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弥陀的功德,对你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加持力,完全决定于我们的信心;你一分的信心、一分的加持,十分的信心、十分的加持。当然,临命终的信心,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你平常的栽培,不断的去串习这样的法义,一次又一次「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把道理弄懂。对于佛陀的皈依,先把无始的疑根拔除,相信弥陀是存在的,存在于法界,这时候你才能够对祂生起皈依,这是「信」的范围。
再看第二个善心所:「精进」。
『二、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
精进的对象有两件事情: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我们对于这两件事情,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勇猛强悍,而为体性。』不是畏畏缩缩的,是一种勇猛的、强悍的,任何逆境现前都不能够障碍,这是精进的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当精进心生起时,懈怠的心就消灭了,能够快速的、乃至在一生当中,就能够成就圆满善事。所以说「精进」能够使令我们快速成就功德。
精进的对象有两个─「断恶」和「修善」;就着「断恶」来说,有两件事情要做:
第一、已生的恶法令断:这是说我们一个修行人,要经常保持觉照的功夫,就是不要老是看别人的缺点,多反观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有没有出现恶法。假设这三业有出现恶法,马上就要让它停下来。为什么?因为恶法的出现,表示它会引生你未来痛苦的果报,假设你不停止的话,你就要为现前的恶法,付出痛苦的代价。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强调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就是「当下」这两个字,你马上要转念念佛,因为你内心的烦恼相续,表示你未来会出现痛苦。所以断恶的第一个态度,就是在你身口意里面,已生的恶法,要赶快令它断灭。
第二、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讲实话,我们都是烦恼众生,有时候在清净的环境,身口意不出现恶法,但不表示我们内心就是清净的。所以随时要注意,尽量不要跟恶因缘接触,修行就是要「戒慎恐惧」,小心一点,不要太过于大胆。
我们看忏公师父的修行,他老人家一生都很谨慎小心,我听说忏公师父五十岁之前,不正眼看女众,亲近他再久的女众信徒,他跟妳讲话,眼睛是看地下的,当然他老人家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他要做给后辈看。像这样一个修行人,尚且要战战兢兢,尚且跟女众保持距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出家几十年来,我发觉很多人在菩提道上栽跟斗,栽在女色境界的,多数都是艺高人胆大的人,不怕死的。所以说修行人要保守一点,烦恼没有断,它随时会活动,古人讲:「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直到临命终为止。
你要是入了法身境界,那是无障碍境界,那是可以的,现在不是啊。我们从现在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前,都要随时小心,一步走错,很可能你这十几年来,努力的积功累德,完全破坏掉,多可惜啊,还得重新开始。所以这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很重要,你经常要注意外在的恶因缘,不要让它生起。
这是我们对于恶法的两个态度─已生的恶法令断,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其次,对于善法也有两个态度:
第一、未生的善法令生:我们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这个人欢喜打坐、他打坐很好,这个人欢喜持戒、这个欢喜拜佛,每个人善根不一样。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都要赞叹,看到别人修行我都要随喜;这种随喜的心,能够使令我们没有生起的善根,容易生起。为什么呢?先结个善缘。我们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嫉妒心──「你一天拜一千拜,有什么了不起!」他是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是起不了,你就是不能拜啊。所以说我们对一切善法的态度要随喜,先跟这样的善法结善缘,这个善法在你的身心要出现,就会比较容易。这是未生的善法,要使令它赶快生起。
第二、已生善法令增长:如果你已经能够打坐一个小时了,不要得少为足,不要说「能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十五分钟都坐不下去!」你这样想就障道了。修行善法的态度,应该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对于善法的追求,是没有满足的、愈多愈好;一个小时成就以后,再往一个半小时努力。已生的善法要使令它相续增长,善法是愈多愈好。
这是对善法也是两个态度:未生的善法令生,已生的善法令增长。
这是「精进」的相貌,是对断恶、修善能够勇猛强悍而为体性。透过精进,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成就大功德,这是精进的作用。
再看第三个「惭」,第四个「愧」,这两个一般都是合起来用的。
『三、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惭」,主要是依止两种力量:第一个是「自身增上」。第二个是「法增长」。「自身增上」,就是一种自我的期许,自我期许有两个:一个你要想:我得到暇满人身,比如说我得到一个天人的果报,天人的果报太快乐,没有出离心,这不是修道的法器,这种身心的快乐绵延不断太快乐,太快乐了这个人静不下来,他也不想静没有出离心。而三恶道的果报是有出离心,但是太苦恼了,苦恼的逼迫太厉害了,想要修学佛法没办法专注,因为那个苦恼太厉害了。只有「人」的果报,才是修道的法器,所以得到暇满人身要知道珍惜,这就是「自增上」,珍惜自己的一种自我期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