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把食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是几样精致的糕点,枣泥糕、桂花酥,还有一小壶碧螺春。“姐姐说姐夫念叨家里的点心,让我送来些。”
“还是素贞疼我。”许宣拿起块枣泥糕,咬了一口,又对杜仲笑道,“杜捕快也尝尝,这枣泥糕是小青亲手做的,味道绝了。”
杜仲还没动,小青先红了脸,嗔怪地看了许宣一眼:“姐夫别乱说,是张妈教我的。”
“哦?那也是青姑娘手巧。”杜仲拿起一块,尝了一口,枣香醇厚,甜而不腻,确实好吃,忍不住赞道,“味道真好,比城里老字号的还地道。”
被他这么一夸,小青更不好意思了,低头摆弄着衣角,没话找话:“杜捕快……你们在忙案子吗?”
“是啊,”李公甫叹了口气,“前阵子码头丢了批绸缎,查了几天也没头绪。”
杜仲顺势接话:“我刚才看了卷宗,觉得那伙贼应该不是本地人,作案手法很利落,像是惯犯。”他说着,拿起卷宗递给许宣,“许文书你看这里,现场留下的脚印很杂,但有几个鞋印边缘有磨损,像是长期走水路的。”
许宣接过卷宗,故意往小青那边挪了挪:“小青你也来看看,说不定能看出些门道。”
小青本不想凑趣,可听他们说得认真,也忍不住凑过去。三人围着卷宗讨论,小青起初插不上话,听着听着,忽然指着一处:“这里说码头的狗那晚没叫?”
“是啊,怎么了?”杜仲看向她。
“我前几天去码头买过鱼,那边王大爷养的狗凶得很,见了生人就叫,”小青皱着眉,“除非是熟人,或者……用了什么东西让狗闻不到味儿?”
杜仲眼睛一亮:“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说不定是用了艾草之类的东西,能遮住生人气息。”他看向小青的眼神多了几分赞赏,“青姑娘心思真细。”
被他这么一看,小青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连忙别过脸:“我瞎猜的。”
许宣在一旁看得清楚,心里暗笑,嘴上却道:“这可不是瞎猜,说不定就是突破口。杜仲,要不你下午去码头再查查,顺便问问那狗的事?”
“好!”杜仲点头,又看向小青,“青姑娘下午有空吗?既然你熟悉码头,不知能不能……”
“我下午没事!”小青想也没想就应了,说完才觉得太急切,脸颊更烫了,“我……我可以带你去,王大爷认识我。”
“那太好了,多谢青姑娘。”杜仲笑得爽朗,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
许宣和李公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看来这趟“送点心”,真是送对了。
窗外的风拂过,带着院子里的花香,后堂里的讨论声还在继续,只是不知何时起,话题渐渐从案子,转到了码头的趣事,转到了城里的新鲜事,偶尔夹杂着小青清脆的笑声,和杜仲温和的回应。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小青领着杜仲往码头走。她熟门熟路地避开拥挤的货摊,时不时指着路边的铺子介绍:“这家的糖画做得最好,尤其是孙悟空的样子,跟真的似的。”“前面那家茶馆的说书先生最会讲神怪故事,姐夫常去听。”
杜仲跟在她身边,听得认真,偶尔点头应和两句。小青走路时裙摆总爱轻轻晃,发间的银簪随着脚步叮当作响,像串轻快的调子。他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又觉得不妥,赶紧移开视线,转而观察起周围的环境,嘴里念叨着:“码头人多眼杂,确实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
两人一路走一路聊,遇到搬运货物的工人,小青还能笑着打招呼,顺便问两句:“王大哥,前阵子丢绸缎那天,你们见没见过生面孔?”杜仲则在一旁细心记录,偶尔补充两句关键问题,一唱一和,竟格外默契。
路过一家馄饨摊时,摊主是个热心的大婶,看着他们并肩走过来,笑着打趣:“这小哥和姑娘看着真登对,是快要办事了吧?”
小青脸一红,连忙摆手:“婶子别乱说,我们就是普通朋友,一起查案子呢。”
杜仲也笑着解释:“我们是同事,她帮我带路呢。”话虽如此,耳根却悄悄红了。
大婶“哎哟”一声,挤眉弄眼道:“查案子好,查案子好,年轻人多处处,感情就出来了嘛。”
两人没再接话,加快脚步往前走,却都觉得心里有些异样。小青偷偷瞟了眼身边的杜仲,见他侧脸线条硬朗,阳光下皮肤透着健康的麦色,想起他刚才分析案情时认真的样子,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到了码头,小青果然熟门熟路找到了养犬的王大爷。杜仲说明来意,王大爷一拍大腿:“你别说,那天后半夜,我家那狗确实蔫蔫的,像是闻了什么不对劲的东西!我当时还骂它懒呢!”
“那您记不记得,有谁常来给狗喂东西?”杜仲追问。
王大爷想了想:“倒是有个挑货郎,隔三差五来给狗扔骨头,那狗见了他就摇尾巴。”
“挑货郎?”小青和杜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线索。
“他大概什么时候来?”杜仲追问。
“说不准,有时晌午,有时傍晚……”
两人又问了些细节,杜仲一一记在本子上,道谢后往回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胳膊碰到一起,又触电似的分开。
“没想到你对码头这么熟。”杜仲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赞许。
“从小在这长大的,闭着眼睛都能走。”小青得意地扬了扬下巴,又觉得太骄傲,赶紧补充,“其实也没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