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一呆。
却见面前这少年面露羞愤,举袖掩面,不禁偷笑了下。
郑妃走下来携了黛玉的手,不敢看儿子,生怕笑出来,惹得他再恼了,只作不觉道:“今儿留下,就在我这儿吃饭,想吃什么告诉我。”
又对儿子说:“你这会子也没什么事,吃了饭再回去。”
徒英低低应了一声,踱步到小书房去,装作看书。
黛玉别过脸去。
熙凤唬的忙起身道:“娘娘,这怎么使得!”
“不必说了,就听我的吧,往后咱们亲近的日子还有呢。”郑妃摆手道,“我这里许久不曾待客了,有不周全的地方,别嫌怠慢。”
话说到这份儿上,熙凤只得应了,求道:“求娘娘打发个人出去,往家里说一声。”
“这是应该的。”郑妃这里立即吩咐下去,又随口道,“叫两个人往凤藻宫走一趟,就说,我留下她们家的姑娘奶奶说话呢。贾妃若有空,也请来见一面。”
这里刚排列开宴席,那去凤藻宫的宫人便回来复命了:“贾妃娘娘进两菜、两果、两点心。说是身上有些不好,改日再来陪娘娘说话。”
郑妃有些失望,对熙凤道:“你们家大姑娘行事最规矩,这是她的好处。”
熙凤陪笑道:“这会子晚了,想是怕惊扰了娘娘。”
自打贾妃得封,她也进宫过几次,吃过赐膳,不过都是另外吃的,还没有和皇家人同桌而食过。
谁知郑妃这里竟是直接摆了一张大梅花桌,规矩松散不少,另是一样。
郑妃笑着点头:“你们府上的家教是好的。”
她看了儿子一眼,见他垂目敛息,难得规规矩矩的,心里很满意。
宫人将贾妃献的果菜摆上来,郑妃也只看了一眼,并没动一点,一时饭毕,便撤下去赏人了。
饭后,大家坐着喝茶,郑妃只拉着熙凤说话,命徒英在榻上坐着,给一双小儿女留□□谈的空间。
黛玉坐在另一张榻上,只是低着头拨弄荷包上的穗子。
徒英心想,她是个女孩子,年纪又小,必得我先开口,她才好说话。便问黛玉可曾上过学,读过什么书。
黛玉方答道:“上过几年学,只读了四书。”
那也是了不得的了,徒英暗想,看她不过十来岁的模样,言谈又谨慎,既然敢说读过,必然是精熟的。
和她差不多大的男孩子,也未必能通读四书呢。
“我七妹也好读书,等有机会,我给你们引见。”徒英斟酌着说。
黛玉心里有些奇怪,暗道,他怎么好似怕我似的,又有些恼,谁要他引见什么人了。
不过转念一想,那薛家姐姐当日上京待选,原是预备做公主郡主伴读的,不想落了选,今日却是自己得了这个机缘,若叫她知道了,心里还不定怎么生闷气呢。
——那位薛姑娘,却是她二舅母的外甥女,如今随母兄寄居贾府。因薛姑娘要大几岁,处事更周全些,都是亲戚家的姑娘,府内一干人等不免拿她和黛玉比较,多有说黛玉不及的。
黛玉毕竟是个半大孩子,听了不免心里烦闷,只是这烦闷却不好告诉人,能有个地方隐隐压过一头,哪怕没人知道,也觉得意。
这样一想,就又高兴起来,笑着点了点头。
秋翡在旁边服侍,看两个孩子这样拘束,有意调和,笑道:“林姑娘还会作诗呢!现就在那省亲碑文上刻着,娘娘命人抄录了一份来。娘娘说了,几家女孩子里,荣国府的最好,荣国府里,又属林姑娘最好。”
日前皇家开恩,特许家有别院的外戚家中上表,奏请嫔妃出宫省亲,贾府也接了贾妃回去。归宫后,又特许将各家进献的省亲诗文刻石以记。
郑家原籍江南,只有做官的几房在京,财力不足,便没有接驾。不过郑妃素好文墨,早早命人将石刻上的文字抄了一份。
若非如此,郑妃也不会注意到林黛玉这样一位闺阁小姐。
徒英正愁不知道再说什么,闻言大为惊喜,忙道:“果然这么好,我倒要瞧瞧,烦姑姑去取来。”
转问黛玉道:“你平日在家就作诗吗?”
黛玉琢磨了一下,点点头,小声道:“我喜欢写诗。”
“你最爱谁的诗?”徒英身体前倾,不觉凑近了些。
“那可多了。”黛玉说了几个名字,又侧头问他,“你呢?”
徒英道:“我最爱元微之的诗,李长吉有些诗写得也好。”瞟了郑妃一眼,小声道,”不过我母妃不喜欢李长吉,说他用词过于奇诡。”
黛玉正要开个玩笑,才说了“若是”两个字,想起这不是在家里,忙住了口。
徒英不解地追问:“若是什么?”
黛玉摇头道:“没有什么。”又低下头去弄荷包。
郑妃一直暗暗关注着这边,心想着差不多了,便出言赶儿子:“茶也吃了,我就不留你了。”
徒英心里有些不舍,起身道:“母妃有了人陪,就撵起我来了。”
“对,你不稀罕了。”郑妃玩笑道,又嘱咐一句,“回去早些睡觉,别和那两个小子胡闹。”
徒英系上斗篷,应了一声去了。
郑妃这里着人安排卧房,安置客人睡觉不提。
次日用过早饭,郑妃命人送熙凤两个出宫,拉着黛玉的手依依不舍:“改日再请你们来说话。”
安排了一辆七宝香车,将两人送出宫去。
回了宫,琢磨了一回儿子的事,还未到午时,就听一双小太监来传话,“万岁即刻就到,请娘娘预备接驾。”
郑妃对镜看了一回,见衣妆得当,便迎出殿来,见御驾行来,于驾前下拜,早被天子一手扶起。
崇宣帝是位太平天子,人到中年,生得清癯儒雅,他细看郑妃脸上,眉眼舒展,喜气盈腮,不由笑问道:“出了什么好事?”
郑妃与他携手入殿,笑道:“是咱们英儿的事,总算有个姑娘能叫他点头了。”
“哦?是谁家的孩子?”崇宣帝好奇。
徒英脾气霸道,偏他和郑妃都是柔和的性子,一旦孩子打定主意不肯,还真扭他不过。
何况他心里还存着一个念头,终身大事,不能太委屈孩子,总要他自己点头才好。
所以一贯由着郑妃张罗,自己并不干涉。
郑妃道:“是贾妃的表妹,已故御史林海的女儿。”
崇宣帝有些意外,沉吟道:“既是亲戚,又出身清白,倒是个不错的。”又问,“那姑娘有什么好处,叫咱们这霸王看上眼了?”
郑妃亲手给他倒茶,一时被问住了,想了想,方笑道:“我还没有问他呢——就是问他,想来他也说不上来,左不过是合了缘法。退一步说,都是小孩子,能懂什么。”
崇宣帝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她的说法。
郑妃趁机请旨道:“请万岁允准,依照旧例,把这林姑娘接进宫中教养。”
崇宣帝自然依允了。
郑妃请旨不过几日,消息已经传得宫里宫外皆知,就像一块石头砸进了水里,溅起水花三尺。
崇宣帝子嗣不多,徒英已经是储位的有力竞争者。
只是崇宣帝春秋正盛,徒英又还没入朝办事,所以明面上看不出多少波澜罢了。
荣国府内,贾母看着心爱的孙女出去了,才和熙凤叹道:“当日郑娘娘召她入宫,我心里就觉得不好,果然把我的玉儿弄去了!”
说完,忍不住擦起泪来。
熙凤忙道:“老祖宗这可就想偏了!往后啊,您不光有外孙女儿,还多了一个好荣耀的外孙女婿呢!”
宫里的旨意下来,熙凤是最高兴的一个,当日可是她陪着去的!因此这几日都觉脸上有光。
只是背着人忍不住想,得了这福气的,怎么就不是贾家的姑娘呢。
林姑娘虽好,到底隔了一层。
“这倒罢了,”贾母道,“皇家媳妇岂是好做的。”
她活到这把岁数,见过许多风浪,听过许多秘闻轶事,早就明白富贵无常的道理。
熙凤收了笑容,小心探问道:“老祖宗是担心……林妹妹身子弱,宫里要知道了,会怪罪?”
贾母拍拍她的手,慈爱地说:“怕什么,是天家择中了你妹妹,又不是咱们上赶着去的。若有什么不好,大不了依旧把你妹妹送回来,咱们依旧抚养就是了。”
“老祖宗说的是。”熙凤心下稍安。
贾母想起什么,忙吩咐道:“鸳鸯,你亲自去,把紫鹃叫来,我有几句话嘱咐她。”
这紫鹃便是黛玉的贴身丫头,一家子都是荣府的世仆。
按例,姑娘进宫,可以带一个自己的人。贾母斟酌着,问过黛玉的意思,便择定了紫鹃。
鸳鸯答应着去了。
黛玉房里,紫鹃正看着小丫头们收拾器具,一回头,就见黛玉倚在窗前,怔怔的出神,连膝上的书滑落到地上都不知道。
她上前拾起书,放回桌上,笑道:“姑娘,你想什么呢?”
黛玉回神,抚着胸口道:“怎么走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吓了我一跳!”
“谁走路没有声音了,是你不知在想什么,想得入神了,什么声音都听不见。”紫鹃不认这话。
她半揽住黛玉的肩膀,追问道:“姑娘还没告诉我呢,你刚才想的是什么?”
黛玉还没开口,脸上就微微泛红,推她道:“做你的事去,别胡乱打听。”
“我知道了,”紫鹃笑道,“姑娘是想起那个人了。”
黛玉啐道:“什么这个人那个人的,你嘴里的怪话,越发叫人听不懂了。”
说着便背过身去。
紫鹃自己笑了一阵子,悄声道:“姑娘,那到底是个什么人?二奶奶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听着像神像仙,就是不像真人。”
她偏头瞧着黛玉,一双眼睛睁得圆圆的。
黛玉支吾了一下,竟然说:“就是凤姐姐说的那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2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