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
无想天人他在这么长的五百劫寿命当中,已经没有前六转识粗的分别,假设没有第七识的存在,这个时候「我执便无」,就入圣位了。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因为当他无想天果报尽的时候,他还是会堕落,并没有出离三界,可见应该另外有一个染污的末那,在无想天恒常的活动,还在继续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所以总结『由斯贤圣,同诃厌彼。』一切的贤圣都诃责、厌恶无想天的果报。
我们要不学唯识学,不看经论很容易这样子,就是当「第六意识」经常保持不思善、不思恶,明静不动。但是你这「不思善、不思恶」,假设不是和「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很可能只是一种禅定的境界,就是一种「止」的境界。在「止」的境界里暂时也能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停下来,让你感觉到好像没有烦恼了,但事实上不然,因为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蕴藏在微细的第七意识「我」里面,只是被高深的禅定给压住了,如石压草。等到禅定被破坏以后,烦恼又从「我」生出来,春风吹又生,这个事情没有解决掉,所以没有修「我空、法空观」来破除第七意识,只是把第六意识停下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在《付法藏因缘传》中,有讲到「优婆鞠多尊者」,他是一位大阿罗汉,他住处的附近有一位比丘,住茅棚的比丘叫「善见比丘」。这个比丘善修禅定、持戒很清净。他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修到四禅,但是不欢喜看经典,他以为「四禅」就是「四果」。因为四禅「舍念清净定」的境界,已经没有快乐、痛苦的感受,五受当中的苦、乐、忧、喜都停下来,只剩「舍受」——不苦亦不乐、无喜亦无忧,这种感觉跟涅盘很接近,只是这时候不是跟「我空、法空」相应,还是有「我执」存在。这时「舍念清净定」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他就以为自己是阿罗汉,无学位了。当然,他是有禅定资粮的人,你想要劝他,不是那么容易。
这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入定观察到这位比丘起增上慢心。他就善巧想出一个办法:在禅定当中现神通,使令虚空出现一个凶相,这个凶相通知龙王十二年内不准下雨﹔这个凶相,人间也看到了。大家紧张了十二年不下雨这问题很严重,很多人就祈雨,婆罗门教就请婆罗门的师父祈雨、佛教徒也请他的师父祈雨,但是怎么祈雨凶相就是不消失。
最后,大家没办法了,因为那时候「优婆鞠多」是第一上座,请优婆鞠多尊者出来主持祈雨法会。优婆鞠多尊者说:「这件事情我不能作!」信众就问说:「尊者,您是我们佛教的第一上座,你不能作,谁能作呢?」他回答说:「住茅蓬的善见比丘可以作!」大家就赶紧请善见比丘主持祈雨法会。因为善见比丘跟龙王的交情很好,入定问龙王说:「你为什么不下雨呢?」龙王说:「天空中出现这个相状,我就不能下雨。」这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就偷偷的把这个相状给消失掉。诶,龙王就下雨了,大家就很欢喜:「啊呀!你看,善见比丘一祈雨就下雨了,真是不得了!优婆鞠多尊者说不能作到,你看善见比丘办到了!」本来他是住茅蓬的比丘,很多人为他盖庙、皈依他,他就有很多的法眷属。
有一次举行一个法会,优婆鞠多尊者和善见比丘都去参加。优婆鞠多尊者虽然法眷属很多,但是他故意带了很少的弟子。在会场,善见比丘的眷属,在家、出家的弟子很多,内心就很欢喜:「你看,我的眷属比你多!」无形中就生起了慢心。我们讲禅定的境界——透过禅定我们可以把三界的贪、瞋烦恼伏住,但是这个「慢心」是通于三界,「慢心」很微细、不易破坏;所以有禅定的人,只要还在凡位,一定都有慢心。当他没有所缘境,这个潜藏在心中的慢心还不会活动。问题是,在整个法会进行当中,善见比丘的慢心一直在活动。像我们这样心粗的人,对于「慢」的微细活动,没有感觉,但是善见比丘是一个证得四禅的人,当法会结束之后,晚上他一观察:「诶,我是一个阿罗汉,是无我、无我所,怎么会起慢心呢?这个慢就是一个你我的对待,我比你高;这是还有一个『我执』,那根本不是阿罗汉啊?」
他内心就很恐慌、非常紧张,误以为自己证得阿罗汉了,这时候跑去跟优婆鞠多尊者发露忏悔。优婆鞠多尊者便诃斥他,并告诉他修我空、法空的智慧,他也成就阿罗汉了。优婆鞠多尊者是用这样的因缘,使令他生起慢心的活动,让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证得阿罗汉,只得四禅而已。所以说『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就是说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的我执,那么外道就可以成就涅槃,事实上不是。这个地方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存在。这是第一段,我们再看第二段:
《宗镜录》云:「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创入道者,此意须明。』这是总标,标出第七意识的重要。刚开始修学圣道的人,对「第七意识」这个思量的相貌,要特别了解。为什么呢?再看第二段,详细的说明第七意识的形相。
『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那么,第七意识的形相,这个「思量」是凡圣的差别所在,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的体性。它的体性就是思量,它在有漏位是思量「我、法二执」;在圣位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乃立解惑之本,可究体性。』所谓解惑之本,就像绳子打一个结,你要从中间去解开,而不是往两边拉扯,会愈拉愈紧。如果我们不修我空观、法空观,单是持戒,修苦行,不吃饭,我执法执还是很重啊,因为你没有把中间的「结」解开来,问题是不在于吃不吃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对治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
『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当我们迷的时候,是思量我、法二执;悟的话,就成就「平等性智」。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意,就是思量。因为在八识当中,它的「思量」功能特别强大。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在凡位当中,它就是「无明」。其实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
『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它的功能是没有间断、恒常起现行,无想定的禅定也无法调伏它。高深的禅定,只能够调伏「前六识」粗的心识,禅定不能使令第七意识恒审思量停下来,不可以,除非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对治。
『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它的恒审也是一样,四空天的禅定也不能转变它。『虽有覆而无记。』它是有覆,但是无记。
『不外执而内缘。』不向外,而是向内攀缘第八识。
『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它能够遮蔽真如而障碍圣道。所谓「蔽真而障道」就是在解释「有覆」这两个字,它遮蔽真如,障碍你修学圣道。
『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它是第六意识的不共所依,是成染而润生:滋润三界的生死。三界的生死,主要是我执、法执所滋润,无量无边的业力要靠「无明」来滋润。前面这段文都是在解释第七意识的形相﹔这以下「结示劝修」,永明延寿大师慈悲告诉我们: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我们想要超越三界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练。『将施妙药,先候病源』,吃药之前,要先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生起的。『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好好的去细意推寻;「冥心」就是静下心来;根据佛陀的圣教量,去观察第七意识的思量,那么『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所以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这个地方是说:佛法的修学,有的地方是共于世间的善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五度是共世间的善法;一般世间的宗教团体,也能够做前面的五度;但是般若波罗蜜是不共外道的,唯独只有佛法才有;要对治第七意识我执、法执这种生死根本,唯有佛法有这样的传承,其他外道都没有这样的传承,而这个是最重要的!你单是修习苦行、单是持戒、单是修禅定啊,再大的苦行、再大的禅定,也只能把第六意识粗的分别,暂时停下来;而「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的那个思惟,你是停不下来的!不是你用苦行、用禅定就能够把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停下来,不可能!唯一方法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对治它,所以这地方才说:
「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你说你要断除烦恼,「断除烦恼」不是说一个一个把烦恼都断了,贪烦恼也断了、瞋烦恼也断了、六根本烦恼、二十四个随烦恼都断了,不是这样。佛陀是要我们把烦恼的根给切断,那个根就是「我」。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大师说:有一个「我」啊,就会引生很多的烦恼,所以这地方讲「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说出了第七意识的重要性,虽然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但是它很麻烦,「恒审思量我相随」,它一再的去思惟、度量第八识的见分,然后虚妄的执为实我,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永远不能解脱,就是第七意识的问题。对治第七意识只有修我空、法空观。因为第七意识本身不能修观,只有靠第六意识修我空、法空观。再看讲义:
『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忘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蕅益大师将八识分成三类,把它的形相,用「水」跟「波」来做比喻:
『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前六识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它有五种情况不起现行:「入无想定」;得到无想天的果报,「无想报」;「睡眠」的时候如果不作梦,第六意识也不活动;「闷绝」;还有一个是「灭尽定」﹔五种情况不起现行。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就像水波,有时候起波浪,有时候不起。「水波」也是表示形相很粗的意思,第六识它的了别性最粗。
『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忘执我法,喻如水流』︰第七意识的末那,它是相续的一直起现行,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就像「水流」;这个形相就比较微细了,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得到。那么第八阿赖耶识的形相就更微细了,就像水一样。
我们从水波、水流跟寂静的水,可以看出这八个识的粗细情况。我们看「第八识」: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这是最微细的心识,那么第八识也是「无记」的。它有两个名称,一个「阿赖耶」,一个「异熟」,这地方是指「阿赖耶」。阿赖耶翻成中文叫做「藏」,就是摄持不失的意思;它能够把种子摄持不失,也能够把一期的果报摄持不失,这个我们待会再来解释。『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因为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所以叫做「藏」。这是解释它的名称,再看它的功能:
『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
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翻成中文叫「藏」,「藏」就是摄持不失,那么它摄持什么呢?摄持「因」跟「果」。就着果报来说,它能够摄持一期生命的根身——正报是它执受的,依报的器界也是它变现的。也就是我们今生得到人的果报,一切正报、依报——「万法唯识」,是谁变现的?就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第八识变现出来之后,它还能够摄持、保持不失,这是第一个功能,摄持果报。第二个,『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那么前七转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是谁在摄受呢?也是第八识把它摄受。所以第八识「摄持不失」,等于是两件事,第一个:摄持「果报」不失;第二个:摄持「业种」不失。
我们看下面这段文,举例子来说明第七、八识的存在:
『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
意思是说:小乘法不安立第七识、第八识,小乘的百法只安立七十五法,没有第七跟第八识。不安立第七、第八识有什么过患呢?因为当我们疲倦熟睡时,这时候前六转识都不活动,如果说我们的心识只有前六识,那这个人就死掉了。因为只有六识,六识都不活动,那么万法唯识,生命是由识所执持,这时候心识不在,这个人就是死了。但事实上不是,因为这个人还会再醒过来,表示这个人还没死。既然没有死,一定有心识的摄持,表示有一个更微细的第七识、第八识存在,因为生命是由心识所摄持,有生命存在一定有心识。但这个时候前六识不活动了,表示说一定有一个更微细的第七识、第八识存在,是这个意思。我们再看第十二面:
『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虽然第八识的形相很微细,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它是实我、实法。为什么呢?『若是实我实法,应常无变异。』如果它是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就不随因缘业力而变化,它应该是没有变化的啊,不管是执持业力、或是变现果报,都不应该会变化。它变现人,就永远是人,但事实不然。
『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事实上,我们看第八识,是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去熏习它,然后把前七转识的业力保存起来;既然受业力的熏习,就会有变化。举一个例子来说:好比你「前七转识」造善业,第八识就变现一种天人安乐的果报;如果「前七转识」造恶业,第八识的执持,就会变现三恶道的苦恼果报。众生的生命,在六道中就像车轮,车轮在地上运转,同一个点有时候在上面、有时候跑到下面去,第八识也是这样,一下子变现出人天、一下子变现出三恶道,『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可见得它也是因缘所生法,随因缘而变化;那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法。第八识是有变化的,随业力而有变化。
我们看附表第五,补充说明第八识的业用;是《成唯识论》的一首偈颂:
第三、第八识业用: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盘证得。
《成唯识论》解释第八识的功能叫做「藏」,它能摄持两件事:第一个、摄持『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指「种子」——前七转识所造的善业种子、恶业种子、有漏种子、无漏种子,都被第八识保存了。第二个、摄持『一切法等依』,一期生命的果报,也是第八识所摄持。它摄持业力,也摄持一期的果报。
因为有第八识的执持,使令有「诸趣」以及「涅盘」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一切杂染的因果——六趣的果报跟清净的涅盘,都必须要有第八识,假设没有第八识,业力就没得保存。因前六识是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你要第六意识保存业力,要是它不起现行,这些种子就丢掉了。它有时候不活动,不活动怎么办呢?种子跑哪里去了?第七意识虽然恒常相续,但第七意识它不保存种子,它只做思量的功能。所以一定要建立第八识「异熟、摄藏」的功能,才能保存我们杀盗淫妄的业力、也能保存我们戒定慧的功德,所以才创造出染净的因果出来,这样因果才能够建立。
再看一个问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本体,它执持业力、又变现果报,那么它的形相到底是断灭呢?还是常住呢?看以下的回答。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是「总标」——它既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因为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恒」,一个是「转」。以下就详细解释「恒」跟「转」的内容。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解释第八识「恒」的功能。什么是「恒」呢?就是第八识无始劫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第八识的相貌「一类相续」,它是无记的,不起善也不起恶,而且恒常起现行,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这是总相,以下分成两类:
先看它的果报:它能够『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三界、六趣、四生整个果报的根本,这些果报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变现的。其次,『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的体性很坚固,因为它能够把种子保存下来,使令不失。简单说:这个「恒」,从果报来说,它能够保存一期的果报;从因地来说,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不失。所以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它不断灭。
第二个再看「转」的功能: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第八识它还有一个「转」的功能,就是『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不断的受熏,因为前七转识从来没有闲住啊,一直在造业,那些业的功能一直在熏第八识,那么第八识它是受熏的,所以这时候念念之间,剎那剎那生灭;有时候善的功能增加、有时候恶的功能增加,看我们精进或者懈怠,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说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就从果报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我们解释一下:第八识执持一期的果报,就一期的生命来说,它能够摄持你一期的果报不失不亡。好比我现在打了一个佛七,七天之内积集很多信愿持名、清净无漏的功德,但是我并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把这个果报给摄持住了。你过去曾经造作五戒十善,这个业力还在、还没有消失掉,所以不能马上到极乐世界去。虽然它能够摄持这一期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还是会变化,等这一期的果报生命结束之后,它又换另外一个果报,就是「因灭果生」。这是从一期的生命来说,它是变化的。
其次,从剎那来说:其实我们的身心果报,从微细来说,剎那剎那的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其实你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前一剎那的你,当你讲完这句话,不管是内心的分别、外在的四大,都已经不是刚刚那个果报了。就像我们看电影,影片的速度很快,一片一片过去,看起来好像相续,其实它是一个接一个。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剎那剎那变化,因为业力也是剎那剎那变化;有时候身体情况非常好,因为这时候善的力量强;有时候恶了,身体情况不太好;有时候心情好、有时候心情不好。为什么呢?「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因为我们所摄持的种子,也是各式各样,有善业的种子、有恶业的种子,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有,所以它会转变,这是约果报来说。从因地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业力种子也是不断的变化,你要是精进用功,第八识的善种子就加强;要是懈怠放逸,第八识恶的种子就增长。
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第八识的功能,这个「恒」表示它不断灭,不管是保存果报、不管是保存业种子,它永远不会使令它失掉。『转表非常』,但是虽然不断灭,也不是常住。讲一个譬喻说: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那么生命的因果法则,法尔如是,不是上帝创造,本来就是如此,不是任何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宇宙生命的真相——不常又不断。我们透过第八识的相貌,可以了解生命的真相。
以上是八识心王的简要说明。最后做一个总结,这八识可以简单分成三类:
一、「前六识」主要功能是「了别」,当然主要还是在「第六意识」,但是它有时候还需要「前五识」的帮忙,才能造业;是了别、造业的作用。
二、「第七意识」主要「思量」的功能,就是生起我执、法执。
三、「第八识」就是「异熟」功能,有保存业力、变现果报的功能。「八识」的功能,主要是指这三类。
今天讲到这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