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思量」─「第七识」
第七意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跟第八识的性质一样,都是属于无记,不过它的无记是「有覆无记」。前面的第八意识是「不覆」,它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第七意识它障碍圣道。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思量」,思量就是思惟度量。我们说「识」有了别性,那第七意识为什么安立作「思量」呢?因为第七识的明了性,它的特性──能够对所缘境生起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它的深入跟微细,不是前六识所能比的,它能够对所缘境深入跟微细的观察,而且是「相续」的观察。
「第七识」不像「第六意识」的所缘境是变化的,第六意识有时候想善、有时候想恶,有时候想过去、有时候想现在,就像猴子去抓树枝一样,一下子抓住这棵树枝,又放掉、抓另一棵…前六识都是各式各样的变化。但是第七意识是非常专一的,它的所缘境就是「第八识」,它就是从头到尾一直注意第八识。注意第八识做什么呢?就把第八识错认为「我」,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这是怎么回事啊?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性质,并不向外攀缘,它的明了性不向外,它欢喜向内。它向内攀缘谁呢?攀缘第八识。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灭…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心识比较粗,第八识比较细,所以它看第八识以为第八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它的明了性一直存在,是常住真心;就好像我们看日光灯一样,感觉灯光是相续的,其实日光灯闪烁的频率,一分钟有一百二十下,但是我们眼睛的观察力比较粗,看日光灯,也是感觉日光灯是常住不变的。第七识也是这样,它一次一次对第八识思量--恒审思量第八识,然后执为我,它的功能就是「执我」。
第七识在有漏位是「执我」,但是转识成智之后,就转成思量「我法二空」平等之理─平等性智;凡夫位是思量「我法二执」,这两个不同,但是都是思量。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思量,能够对所缘境深入微细的观察。再看前六识:
第三个、「了境」─「前六识」
前六识的功能,《成唯识论》安立作「了境」,「了」就是「了别」的意思。虽然八识都有了别功能,但是前六识的了别功能特别明显,因为第八跟第七识的了别性,都非常微细,性质不是那么明显。第八识的了别性所发动出来的作用,是「异熟」的特性多;第七识是「思量」的特性多;前六识是「真实了别」──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并且广泛的明了分别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安立作「了境」。
在图表中,我们看第六意识是在「中间」,然后从右边到左边,就是眼、耳、鼻、舌、身。前六识大都是一起活动的,它的功能就是了境,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唯识大纲,依《成唯识论》的分类,分成这三类:第一个,它的体性是「异熟」;第二个「思量」这是第七意识︰第三个「了境」是前六识。
这是个大纲的说明,以下看讲义第十面,我们再看蕅益大师说明「别释八识的相用」,别释当中蕅祖把八识分成了四类:一、是前五识,二、第六识,三、第七识,四、第八识。在唯识学有的地方把八识分成四类,有的地方是分成三类,都可以。先看第一个「前五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前五识都有它「所依的根」以及「所缘的境」。我们看这个表可能会清楚一点,前五识的作用是「了境」,前五识都有它的所依跟所缘。所谓「依」,是指它的依止处要有「根」。「根」在《唯识学》是解释为「依托」,这是一种譬喻,就像一棵树能够生起枝叶花果,是要依托它的根去吸收阳光、水分跟矿物质等等,才能生长枝叶花果。比喻说我们前五识要生起了别的功能,也要依止「根」。叫做眼根,眼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个四大,它是属于色法,眼根就是眼球。
这个「根」,医学上比较肤浅的看法,是认为我们眼睛能够了别青黄赤白,是因为眼睛里有「视神经」的系统,这个视神经是一个色法,可以用显微镜看到。但是佛法否定这样的思想,佛法认为我们眼睛能够看到东西,是我们内心有一个明了的「心法」,是「眼识」的作用。
举个例子:我从这个地方开车到竹山,从竹山开到鹿谷,没有错,能够走的是车子在走,但是是谁在开车呢?是「人」在开,真正能够开车的是人,你没有人,车怎么会动呢?这个意思就是说:人比喻眼识,因为有眼识、有心法在里面,这个心法是无形无相的,「根」只是依止处而已。
《楞严经》上佛陀说:一个人眼球败坏了,但是他的眼识仍然存在,怎么知道呢?你眼球败坏,你看到的是一片暗相,但是你那个明了性还在。如果说我们能够看到东西是眼球的作用,当眼球破坏的时候,你整个明了功能,应该都消失掉才对。但事实上不是,你的明了性——眼识还是在,因为它所依托的跟败坏了,它不能分别青黄赤白,但是它那个明了性还是在。看到眼前是一片黑暗,还是看到了。你看到了没有?「我看到了!」看到什么呢?「看到一片黑暗!」一片黑暗也是所缘境。就像一个人在暗室没有灯光的地方,也是看到了暗相。
所以《八识规矩颂》中有解释:「愚者难分识与根」,就是这句话──愚痴的人不能分别「根」跟「识」,根是色法,没有明了性,真正明了的是「心法」。所以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根」虽然没有明了性,但是它是「识」所依托,当「根」败坏时,「识」的了别还是会有障碍。这是所依。
还有「所缘」─是色尘,青黄赤白…。「识」、「所依」、「所缘」,三者关系,《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人,他开一部车到某一个地方去办事,能开车的人就是「识」,(明了性就是「识」);车子就是所依,就是「根」,必须要依止「根」;处所就是「尘」,要到那个尘境去造业;可能是造善业、造恶业、各式各样的业。就是人坐车到某一个处所去办事,那些要办的事就是「业」。从这样的譬喻就可以知道,「识、根、尘」这十八界的关系,主要的作用是在「识」,这个明了性,能够造业的是「识」。但是识要造业,还不能单独活动,必须依止「根」还有「所缘境」,才能够造业,这就是「所依」跟「所缘」。
那么,耳识要依止「耳根」,去分别各式各样、高低曲折的声音。鼻识要依止「鼻根」,才能够分别各式各样香臭的味道;舌头要依止「舌根」,才能够分别酸甜苦辣的味道;身识依止「身根」,才能够分别痛、痒、寒热等等触尘。「五识」依止「五根」,去了别「五种尘境」,这个就是五识的功能。
这个五识,我们一般讲「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界」就是界限。在凡夫位,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界限,「眼识」只能够了别「色尘」,你不能说我用眼睛去听声音,不可以,凡夫不可以!它有它活动的范围,「眼识」活动的所范围只能在青黄赤白这个色尘上活动,不可能跑到声音的境界去活动,圣人才可以,「初地菩萨」的六根就能够互用;比如说这个人的眼睛坏掉了,没关系,他用耳朵可以看到色尘,他的耳识能够了别色尘;这是入了「法性」的圣人,六根才能够互用;这十八法对他来说没有障碍,但是凡夫不可以,就各有各的界限,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注意的。
其次,「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的功能,「前五识」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来:你用眼睛看东西,但是你的第六意识在这里──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说,我的眼睛专心在看一件东西,又想要专心念佛,不可以!也就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活动,一定要跟「第六意识」和合,第六意识不帮助你,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它要以第六意识当作增上缘,这是前五识的情况。前五识我们比较容易了解,因为前五识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境界,不像第七识、第八识那么的微细。
前五识有没有问题?这是一类的,依止五根了别五种的尘境,叫做五识。当然,每个人的「五识」不太一样,这是过去的因缘。有些人的眼识功能特别强,能够看到阴间的事情,了别性特别广大,阳间的人看得到,阴间的鬼也看得到;有些人的舌识特别敏锐,你看那些卖茶的人,能够微细地分别这些茶的味道;再看「龙树菩萨」,分辨味觉的舌识也很特别,他拜一位师父学隐身术,他师父不肯教他,只把隐身术的药丸交给他,他把药丸放到嘴里嚼一嚼,就把七十五种药味,每一种药味的含量及其比例全部写出来,他师父被他吓到了,因为一般中医药味合在一起之后,就很难辨别出来,连用仪器都无法分别出来,他的舌识分别能力到这种境界。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也是各式各样。
其实,「眼、耳、鼻、舌、身」虽然不能单独活动,但是它能够帮助「第六意识」,特别是我们人道法界,「眼睛」跟「耳朵」就非常重要了。你的眼睛不能看东西,就很糟糕了,不能看经典;耳朵不能听声音,就不能听闻法义;所以这五识当中,「眼识」跟「耳识」对于修学佛法的人很重要。其它的识稍微钝一点没关系,「眼识」跟「耳识」就很重要。这就是「前五识」,它是依止「五根」了别「五尘」的境界,都是向外攀缘的。
我们看「第六意识」,蕅祖的注解:
『依于意根,徧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第六意识」所依止的根是「意根」,这个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是属于「心法」,很特别。前五识所依的根都是「色法」,是地水火风所成,没有明了性的色法。但是第六意识所依的「意根」,是属于心法,是有明了性的,依止第七识为其所依止根,来做三件事情:
一、徧了五尘
所谓「徧了五尘」,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五俱意识」。前面的五识只能够分别自类的尘境,「眼识」只能够了别「色尘」,乃至「身识」只能够了别「触尘」;但是第六意识不同,第六意识能够跟前面的五识合作,普遍地了别五尘的境界,它的活动范围很广,能够了别颜色、也能够听声音、也能够嗅香,乃至于触觉。它可以跟前面的五识同时活动,普遍了别五尘的境界,所以叫「五俱意识」。这是第一点。
二、亦能分别落谢影子
第六意识也能够生起「独头意识」──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前五识」一定要配合「第六意识」才能够活动,但是第六识可以不需要和前五识一起活动。比方说我在打坐时,我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分别都停下来,第六识还是可以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它能分别五尘所落谢的影像──独头意识,所以可以单独的打妄想、分别。这是讲到空间,再看它的时间。
三、亦能通缘过去、未来
前五识只能够分别现在的境界,第六意识不同──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它能够单独地把过去的影像,再次的回忆起来;虽然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心中没有影象,它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影象出来,筹计未来;所以它的分别功能,就比前五识广大──「通缘过去、通缘现在、通缘未来」,名为「意识」。
『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这是补充说明前面五识所依的五根,都是「净色根」,属于「色法」;那么第六意识所依的「意根」,它是有了别性的「心法」,就是「第七意识」。这是把第六意识做个简要说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前五识所依的根是「色法」,前五识是心法,识就是了别嘛。前五识所依的根是个「色法」,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个「心法」,依止「心法」生起了别,是它特别的地方。
问:
答:第六意识它能够不必要眼睛的帮忙,它自己就能够现出影像,比如我们修观,修不净观。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这种境界我们眼睛没有看到,眼睛是闭起来的,但是第六意识能够根据名言,创造出一个所缘境的影像。
种种不净物,一个人的色身是种种不净物,三十六种大小便溺等各式各样的不净物充满于身内。不但是充满于身内它还流出来,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就像臭皮囊,九个孔经常流出大小便溺等不净物。我们第六意识去分别这样的色身的境界,这个时候眼睛没有在看,耳朵也没有在听,这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去分别落谢的影像。这个落谢就是说你曾经学习过的法义,你一定是曾经学习过的。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它能够单独活动。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