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上来看,这个真如佛性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它恒常存在,它的相貌是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可以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佛陀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三件事情一直在系缚我们:
第一个是「烦恼」,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烦恼活动,有些人烦恼重、有些人烦恼轻,都有烦恼。其次,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业力」,常常感觉到有些事情自己实在做不了主。第三个是「果报」。就是惑、业、苦。
我们再来看看「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惑、业、苦」不是本来有的,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境界,是后来才有的,所以是可以对治、消灭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是一念不觉、一念的妄动,如《大乘起信论》上说:「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原本是很清净的,但是我们凡夫不欢喜安住在空性,就向外去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就变成了「识」。
这个「识」虽然是了别,但是「识」有杂染的意味,凡夫才讲「识」,圣人是讲智慧,转识成智。通常我们在经论里看到「识」,就是有染污的意思,不是清净的,所以图表中有很多黑点,表示有很多的烦恼、业力、痛苦的果报,也就是有惑业苦的轮回。
第一个最微细的识就是第八识,就是异熟的功能。这八个识有八个功能,《成唯识论》把它会归成三大类:
第一个、「异熟」─第八识
「第八识」它的形相非常的微细,我们昨天有简单说过,第八识并不造业,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永远保持「无记」的状态。你造善业它也不帮助你,你造恶业它也不阻止你,完全没有意见;前七识要造重大的善业、恶业,它完全保持没有意见,就是相续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受熏」,接受业力的熏习,把种子保存下来,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第八识的功能,《唯识学》安立作「异熟」,它的功能就是异熟;另外一个功能「阿赖耶」,前面有说过,就是「摄持」。这地方《成唯识论》是安立作异熟。
「异熟」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果报」─果报识,它本身不造业,只是收集你造业的结果,它受熏。为什么不直接解释为「果报」呢?要讲「异熟」,因为它有三个特殊的意义:
(一)异时而熟: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我们前七转识在造业的时候,不能马上得果报,第八识先把它保存下来,这个业力要累积一段时间。好比我现在出了家、或者准备要出家;我现在开始造善业,造了极乐世界的善业、或者是天道的善业,虽然我造了那么大的善业,但是我现在的果报,还是人的果报。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异时而熟」,这些善业先被保存下来,不是马上得果报,你现在的果报暂时被第八识摄持住、这个果报的势力还没有消失,所以不能马上转变。就是:「造业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不一样,这就是「异时而熟」。
(二)异类而熟:前面是讲「时间」的差异,这里是讲「因跟果」性质的差异。异类,「类」就是种类,所谓「因通三性,果为无记」,是说︰你造业时,有善业、恶业、无记三性;你能够造广大的善业,也可能因一时的糊涂,造了重大的恶业,业有善性、恶性,但是果报只有「无记」,果报不讲善恶。你当一个贫穷的人、得到贫穷果报,贫穷果报只能说「这是恶业所招感的不可乐果报」,不可以说「贫穷是属于恶性」;如果这个果报的本质就是「恶性」,因为恶性有招感性,它又会招感恶的果报,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是堕落到一个恶的果报,那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事实上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更加努力,这种果报反而使令他增上,怎么能说它是恶性呢?所以:「果报」不论善恶,果报只论可乐、不可乐。这是第二个。
(三)「变异而熟」:这是说从因到果的过程,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造了五逆十恶,这些业力被第八识摄持住了,内心就会有一些不安,但是只要尚未得果报的业力,都还有很多的变数。你可以透过拜忏、念佛的修行功德──万德洪名,这个清水珠投到你的内心,跟你的五逆十恶一接触的时候,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念之间,就把你五逆十恶的罪业慢慢慢慢给消灭掉。
只要一口气还在,自己的业力,都有能力去改变!业力不是永远保持不变的,这就是「变异而熟」。除非这个「果报」已经出现了,那就很难改变了;只要这个业力还被第八识保存,那就有很大的变数,有可能会随因缘条件而继续增长,也有可能会消减下来,它会起变化。
综合上述:「因」和「果」之间有三种性质:一个是「异时」,指时间上的差异;第二个「异类」,是指性质上的差异;第三个「变异」,是从因到果,中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三种性质都是以「第八识」为主,所以安立第八识叫「异熟识」。从无始劫来到现在,它负责收集你的业力,把你每一生所造的业力,全部收集起来,处于内心当中,并不断地变化。当然它自己不能变化,就是你前七识去造业,然后对它产生影响,总之第八识的主要功能就是「异熟」。这是第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