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给姥姥姥爷拜年

卓家的车队在巴彦县里穿城而过,县城里的人可能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外国的小轿车,看见的人不是被吓得躲出去老远,就是站在原地注视着车队,卷起一溜的风雪扬长而去。

每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羡慕、嫉妒、或者是怨恨,不一而足,特别是那些不怕严寒在街上疯玩的孩子,连手里的鞭炮都忘了用香火去点,扬起冻得通红的小脸蛋,叽溜着快要过河的鼻涕,呆呆的看着那个黑色的铁乌龟,屁股后面冒着黑烟,心里还在纳闷,那么大个铁家伙,居然不用马拉着,自己就能吭哧吭哧的往前跑?

到了姥爷家门口,卓立仁麻利的拉开车门,自己先跳下去,再扶着母亲下车,大门口的雪被踩实了,地上呲溜滑,他怕母亲滑倒,虽然冬天穿得多,摔一下也不是开玩笑的。

父亲倒是不用他搀扶,自己从另外一个车门下了车。几个正在门口放小鞭的半大小子看见来了客人,其中一个小小子(男孩)先是直腰驻足,仔细端详着刚下车的客人,认清了客人的模样之后,转身撒腿就往院里跑。

其余的孩子们全都围着小轿车旁边,一个个怯生生的不敢说话,大眼瞪小眼的看着这个铁家伙,胆子稍微大一点的,试探着用胖胖的手指头去触摸小轿车的铁皮,旁边的孩子恶作剧故意吓唬他,突然发出来一声怪叫,吓得这几个孩子转身跑出去老远。

卓立仁扶着母亲进了院子,院子里边与他去美国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卓立仁的母亲好像知道儿子在想什么,颇为无奈的告诉儿子,整修院子还有翻建新房的钱早就拿过来了,可是固执的老爷子就是不肯在这上面花一分钱,还说这些钱都得用在正地方。

母亲到底也没弄明白什么才算是正地方,这几年老爷子的脾气越发的古怪,不爱说话,喝点小酒就盘腿在火炕上琢磨心事,卓立仁送给姥姥的那根象牙柄的大烟袋,也让老爷子霸占了,还把卓经武特地从辽宁给他弄来的关东莫合烟抽得云山雾罩,诺大的屋里让他抽得看不清楚人,她这个当闺女的也不敢多问。

已经知道来客人了,卓立仁一家三口还没到门口,门就开了,卓立仁的两个舅舅喝得满脸通红,带着一身的酒气从屋里出来了,虽然满脸笑容却不肯多走两步,台阶都没下,就站在门口一边一个,客气话倒是毫不吝啬的往外送,就跟不要钱似的。

只不过那些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听着就那么假,卓立仁怎么听都觉得别扭,他就纳了闷了,人都说娘亲舅大,要不怎么说是亲娘舅呢?可他这两个舅舅却让人怎么都亲近不起来。

可是看着母亲脸上那种开心与满足,他也含糊了,只要母亲开心就好,这么转念一想,他又想起来自己上一辈子走投无路,来投奔姥爷时两个舅舅的那副嘴脸,现在这样已经好多了。

卓立仁的两个舅舅打帘,让卓立仁的父母进了屋,等到卓立仁也想进去的时候,他就明显的感觉两个舅舅脸上的笑容有点勉强,还有点冷笑的意思,既然不想跟他们计较,还是少惹他们的好,卓立仁陪着笑脸跟两个舅舅客气,请他们先进屋,两个舅舅才满意的转身先进了屋。

他们俩在卓立仁这个外甥面前倒是摆足了长辈的架子,可是等到他们进了屋,看见父亲脸上那副责怪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同时,心里又十分抱屈:不就是让您的外孙子最后进屋吗,至于的吗?我们俩可是他的长辈,哪有长辈让晚辈先进的道理?

卓立仁的姥姥和姥爷这几年明显有些见老,头发已经从前几年的花白变成了几乎全白,脸上的褶子更多了,毕竟都是六十多快七十的人了。

虽然这几年的日子过得挺好,有了女儿的接济,不仅是衣食无忧,要不是老爷子的固执,想要锦衣玉食也不是不能,只不过老爷子一定要把女儿女婿送来的那些钱,几乎全部用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给巡防营定期的送去米面粮油和衣服鞋袜,每个月还要再给每个大头兵十块钱的补贴。

别看钱少,架不住人多啊,巴英额手底下的兵,已经从前清巡防营的500多个人,增加到现在的2500人,就这还是他吃了700多人的空饷,北洋军一个旅的满编人数是3200人,从这一点上说,巴英额吃空饷也替老爷子省了不少钱。

关键是这些钱虽然是通过巴英额的首肯,可老爷子坚决不肯交给他去发放,不管刮风下雨,每个月的初一那天,老爷子都会亲自到巡防营的操场上坐镇,亲眼看着这些钱发到每一个士兵手里,把那个巴英额暗地里气得要死,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从以前的朝廷到现在的民国政府,从来都没有发过全饷,他和那几个亲信还要克扣一部分,这些可怜的大头兵能拿到一半就不错了,这几年要是没有老爷子的贴补,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关键是这老爷子是巴英额他爹的老师,他就算再有不满也不敢放一个屁,要是让他爹知道他在暗地里说老师的不是,绝对饶不了他,你就想吧,你小子自己克扣军饷,人家老爷子来帮你安抚士兵,你还不知道好歹,想干啥?

老爷子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花销,就是他的那些学生,当然不是还在跟他学习的那些,而是已经出仕做官的那些人,卓立仁去美国前,曾经劝说老爷子,想办法让那些操守比较好的学生出去做官,总比让那些贪官污吏盘剥百姓要好,可以更好的造福地方善待百姓。

这个话老爷子还真听进去了,这几年老爷子利用自己余威尚存的那点影响力,四处活动帮助自己的那些学生谋取官职。

其实从满清到民国,地方官员对于文人一直都是比较敬重的,特别是像卓立仁的姥爷这种,主管一省文教几十年,学生弟子满天下,自己清廉自守一介不取,谁能不敬重呢。

那年头的东北三省总共设置了155个县,其中以辽宁居多,只有辽宁的条件不错,黑龙江和吉林都有大片荒地,不是人迹罕至就是穷山恶,别说是地方官员,老百姓都不愿意去。

1915年的黑龙江,已经开垦出来并且连续耕种三年以上的土地,就是所谓的‘熟地’只有不到一百万晌(公顷),当年新开垦的土地也不过只有四万多晌。

这还是在民国政府大力宣传鼓励移民开荒的情况下才达到的,这与后来的北大仓,一个农场就有百万晌良田的情况无疑是天壤之别。没有良田就不打粮食,没有粮食哪有居民?没有居民自然也就没了官员。

当时整个黑龙江省不过只有3道、4旗、5局、23县,有据可查的人口数量为127万人,再想想黑龙江有多大,就知道这个人口密度得有多小了。

虽然各地的人口数量少,却不耽误那些官员从老百姓身上拼命的搜刮勒索,这块土地实在是太肥沃了,不仅有黄金毛皮人参这些,还有各种各样的特产。

从满清到民国的中央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这里,与俄国人还有日本人争夺地方权益,不得不选派那些个人操守比较好的官员到黑龙江。

从之前的宋小廉,到现在的朱庆澜,都是比较强势,个人操守相当不错的地方官,他们对于卓立仁的姥爷也是敬重有加,只要是老爷子开口,再经过他们的反复考核调查,只要老爷子推荐的人选还不错,基本上都会照允。

这里边当然有很大程度是看老爷子的面子,关键是老爷子的学生也是真争气,过去这几年已经有三个县治都换上了老爷子的学生,年终考核都是优等,让那些眼气的人也说不出什么。

说到老爷子的这些学生,除了在黑龙江做官的这三个,还有两个机缘巧合的在吉林也当了官,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当时的吉林护军使孟恩远。,老爷子的这两个学生,之所以能在这位孟大人的手底下做官,其中的渊源来自于当时的吉林首富牛子厚。

说起这位牛子厚牛先生,绝对是当时的东北一时无两的人物,他们家有多少钱没人知道,人们只知道,从慈禧太后到光绪皇帝都从牛家借过钱,数量都是百万级别的。

光绪皇帝与当时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都给牛家颁发过‘乐善好施’的牌匾,说明牛家不光是巴结朝廷,在扶危济困接济百姓上也是大手笔。

说到牛家的买卖有多大,1907年吉林成立商会,20位董事有6位来自于牛家,吉林每20个家庭里,就有一个人在牛家的买卖里干活,各种店铺买卖超过了300家。

牛家的买卖从吉林一直开到了张家口,衣食住行药铺寿衣什么都有,有人开玩笑说从生到死一辈子都离不开牛家。

要说卓立仁家的财富与牛家比较起来,小巫见大巫都是抬举卓家了,算上卓立仁在国外的资产,或许还可以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牛家在吉林到了牛子厚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虽然也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却没得过功名,都跟着他做了买卖,没有一个做官的,只有一个名叫牛德璋的侄子,中过前清的秀才,算是个读书人。

等到满清没了,民国成立,孟恩远做了吉林护军使之后,发现身边都是些舞刀弄枪的丘八,就想招几个读书人在身边,附庸风雅的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出谋划策,里子面子都有了,这种做法在当时也比较流行。

要知道那个时候,多数读书人都不愿意跟这些当兵的往一起掺乎,觉得有**份,牛德璋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叔叔牛子厚不这么想。

牛家已经是吉林首富,过去有皇上和督军赐的匾,可以说是名声在外了,问题是现在满清没了,牛家需要新的靠山来保护家里的财富,正好赶上孟恩远四处聘请幕僚,牛子厚就把牛德璋推荐上去,在孟恩远身边做了一个师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小船三年又三年

虐文求生游戏

连名带姓

他的暗卫

窃玉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重生东北1910
连载中好兵帅客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