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澜

水至清则无鱼。

这是父亲骆青山常说的话。他说这话时,总是坐在他那间堆满了书、散发着陈年墨香和淡淡霉味的书房里,摩挲着那本边角都已磨损的《历代名臣言行录》,眼神望着窗外,不知是在告诫我,还是在叹息他自己。

可二十二岁的我,笃信人至清则有为。

当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华央发展集团”那栋高耸入云、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总部大楼前时,胸腔里充盈的就是这种“清”气。作为首批通过严格选拔的“星辰管培生”之一,以顶尖学府经济学硕士的身份入职集团最核心的战略规划部,我有理由为自己骄傲。我的世界是由清晰的公式、严谨的逻辑和公平的竞争构成的,我相信,这里也将如此。

入职第一天,气氛微妙。

部门总监马国华,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笑容标准得像是用尺子量过的中年男人,简单地欢迎了我们两位新同事——我和赵琳。赵琳是另一所名校的本科,笑容甜美,未语先笑,一口一个“马总”、“各位老师”叫得亲热。

“小骆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是我们部门的宝贝啊。”马总监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力度适中,带着一种上位者的审视,“小赵嘛,活泼开朗,以后部门的氛围就靠你带动了。”

我微微蹙眉,不太习惯这种肢体接触,只是得体地笑了笑:“谢谢马总,我会努力。”

我的工位被安排在靠窗的位置,旁边是一位名叫苏曼瑾的老员工,约莫五十岁年纪,气质沉静,穿着朴素,正在安静地整理文件。她只是在我们进来时抬头微微点了点头,便再无异动。后来我知道,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三十年,是部门的“活档案”,却似乎游离在所有的权力中心之外。

下午,部门有一个关于集团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的研讨会。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针对一份侧重传统能源的投资草案,我根据近期市场数据和政策风向,撰写了一份详实的补充报告。

会议上,当马总监询问大家意见时,几位资深同事都表示了赞同。我深吸一口气,举起了手。

“马总,各位同事,我对草案有些不同的想法。”我打开自己的笔记本,条分缕析地陈述起来,“根据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双碳’政策导向,我认为我们在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比例可能过于激进,风险在累积。相反,在新兴科技和绿色金融领域,我们的布局可以更前瞻一些……”

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专业而谦逊,只聚焦于数据和逻辑。我能感觉到,会议室的气氛在我开口后渐渐凝固。马总监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几位刚才发言的资深同事,或低头喝茶,或面露不豫。

等我说完,会议室里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嗯,小骆的想法很……新颖。”马总监终于开口,拖长了语调,“年轻人有冲劲,爱思考,是好事。不过嘛,集团的战略考量是多维度的,有些情况你可能还不完全了解。我们先按既定方向推进,你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

“参考”二字,轻飘飘的,将我那叠厚厚的资料和彻夜的准备,定义为了一次不成熟的表现欲。

散会后,我有些闷闷地回到工位。赵琳凑过来,低声说:“清浅,你好厉害,敢在会上直接提不同意见。不过……”她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

“那份草案,主要是王处(一位资深副处长)牵头做的,马总也点头了的。”她眨了眨眼,“你刚才没注意,王处的脸都黑啦。”

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挑战的不仅仅是一个方案,而是一个已经达成默契的利益和权力结构。

快下班时,办公室只剩下我和苏曼瑾。她正准备离开,经过我桌边时,脚步停了一下,目光落在我那本还没来得及收起的、写满批注的草案上。

“笔记做得挺细。”她忽然开口,声音平和,没有波澜。

我抬起头,有些意外:“苏老师……”

她没看我,眼神仿佛穿透了那本草案,看到了别的东西。“这栋楼里,水浑着呢。想凭一身清气游过去?”她极轻地笑了一下,像是自嘲,又像是叹息,“当心,别呛着了。”

说完,她不等我回应,便径直离开了。

办公室里彻底安静下来。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繁华的轮廓。我坐在工位上,反复回味着苏曼瑾的话,又想起父亲那句“水至清则无鱼”。

第一次,我清晰地感觉到,脚下这片我曾以为坚实、可凭才华驰骋的职场大地,原来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水域。而我这条自诩清澈的鱼,才刚刚触及水面,那下面的暗流与浑浊,已悄然裹挟而来。

我合上笔记本,那清晰的公式和逻辑,似乎在这一天的现实中,褪去了一些它曾无比鲜明的颜色。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沉浮.她途
连载中爱酸菜的阿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