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思惟得更深一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阿弥陀佛具足大功德,祂是已成之佛;虽然我是苦恼凡夫,但是我是未成之佛,从「佛性」的角度来说,是无差别的,只要经过努力,我们有成佛的可能。如果说我们没有成佛的可能,那大家就自暴自弃了,再怎么努力都不能成佛;但事实上不然,只要我们努力,都有成佛的可能,这个也是自增上,自己要对自己一种期许。
第二个是「法增上」:这是思惟佛法的功德。佛法是黑暗中的明灯,我们能够遇到佛法,一定要好好尊崇佛法,不要违背佛法,随顺佛法而行,这是法增上。
虽然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依止自增上、法增上的一种尊贵心,这时候崇尚敬重贤善,对于一切贤善的事情崇尚敬重,那么羞耻自己身口意的过恶,不敢作。这个不敢作是带一点勉强,那么本来是想做,因为自增上、法增上的关系,也不敢做了。这样的一种体性,能够对治我们的「无惭」,通来说它能够息灭我们身口意的恶行,以为业用,这就是「惭」。
『四、愧者,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前面的「惭」是依止自增上、法增上,而产生尊贵增上的力量,崇重贤善;因为这样的力量,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业。而这个「愧」是依止世间增上,就是我们去思惟:不能去做一些身业、口业、意业的恶法。为什么不能做呢?因为我是一个出家人,或是一位五戒优婆塞,我做了错事,世间人会讥嫌我,你看这个人,这个出家人做这种事情。其次,这无量无边的鬼神啊,像山神、树神,他们也都有神通,虽然是在自己房里造恶事,他们也都知道啊──你看,出家人起这个念头,根本不像一个出家人,护法会神讥嫌我;第三,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在大般涅盘、光明的境界,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如来悉见,也看得到我们起恶念。
换句话说,我们知道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们,不能做错啊,虽然我很想做错事,但是我不敢,为什么?世间增上,世间的讥嫌、诃厌使令我们增上。就是这个增上不是我自己的力量,而是顾虑世间的诃厌,使令我能够增上。这样的增上缘故,『轻拒暴恶』,一切暴恶的事情,我们就能够轻视、能够抗拒,『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而它的作用是『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愧」一活动的时候,也能够消灭我们的恶行。这是就是「愧」。
「惭愧」啊,对一个凡夫来说相当重要,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意思是说,他心中经常保持惭跟愧的心所在活动。有时候世间人看到我们佛教徒,都已经吃素几十年了、出家几年了,还做这种错事啊!就是诃责我们。诃责我们是应该的,因为呵责我们才会进步。
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看,一个佛教徒,虽然吃素也懂很多道理、深信因果,但毕竟还是烦恼众生,有时控制不了,就会造作一些恶业。但是一个有正见的佛教徒,跟一般世间人去造恶业,还是不同。世间人没有因果观念,反正人死如灯灭;世间人造恶业,是什么境界呢?尽情的造恶业!反正人死如灯灭嘛,就是及时行乐,所以造恶的时候,内心没有惭、也没有愧心所活动,完全没有,造完之后也没有任何感觉。而佛教徒多少有一点因果观念,虽然有时候控制不住也造恶业,但内心有惭愧,当这个惭愧一活动的时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就能够把身口意恶业的势力,削减掉一大部份。
所以我们看这个因果,在得果报的时候,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好比有些人业障一现前,特别坚固,拜忏也不行、求上师加行也不可以,这八十八佛拜了三年、五年,还是不能转变,就是那个业障特别坚固;有些人的业障不是很坚固,业障一现前,至诚忏悔,拜了一百零八部的八十八佛,诶,消除了。为什么呢?就是因地的时候有惭愧心。
对于这个「惭愧心」,《南山律》说有三种情况:
最好的惭愧心,是在「方便时」:就是在造罪之前,你要去造罪,马上起惭愧心:啊呀,我不能起这个念头,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啊!我应该要「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是一个深信因果的人,对于一切善法要尊重、对一切恶法要诃责,我怎么能够去随顺恶法呢?在「方便时」就起惭愧心,那是最好的。
第二等人是「根本时」:就是正造恶业的时候,惭愧心活动了,那么把恶业的势力给削减了,这是第二等人。
第三种人是「方便时」、「根本时」都没有惭愧心,造完以后「成已时」。造完以后,啊呀,我刚刚不应该作这件事情。依此惭愧心而诃责自己。造完以后再惭愧这个是下品,但至少还有惭愧心。
假设你造一个恶业,「方便时」没惭愧心、「根本时」没惭愧心、「成已时」也没惭愧心,那这个就是一个定业,很难转变,一定得果报,果报也特别坚固。所以律上说,我们平常就要注意,当一个恶的行为出现时──「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这个业就要小心了!不管是大业、小业。经常出现而你已经习惯了,内心已经没有惭愧心在活动了,那这个业力是不得了,以后得果报时候必定坚固,难以转变,所以惭愧心是我们断恶的一个指标。
当然,惭愧的心所,还要靠深信因果做基础,如果你不深信因果,不相信世间上有善业、有恶业,你当然不可能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所以这「惭」与「愧」还是依止正见而来的;这两个心所对我们修行太重要了,一旦失去了惭愧心,那你的恶法就很容易出现。
再看:第五「无贪」。前面的四个善心所「信、精进、惭、愧」,大都是在初学的阶段,依止佛法的正见,由正见而生起信心,这个信心还不是很深,就是仰信,仰信因果;之后,生起惭、生起愧,将恶法降低一点,就是这样子而已。第五个「无贪」就不一样了,内心有法的力量、有对治的力量,多少能够作得了主。
『五、无贪者,于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着,而为体性;别则对治贪着,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无贪」的境界,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清净心,内心没有贪烦恼的活动,这样的境界是针对「三有」,就是「三界」的正报,男众、女众;或是三有的资具,一切的依报如山河大地、房子、财物、动产、不动产,都是属于三有的资具。那么面对这样的境界,内心是什么状态呢?『无所染着』,没有染着,这个就是「无贪」,没有染着的体性。这样有什么作用呢?『别则对治贪着,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它能对治贪着心,当你内心清净了,再做善法就容易了,不论是去布施,或是持戒等等,很容易去做,这是它的作用。
这个「无贪」心所,是普遍于三界的一切正报、依报环境,不过这当中有轻重的差别。在道宣律祖的《净心戒观法》说:我们出家人有两关很难过关,一个是「财关」、一个是「色关」。这财色两关,年轻的出家人,血气方刚,多数是贪色;年纪大的人,内心对自己没有安全感,多数贪财,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财富能给他安全感。事实上这两个思想都是颠倒的、不正确的,都是要对治的。
「无贪」的对治,先从「贪色」来说,我们之所以会贪着女色,就是贪烦恼会活动,它是依止「净」的颠倒。好比说:诶,我见到这个女众就起欢喜心,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种颠倒想,认为女众很清净,外相清净、内相也清净,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看《智度论》上说: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
龙树菩萨有大智慧,他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从内相来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是说我们看到欢喜的女众,你把她这层皮剥掉,看她的内在啊,有种种不净物:脓血屎尿,大小便利,充满于身内,而且不是很少,是很多很多。你说内相不净,那外表看起来总好看吧,不是,『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这些不净物不是只留在身体里面,它有九个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没有停止的流出不净物来。
讲出一个譬喻:『如漏囊盛粪』,就像一个皮囊装满了大便,破了九个洞,今天流出、明天也流出不净物。如果我们依止这样的正法去思惟这件事情,就会知道:原来色身是这样子的啊,我过去的思想是颠倒的,不净为净。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者,觉也」,就是觉悟了,这时候「贪」烦恼就停下来,「无贪」的心所就现前了,面对于色的「无贪」的心所就现前了。
至于对于财富的对治,就需要修「无常观」。为什么我们会贪着财富呢?因为我们觉得财富能带来安乐、各式各样的保障。但是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
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诸未施财无常灭」,如果我们把这些钱财,放在身边不肯布施,总有一天会死亡会被无常破坏,也会失去它;你对它没有所有权了,无常把它破坏掉,你一块钱也带不走。假设我们趁这口气还在的时候,把这些钱财布施出去,那就不一样了;「由施反成有财库」,由于布施的善业,在我们的第八识当中,积集了一种财富的资粮;「饶利有情所惠施」,我们饶利有情所作的这些布施,使令「诸财无坚亦有实」,虽然钱财是属于无常、不坚固的,但是你能够把这些不坚固的钱财布施出去,反而能够使令你得到真实的功德。
在《智度论》里,讲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栋房子起火,火烧得非常厉害,一个愚痴的人,就拿水去救火,结果救了半天,房子全被烧掉,里面的财富也被烧掉了。而隔壁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看这个火不能救了,火太大了。怎么办呢?跑到房子里面,把珍贵的财宝全拿出来,虽然房子烧掉了,没关系,他拿这些财宝在其他空旷的地方,又盖了一间新房子。意思是说:「房子起火」表示生命是无常的,无常大火会烧尽我们的寿命,一天一天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色身是不能够常住的。但是你把这些珍宝拿去布施,哦,你能够创造一种善业,下辈子又盖一个新房子,又得到一个可乐果报。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如果你能经常去思惟这个道理,就会明白︰原来财富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善业」才能够帮助我。所以说:我们生命不要去留财富,应该多留一些善的业力,因为财富你带不走,但是布施所累积的善业是可以带的走,能够跟着你的生命到下辈子,又创造一个可乐果报。你把钱财抓住,死亡以后,丧失了所有权什么都没有了。透过这样的无常观,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把钱财布施出去。这是以无常观,来对治我们对财富的执着,这是一个无贪的心所。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何谓「三有」?
答:「三有」是指「欲有、色有跟无色有」,「有」是「存在」的意思。「有」在佛法上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约「因地」,就是指业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个「有」是指你所造的业力,经过爱取的滋润之后,能够得果报的强大势力的业力,十二因缘得有指的是业力,我们这里的「有」是指果报──三界的果报;就是存在的意思。本无今有,世间上本来是没有的,你动了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业力,这个叫「有」,你得了一个果报也叫「有」。不过这个「有」多分来说,是指三界杂染的「有」;因为佛菩萨的功德,是加一个「妙」字,「妙有」。
好,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