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需要证据。
我需要一个能推翻这一切的、无可辩驳的证据。
我开始装作对“治疗”更加积极。
我主动和庄明宇聊起“倪晓”的往事,观察他的反应;我假装“病情”反复,在他面前表现出更加依赖和脆弱的一面。
他对我毫无防备。
机会很快就来了。
他要去邻市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
他走的那天早上,还在门口依依不舍地拥抱我,叮嘱我按时吃药,不要乱跑。
我踮起脚尖亲了亲他的脸,十分听话乖巧。
门关上的瞬间,我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
我冲进他的书房。
我的目标很明确——他的电脑。
那是一台MacBook Pro,他一向宝贝得不行,连我都不怎么让碰。
我料到会有密码,但没想到会那么棘手。
我试了我的生日,不对。
试了他的生日,不对。
试了我们交往的纪念日,还是不对。
冷汗顺着我的额角滑落。
我越是着急,大脑就越是一片空白。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我瘫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回想关于他的一切。
他是一个极度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他的密码,一定与他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有关。
他的专业,他的研究……他的“病人”。
我深吸一口气,伸出颤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了六个字母:
Ni Xiao。
屏幕“咔”的一声,解锁了。
我的心脏狂跳,几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桌面很干净,只有寥寥几个文件夹。
我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最可疑的文件,它的命名,像一把尖刀,直刺我的眼球——
《人格诱导与分离实验日志》。
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才点开了那个文档。
12
那不是一份实验日志。
那是一份详尽的、冷酷到令人发指的犯罪记录。
【实验对象:秦暮。】
【实验目标:通过心理暗示、药物辅助及环境干预,在实验对象意识内,植入一个名为“倪晓”的虚构次级人格,并观察其发展、冲突与最终的融合或崩溃。】
【第一阶段:环境构建。】
【已清空目标公寓次卧,并移除所有前租客生活痕迹。通过中介关系,修改租赁合同为一人签约。在日常饮用水中,加入小剂量致幻药物,初步建立实验对象对存在另一人的模糊认知。】
【第二阶段:人格植入。】
【通过日常对话,反复强化“倪晓”的人设:安静、爱笑、喜欢栀子花、来自南方……均为实验对象被压抑的特质。此举旨在降低实验对象的潜意识抵抗。】
【第三阶段:记忆伪造。】
【模仿实验对象笔迹,伪造“倪晓”的日记。内容以日常琐事为主,穿插关键性‘证据’(如购买相机事件),以备后续使用。日记本已按计划,放置于书柜与墙壁夹角处,确保在特定时机被偶然发现。】
【第四阶段:认知颠覆。】
【在“倪晓”人格完全植入后,突然切断所有相关环境线索(清空房间、伪造系统信息等),制造人间蒸发的假象,引发实验对象认知混乱。】
【第五阶段:权威介入。】
【引导实验对象报警,并提前与警方、中介沟通,统一口径。在其精神防线最脆弱时,以爱人身份介入,提出双重人格理论,完成第一次认知覆盖。】
【第六阶段:观察与收尾。】
【实验对象已完全接受“双重人格”设定,并对本人产生完全依赖。实验进展顺利,数据记录完整。预计三个月内,可完成最终论文《论后天环境对DID(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诱导性建构》。】
我一字一句地读着,浑身的血液一寸寸变冷。
原来,我不是病人。
我只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观察取乐的小白鼠。
我所有的痛苦、挣扎、恐惧、迷失,都只是他论文里一行行冰冷的数据。
他那深情款款的爱意背后,是他毫无人性的残忍。
我没有病。
真正有病的,是他,是这个世界。
是这个我曾爱到骨子里的魔鬼。
我关上电脑,像行尸走肉一样走出书房。
客厅的茶几上,还放着那台海鸥相机。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反射出冰冷的光。
我拿起它,轻轻按动快门。
“咔嚓”。
一声脆响,在我心里,某个东西彻底碎裂了。
我在等他回来。
我要给他看一场,比他的实验,更精彩的表演。
13
庄明宇回来那天,我演了一场歇斯底里的崩溃。
我在他打开家门的瞬间,就把那台海鸥相机狠狠地砸在了他脚边。
相机在地上翻滚了几圈,发出一声沉闷的哀鸣。
“你都看到了?”他没有惊讶,甚至没有弯腰去看一眼那台相机。
他只是关上门,平静地看着我,像在看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他的冷静,比我想象中更可怕。
“为什么?”我按照预演了无数遍的剧本,歇斯底里地质问他,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你知不知道我有多痛苦,我真的以为我疯了!”
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身体因为激动而剧烈地颤抖。
这是一个完美的、被真相击垮的受害者的形象。
庄明宇走到沙发旁坐下,甚至给自己倒了杯水。
他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才抬起眼皮看我。
“痛苦?”他轻笑了一声,那笑声里充满了不加掩饰的轻蔑,“秦暮,你应该感谢我。我让你体验了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精神旅程,这难道不比你那乏味的、两点一线的人生有趣得多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