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所有法」,玄奘大师说有这三个意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
以下蕅祖讲出一个譬喻:『如臣随王,如仆随主』,就像臣子跟着国王,臣子不能有意见,国王到哪里,臣子就跟到哪里;也像仆人跟主人一样,仆人也是没意见的,主人到哪里,仆人就跟到哪里。这是从臣王、仆主的关系,看出心王跟心所的关系。
『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当然,我们内心的活动很复杂,净土宗的祖师说,我们一天当中,念头的生灭就有八亿多个,内心相当复杂,不可能每一念头都安立一个名称,简单把它分成六个种类,举出最明显的五十一个功能来说明而已;就是把比较明显的作用举出五十一个,使令我们能够了解内心的状态。这就是心所的数目。
我们看第十三面,前面我们把心所的名称、意义跟数目,做一个简要说明,这以下正式各别来解释心所的内容。先看第一个: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这是第一组心所有五个,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具四一切,名为遍行。』
先解释「遍行」的名称;为什么安立这五个心所为「遍行」呢?因为它有四种一切。所谓「遍」,就是普遍;「行」就是活动。也就是它的活动范围很普遍、没有限制;它的普遍有四种情况:
第一个、『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这五十一个心所,有的心所「善、恶、无记」三性是有限制的;比如说惭愧的心所一活动,一定是善性的,它的体性是决定的;贪、瞋、痴的烦恼一活动,一定是恶性的,无论表面上你做得多好──表面上布施、表面上持戒,内心只要有贪、瞋、痴的活动,那就是恶法。贪、瞋、痴跟惭愧,它们的体性都是决定的,决定是善、或者决定是恶。而这五遍行,它的体性不决定,它能够跟「善」相应,也能够跟「恶」相应;跟善相应就帮助善法,跟恶相应就帮助恶法。遍一切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谓遍于三界九地。』它遍一切地。这五十一个心所,有些心所并不能普遍于三界;比如说瞋烦恼,只有欲界才有,在粗重的散乱心才有瞋烦恼;□□、无□□,也有贪烦恼、也有痴烦恼、也有慢心、也有嫉妒心,但是有禅定的人,绝对不能有瞋心,一动瞋心,禅定就会被破坏掉,所以「瞋」跟「定」这两个不能在一起。所以瞋心不能普遍三界,只有欲界有,□□、无□□就没有瞋的烦恼。五遍行不是,它普遍在三界九地活动。这是第二个,遍一切地。
第三个:『谓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它遍于一切时─时间;你在有漏位有五遍行,入了圣位也有五遍行。它通于一切凡圣的内心,凡夫的有漏心、圣人的无漏心,都有五遍行。这是它的特色,遍一切时。
第四个:『遍与八识心王相应也。』这五十一个心所,有些心所可能不跟某一个心王活动,是不普遍的。而这五遍行,它能够普遍的跟八识和合──能够跟前六识和合、跟第七识和合,也能够跟第八识和合,遍一切心。
就是:「遍一切性、遍一切地、遍一切时、遍一切心」,故名遍行。
简单说,只要你一起心动念、动一个念头,一定具足「五遍行」,除非你内心处在一种寂静涅盘的状态、一念不生的境界。你动一个念头,首先出现的,就是五遍行,因为它普遍在一切时间、空间、有漏、无漏的范围里面活动,这些心所是很特别的。这是把五遍行心所的性质,做个拢总解释,以下各别解释它们的性质。
五遍行第一个是︰「作意」
『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作意」的体性,就是『警觉心种,令起现行』。这八识心王有时候活动、有时候不活动,而这个「作意」能够把八识的心王叫起来,警觉心王,使令本来在一种潜伏的种子位,变成一种现行位的活动。做什么呢?『引现起心,趣所缘境』。叫起来之后,还能够引导现行的心王,趋向于所缘的境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房间里面有很多人在睡觉,这时候有事情要做了,那么就有一个人到房间把人叫起来,不要睡觉了,有事情要做了,叫起来以后,还要引导他到工作场所去。
当然,这个『趣所缘境』主要有两类:第一个,是世间五欲的境界,就是一种杂染的境界;如果这个作意是趣向于五欲的境界,那么《瑜伽师地论》是安立作「不如理作意」;另外一个是趣向于三宝的境界,在佛、法、僧的境界活动,就安立作「如理作意」。
「作意」有两种性质:能够警觉心王,使令它生起,生起以后又引导这个现行的心王、心所趣向于所要攀缘的境界,可能是五欲的境界,也可能是三宝的境界。这样的功能,我们安立做「作意」。
二、触
『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在「根、境、识」当中,主要是「识」,但「识」要生起了别,要有所依的「根」,跟所缘的「境界」。根、境、识三法和合,使令心王跟心所去接触境界,这个就是「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