你一发动业力,它就开始变化,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善的功能增加、一下子恶的功能增加…它把你所有的业力,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等到这个种子达到一定的势力,它就变现出果报来。
「果报」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心法」,这是指前六识;第二个「色法」,这是指五根六尘。「心法」能够明了分别,「色法」不能够明了分别。比如这个抚尺,你把抚尺做得再精妙、再光滑再好看,它还是不能了别。了别就是心法。「前六识」它是一个「能取相」。一般我们认为这个「我」,大都是指第六意识,很容易对它产生人我执。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一种比较粗显的意识状态,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能够思惟很多事情─思惟法义、思惟过去、思惟现在思惟未来…这完全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它能够分别种种事情。在经论当中,对于人的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一、善根强、烦恼薄
这种人多数是从□□、无□□来的,过去生在高深的禅定中,几乎没有欲的活动;来到人间,他的烦恼很淡薄,也不需要什么修行,烦恼本身就很淡薄。因为烦恼淡薄,过去生又经常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所以佛法戒定慧的功能特别强,他只要一修行马上就成就圣道。像舍利弗尊者最初虽然是信外道的,但遇到佛法,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很强、烦恼淡薄,这是第一种,这种根器的人,当然很快就能够成就圣道。
二、善根轻、烦恼薄
这种人虽然烦恼很淡薄,但是佛法的善根也淡薄,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也听不懂;讲很久,还是不明白。虽然他不皈依佛法,但是他的烦恼淡薄,所以不会去造恶业。也有这种人,这是第二种。
三、善根强、烦恼重
这种人你跟他讲佛法,虽然他能够接受、也愿意修行,但是一放逸,烦恼的活动也是很炽盛。这种人过去多数是从欲界天、人天而来的,生生世世在欲界的境界里面活动。我们要是从欲界天来的人,这个人烦恼就很重。为什么烦恼会重呢?因为你经常造作,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都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你说「为什么我经常有这样的念头?」因为你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造作,留下的印象就深刻了,不管是善法不管是恶法,都是这样。所以这第三种人过去在佛法栽培的善根深,但是五欲的活动也很强盛。
四、善根薄弱、烦恼炽盛
这种人最糟糕,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既不能接受、烦恼又很重,这种人多数是从三恶道来的;因为三恶道的果报不能听闻佛法,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三恶道的果报除了地狱,畜生跟饿鬼也有欲,有男女的**、饮食的**、各式各样的**。长时间在**里面活动,所以烦恼也很重,却没机会栽培善根,很可惜,把时间都空过了。
「第六意识」有这四种状态,但是我们看经论,佛陀的意思:一个人烦恼重,要是「善根强」还有得救;如果这个人烦恼很淡薄,但是没有善根,佛陀很紧张。因为你没有善根,内心没有光明、就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我们的内心,经常的忆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经常的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让第六心识佛法的善根加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