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笔杆子挣钱

刘淑英夫妻俩往常到贝家,极少被留饭,今天却不同往日。

席间没人说话,只听见轻微的碗筷碰撞的声音。

贝家的晚餐极家常,透着油亮翠色的清炒白菜、蛋黄冒着红油的咸鸭蛋、蓬松软和的金黄炒鸡蛋,以及热气腾腾上面还零星飘着几片薄薄五花肉的白菜豆腐汤。

几乎都是素菜,放在现代,作为一个无肉不欢的荤食主义,陈芳华可能宁愿饿死也不会多看一眼,但此刻却吃得她舌尖发颤、眼眶发酸。

天知道自打穿越过来她过的是什么日子,这半年间别说荤腥了,就连喝碗不放烂菜叶子的稠粥都成了奢望。吃的最扎实的一次,是临行前她妈特意做给她的一碗高粱面疙瘩汤。

苏婉仪注重保养,晚饭向来克制,她一放筷子,其他人也不好继续狂吃,陈芳华刚伸出半截的筷子也只好跟着缩回来。

好在苏婉仪通情达理,说道:“你们慢慢吃,我晚上一向吃得少。陈妈,你陪着她们。”说完便起身离开餐厅。不一会儿,刘淑英夫妻也吃完跟了出去,紧接着客厅里传来电视机打开的声音。

陈妈一边招呼她们,一边不着痕迹的观察着陈芳华,见她虽然伸筷子的频率高,但动作舒展从容,吃相也并不粗鲁,与刘淑珍的戳手戳脚形成鲜明对比。

陈芳华若无所觉,夹了半个咸鸭蛋就着白花花的米饭接着吃,最后又喝了一碗白菜豆腐汤,心满意足。

见她放下筷子,陈妈问道:“小陈要不要再加一碗饭?”

陈芳华笑了笑,“不用了,我吃饱了,谢谢您。”

“今天不知道你们来,苏教授口味淡,菜也简单,别见怪。”

“您太客气了,这样的饭菜在我们乡下过年都见不着呢。”她说的是实话,还害怕对方不信,又看向刘淑珍,后者立刻点头附和,“是啊,已经很丰盛了,您的手艺真好。”

被夸手艺好,陈妈脸上不禁露出一丝笑意,顺势问起她们平时在家都做些什么。

刘淑珍看出陈妈在贝家地位不一般,自己若真能留下来做事,以后多半要在她手下,便放下碗筷,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每听刘淑珍说完,陈妈总会转向陈芳华问一句“小陈呢?”,显得十分重视她的看法。

陈芳华不动声色,也配合着闲聊。她知道,对方只是要把她留在餐厅,免得出去打扰。毕竟,此时客厅里大概率正在进行一场紧急商议——关于她的去向问题。

过了半晌,刘淑英终于回到餐厅,见她们已经吃完,便道:“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今天太打扰了。”

她朝陈妈道:“淑珍刚来,先到我那儿住几天,熟悉熟悉环境,再送过来给您帮忙。”

这话的意思是刘淑珍到贝家做事的事已经敲定,至于陈芳华,刘淑英亲昵的揽了揽她的肩,“芳华也先住我那儿,你们姐儿俩正好做个伴儿。”

这样最好。陈芳华面上乖巧点头,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贝家从人到环境都太过庄重,就连进个家属院都跟古代进宫似的,三跪九叩,活生生矮了人一截。陈芳华很不喜欢这种拘束感。

于是,带来的行李原样背了出去。临出门时,陈芳华瞥见客厅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十点。

京市早晚温差大,下火车那会儿陈芳华还觉得单穿件棉衬衣正好,这会儿站在街边等公共汽车,冻得直哆嗦,只好又从行李中翻出外衣套在身上。

刘淑英家在东郊纺织城,等到了地方,下车时刘淑珍已经昏昏欲睡,陈芳华也频频打着哈欠。

“马上就到了,前面那栋就是。”

顾卫东帮她们扛着多半儿的行李,一边走一边提醒她们注意脚下。

这一片是典型的筒子楼住宅区,顾卫东家住在二楼,是一间一厅的格局,总共三十多平,厨房和厕所都在外面的公用区。

跟贝家比起来算是极其简陋拥挤了,但依旧让刘淑珍兴奋的睡意全无,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满眼羡慕,“姐,你们家可真好。对了,我外甥和外甥女儿呢?”

“送到他们奶奶家去了。”刘淑英道。

实际上是要预备地方安置她们,家里住不下,只好先将两个小的送到公婆家过渡几天。

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客厅改成了卧室,打了隔板,挂了门帘,刘淑英夫妻平时睡在这里,里面放了高低床给孩子用。

“太晚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你们快收拾一下去睡。”刘淑英催促着。

陈芳华在火车上呆了三天两夜,感觉身上混合着各种气味,黏腻膈应,便提出想梳洗一下,至少洗个脚。

刘淑英于是带着她们穿过长长的走廊,到公共水房打水,“澡堂早就关门了,你们俩先将就洗洗,等明天澡堂开门了我再给你们票。”

两人终于躺到床上,已是半个钟头后。

睡前分配铺位时,刘淑珍虽没吭声,眼神却不住地往下铺瞟,陈芳华只好主动爬上了上铺。

灯一关,陈芳华打了个哈欠,睡意渐渐袭来。正迷迷糊糊时,下铺忽然传来刘淑珍轻轻的声音:“你睡着了吗?”

陈芳华一个激灵醒了过来,低声应道:“……怎么了?”

“我总觉得今天这一天,像做梦似的。”刘淑珍轻声感叹。

早上她们还在嘈杂拥挤的火车上,连去趟厕所都得鼓足勇气,谁能想到晚上竟能在贝家那样的地方吃饭——灯那么亮,菜里的油水那么足。

陈芳华望着漆黑的天花板,悠悠接了一句:“是像做梦。”

只不过对她来说,是噩梦——自打穿越过来,就没醒过。

“对了,”刘淑珍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今天见到的那位男同志……会不会就是你的……”那“未婚夫”三个字,她没好意思说出口。

陈芳华却听懂了。黑暗中静了片刻,她才低声回道:“我也不清楚。”

这门亲事,陈家从前没当真,等到当真了,又只顾着把她推上火车,连对方长什么样、多大年纪都没打听过。但从今晚的情形看,陈芳华心里已有七八分猜测——那人特意回来吃饭,却只打了个照面就再没露面;苏教授和陈妈之间,更有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

其实真想确认也不难,只要向刘淑英打听一下贝家有几个孩子就明白了。但陈芳华始终没开口。

到了第二日,刘淑英夫妻俩要上班,就让两人自己待在家里,陈芳华提出想到附近转转,刘淑英紧张道:“可不敢乱跑,这地方大,万一丢了不是闹着玩儿的。”

刘淑珍也一脸害怕的直摇头,“我不敢出去,还是等我姐下班了再带咱们出去吧。”

但陈芳华可闷不住,等人一走,她借口上厕所独个儿溜出了门。

昨晚天黑只瞧了个大概,今早在家属区一转才发现,东郊纺织厂规模惊人,三个分厂连成一片,俨然一座城中城。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把生活区绕了一圈。

这里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澡堂、菜市场、粮油店、副食店、理发店,她还看到了工人俱乐部、邮局、报刊亭……甚至还有个砖砌的露天电影院,墙面上贴着褪色的电影海报。

清晨的家属区人来人往,有拎着菜篮的妇女,有骑着车风风火火赶着交接班的工人,还有围在服务社门口聊天的老人,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陈芳华原路往回走,等再次路过报刊亭时,她径直走了过去。

“叔,麻烦问一下,几点了?”

里面假寐的男人睁眼一看是个面嫩的小姑娘,眼睛瞥了一眼桌上的钟,道:“快十一点了,小姑娘,以前没见过你啊?”

陈芳华笑了笑,“我是来走亲戚的。您眼力真好!”

“那是。”男人操着一口京片子自夸,“我天生过目不忘,这一片儿就没我不认识的。”

他看陈芳华眼睛往架子上瞟,问道:“想买什么?报纸还是杂志,都是最新到的。”

“我先看看。”陈芳华快速翻了一下,发现都是些《工人报》《纺织月刊》之类的,内容也多是生产报道和行业动态,语气严肃,板块儿也不多。

她心里有些失望。

“叔,没有文艺类的吗?比如《文化周刊》或是《青年报》那样的。”

“《文化周刊》啊?早卖完喽!下一期你早点来,或者先交四毛钱押金,到时我给你留一本。”

“一期多少钱啊?”

“五毛。”

陈芳华捏了捏兜里的毛票,最终还是摇了摇头,“算了,我下次再过来吧。

她的全部财产一共五块钱,一本杂志就要花去十分之一,太奢侈了。

可计划还得想办法进行——早在家时她就想好了,要想尽快在这个时代立足,还得重操旧业,用笔杆子挣钱!只可惜那时的她浑身上下没有一分钱,连支铅笔都买不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被大佬退婚后(八零)
连载中秦朝独立的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