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络腮胡胥吏把姜菽带到他们面前,要他们指认他是否是姜书。天底下哪有认不出自己孩子的爹娘?他们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儿郎虽与自己儿子极为相像,却绝不可能是姜书。但为了儿子前途,他们只能选择诬告,牺牲他来保全他们的儿子!
真相查明,络腮胡胥吏却还想挣扎,说姜菽奇装异服,会写文断字却不会说大唐官话,说不定是别国派来的细作。且他细皮嫩肉,一看就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子,说不定是故意装疯卖傻以逃罪责,不然姜菽要如何解释自己和姜书几乎一模一样的长相,又如何解释他刚好出现在姜书出现过的长安城外?
络腮胡胥吏说的两处姜菽都答不上来,但略通吵架心得的姜菽也不准备顺着他的话解释,反问若他真是姜书,为何明知道他们是官差还要上赶着被抓?在场所有人都看到他是主动上前搭话的,真姜书遇见官差逃还来不及,必不可能这么做!
姜菽的问题络腮胡胥吏同样答不上来,只好抓着姜菽身份可疑这一点不放。姜菽没办法,硬着头皮扯了一个自己摔到脑子,得了失忆症的谎。
他有些心虚地偷瞄上面温少卿的反应,发现这人神色如常,哪怕见他们吵来吵去互扯头花也未曾皱一下眉头,颇有君子不动如山的气度。
像个冷面虎,姜菽低下头,在心里蛐蛐。
不过这位温少卿发作络腮胡胥吏倒不完全是因为他,姜菽还以为他要跟络腮胡胥吏车轱辘话反复说呢,温少卿忽然提起了络腮胡私自对姜菽动杖刑的事来。
大理寺能够不经上报直接定罪的只有杖刑和笞刑,凡涉其他刑罚的均需上报刑部,经反复审核复查后才可落行。
而不同罪行等级对应的笞杖数量都是固定的,温朝可不记得近日有哪个案子最终定下的刑罚是杖五,必是有人偷动私刑。
大理寺眼下的名声已经够不讨喜了,实在没必要变得更差。
络腮胡胥吏办事不力又滥用私刑,在当事人想要辩白时还妄想隐瞒上官,当场便被革了职。其余参与这件事的差役按照各自程度,也是革职的革职,罚俸的罚俸。
至于身世暂时不明的姜菽,暂且收押大牢。
后半段是单纯审问姜氏夫妇,与姜菽无关,被带到门口时姜菽没忍住,还是回头望了那位温少卿一眼。
日光耀耀,绯袍的青年如山如松,面容沉静地审问着下方的姜氏夫妇,他的声音平仄有力,仿若飞瀑击石,不急不缓地传进姜菽的耳朵。直到姜菽被带着走远,再也听不见。
-
姜菽怅然若失地回到牢中,还没走到自己的牢房就已经闻见饭菜的香味,热乎的、喷香的、引人食欲的……总之是和牢饭完全不一样的!
高至善的家人已经给他送饭来了!
姜菽的眼睛噌地一下亮了起来,不用狱卒押着,自己就找到了地儿。
出乎他意料的是,来送饭的仆役走了,高至善却并未用过饭。
他们俩牢房中间的栅栏边多了张小桌案,送来的饭菜规规整整地摆在上面,而高至善却还坐在书写的矮桌前,见姜菽过来才起身净手。
高至善在等他回来一起吃,姜菽心里一暖,更觉得那个和高至善吵架的皇子面目可憎,小孔雀是个多么体贴入微的人啊!
狱卒眼观鼻鼻观心,对高至善的所作所为仿若无睹,把姜菽的牢门锁上后就飞也似的走了。姜菽净过手,欢欢喜喜地坐到栅栏的这一边。
啊!饭!有菜有肉的香香饭!
姜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几辈子没吃过饱饭,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桌案上摆着三荤两素并一糕一汤,姜菽瞬间就被中间形似烤羊排和炸鸡的菜抓住了目光。
高至善瞧了瞧他没出息的样子,没忍住伸手递来一张纸,上面是写好的菜名,显然是他怕姜菽不认识,开口问的话饮食间又不便动笔,早就备下的。
有名有姓有实物,姜菽不难对号入座。
最扎眼的莫过于中间金灿灿的香酥葫芦鸡,姜菽曾在后世吃过,据传就是由唐朝礼部尚书韦陟家的家厨所创。要用麻丝扎捆整鸡,先煮后蒸再油炸,这样上桌时鸡身完整如葫芦,外皮香脆的同时内部肉质酥软,无需刀切,用筷子一戳就能分开。吃的时候再洒上椒盐蘸粉,香而不腻。
炙烤羊排与后世相差不大,炭香与孜然的香气像勾人的手,挑着姜菽的脸要他移不开目光,连旁边热气腾腾的奶白羊汤都被压了一头,更不必说如醋拌秋葵、酱烧萝卜和芙蓉蒸蛋这类屡见不鲜的家常菜。
让姜菽有些意外的是那个水晶龙凤糕,居然就是后世有名的甑糕。糯米、赤豆和红枣一层层地交叠在一起,还淋了蜜浆,散发出甜丝丝的香气。
这回他们的主食也不再是硬得能砸死人的干饼,而是又香又软的雕胡饭,即蒸菰米饭。
高至善秉承着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默默用起餐,姜菽坐定后忽然意识到高家送来的饭虽然花样丰富,除了葫芦鸡外却都明显是一人的份量,显然他们还不知道高至善要和自己分享食物。
发觉姜菽迟迟未动筷,高至善目露疑惑,姜菽心底一哂,自己在这扭捏什么呢?小孔雀好心给自己雪中送炭,自己记着这份恩情以后报答就是了,再做作下去就该耽误他们之间的朋友情谊了。
真好,姜菽咬着汁水丰盈的葫芦鸡肉,他这也算是在这个世界交到第一个朋友了吧?
让宝宝们久等了,我麻溜儿地跑来啦!开饭开饭!
小书包眼中的自己:吃牢饭噎得眼泪汪汪
小孔雀眼中的小书包:身(不)残志坚,饿得连泔水都吃。
首先!虽然把饭做得不好吃的人很可恶,但还是尽量不要浪费粮食哦宝宝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其次,第一章的时候就想给备注但是忘了,唐朝时期“大人”是称呼父亲的,可不能随便喊,小书包学电视剧里这么喊就闹了笑话,大家不要学他哦(OvO)!
然后,我将前文中小书包受笞刑改为了杖刑。笞刑和杖刑是两种不同的刑罚,但是具体的形式我没能查到统一的资料,杖刑就是棍子或者板子打,笞刑有说是用细棍打的,有说是用鞭子抽的,为避免歧义,改为用杖刑。
再然后,唐朝的法律确实相对来说比较有人文关怀,尤其在死刑上需要反复复查才会执行,甚至还会放到朝会上进行商议,虽然这种改变的源头是李世民冤杀张蕴古(什么地狱笑话)。——这部分知识来源于覃宜明老师的《活在大唐》
再再然后,香酥葫芦鸡好吃,确实起源于唐朝韦陟家厨,是现在陕菜中的名菜,不过需要找做得好的店家,不然会很油腻orz。我曾在西安吃过这道菜,是和我们平时吃的炸鸡完全不同的口感,外皮酥脆的同时又很轻盈,肉香而多汁,建议多撒辣椒盐,然后桌上点个解腻的菜哈哈。偷偷背后蛐蛐一下,不要去吃毛笔酥和麻将糕,都是华而不实只能拍照片的花架子!(吃货开始为自己的小钱钱痛心疾首QwQ)
最后,甑糕好吃的,宝宝们有机会可以试试!一般市面上卖的甑糕都是以糯米为基底,中间一层层涂上豆沙、蜜枣或是红枣、烂呼呼的红豆(啊甑糕里的大红豆真是超级无敌好吃,豆门!),有的还会放甜甜的葡萄干,各种食材之间的滋味在以甜为主调的情况下和而不同,不会像白粽子蘸白糖那样容易被砂糖扎嘴,不会像吃甜粽子一样白米不甜蜜枣齁,也不会像黄米切粽一样除了脑袋上有蜜枣,剩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儿,甑糕的甜美是丰富而和谐的,前提是一定!要吃!现做的!热的!
深夜写到这里眼泪从嘴角流下来,好想念甑糕,可惜我在家乡这边只见过一次,深以为憾。(等我哪天早早码完字就自己做!)
说完啦!怎么会有这么能叭叭的作者,感觉废话比正文都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来到大唐的第三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