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的“突突”声,不仅载着“坳里香”的瓶瓶罐罐穿梭于乡镇之间,也仿佛搅动了沉寂的乡土,让更多深藏于市井巷陌的味道,悄然浮现在李静的生活里。
一个周六的清晨,高军和李行光要去邻镇一个较大的集市,那里以小吃繁多著称。李静难得有空,便也跟着去了。集市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各种食物混杂的香气,构成一幅活色生香的浮世绘。
“静妹子,尝尝这个!”李行光挤到一个摊位前,买回来几个刚出炉的“油旋儿”——一种本地特色的烙饼,外皮金黄酥脆,一层层旋开,带着椒盐和芝麻的焦香。李静接过,咬一口,热腾腾的面香瞬间充盈口腔,简单,却有着机械无法复制的锅气。
“哥,这个好吃。”她由衷地说,看着哥哥脸上憨厚而自豪的笑容,心里暖暖的。这味道,连接着童年模糊的记忆,是哥哥偶尔用零花钱给她买零嘴的温暖。
高军则目标明确,他带着李静穿过人群,来到一个卖“羊肉烩面”的摊子前。巨大的海碗里,奶白色的羊肉汤翻滚着,伙计熟练地揪着面片,投入锅中,配上烂而不膻的羊肉、吸饱汤汁的粉条和豆腐丝,最后撒上一大把香菜。高军要了两碗,递给李静一碗。
“静妹子,尝尝这味儿,跟咱家的辣酱配不配?”
李静舀一勺汤,醇厚鲜美;吃一口面,筋道爽滑。她再舀一小勺自家带来的“坳里香”辣酱拌进去,辣味瞬间激活了汤的层次,豆豉的醇香与羊肉的鲜甜奇妙地融合,让人食欲大开。
“绝配!”李静眼睛一亮,“军子哥,你这想法好!咱是不是可以跟这些生意好的摊主谈谈,把辣酱放在他们这儿,让客人自己加?”
高军一拍大腿:“我就是这么想的!这叫……这叫双赢!”
这次集市之行,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打开了思路。李静意识到,“坳里香”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更能融入本地饮食的肌理,成为提升寻常食物风味的点睛之笔。
又一個周末,爷爷李铁柱忽然心血来潮,指挥着李修胜去河沟里捞了些小杂鱼,又让汪红霞发了些豆芽,摘了嫩南瓜尖。晚上,他亲自下厨,做了一道李静许久未尝的“懒豆腐”——不是真正的豆腐,而是将泡发的黄豆和花生用小石磨磨成粗浆,连浆带渣倒入锅中,加入小杂鱼、豆芽、南瓜尖一起熬煮,最后撒上一把青蒜苗。成品糊糊状,味道却异常鲜美复合,豆香、鱼鲜、菜甜交织在一起,是地道的老家味道。
爷爷一边看着李静吃,一边慢悠悠地讲:“以前条件差,没啥油水,这就顶好的吃食了。黄豆是自己种的,鱼是河里捞的,菜是地里长的,啥都是自家的,养人哪。”
李静吃着这碗充满时光味道的“懒豆腐”,看着爷爷追忆往昔的神情,心中触动。这些看似朴拙、甚至有些“土气”的乡土菜肴,承载的不仅是果腹的功能,更是几代人的记忆、智慧与情感。她守护“坳里香”,不也正是想留住这种独特的、源于土地的味觉记忆吗?
她甚至把这份对“吃”的感悟带到了学校。期中考试后,她和刘小兰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逛商店,而是用积攒的饭票,去学校门口一个老婆婆摆的摊子上,买了两碗“红薯凉粉”。透明滑嫩的凉粉,浇上蒜汁、醋和一点芝麻酱,清爽开胃。两人坐在树荫下,小口吃着,分享着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不同口味的咸菜,说着悄悄话。这种简单的、属于少女时代的味觉体验,同样是她想要珍惜的“高质量生命体验”。
舌尖上的味道,仿佛一条无形的线,串起了李静重生的日子。从自家灶台的“坳里香”,到集市上的风味小吃,再到爷爷做的传统饭菜,乃至校园旁的廉价零食……每一种味道,都像一个坐标,定位着她与家庭、与乡土、与时代的关系。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埋头学习的重生者,更是一个用心感受、用味蕾丈量生活的参与者。
她开始在日记里,不仅记录学业和事业的进展,也记录下这些触动她的味道,以及味道背后的故事与人情。她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共同构成了她想要赎回的那个丰满、生动、充满烟火气的世界。让故乡值得留下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这些独特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的传承。而“坳里香”,正是她找到的,连接过去与未来,守护这份乡愁的第一个载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