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二十四年,冬月廿一。
彦家一众在京都落住。
裴寰留下的管事帮了大忙。
云渝初到京中,全赖他在旁协助,才把京中各家大体情况摸清。
前世彦博远娶的是官家女子,家中的中馈用不着他去操心,现下他却恨不得全程包揽,内外一把抓,不让夫郎耗神。
大有夫郎继续去做喜爱的生意,家中一应事物,皆有夫君打理。
在这层关系下,刘伯便不出意外地做了内外总管家。
替云渝劳心劳力。
京都不同其他地方,太子大力推行女学。
住在京都的平民百姓人家的女儿也会读书习字。
一些偏远地区,哪怕朝廷推行女学,因固有观念使然,百姓不愿让孩子去书院。
小汉子尚且读不得书,哪里又轮得到姐儿。
大户人家都是请女夫子在家教学。
哪怕是如安平府那般的大州府,府城也只有一家女学。
地方偏僻无人烟,多以孤女为主。
彦博远有意让小妹进女学,也不放心她一个人。
刘伯见彦博远会给小姐布置课业,问过一回。
“小姐是否要请个夫子,或是入书院读书去。”
京都书院选择多,有姐儿汉子一块收的,也有只收女子的。
彦家现在租住的便是先时裴寰所说的宅邸。
距这两条巷子外就有一家不拘男女的书院。
上学时间和彦博远的上工时间正好对上。
彦博远大手一挥,把她送去了三明书院。
早起去翰林院时,把她捎带上,先送她去书院,散职路过书院,再接了她一道回去。
放眼皮子底下,不担心出事。
偶有交际应酬,就派车夫先去送小姐回家。
彦家读书郎换了一个,先时彦博远,现下彦小妹。
书籍教材彦博远有特意为她留了些,没全放村里私塾,她就用大哥记满笔记的书册。
彦小妹学起来事半功倍。
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墨义策问。
小妹年纪尚小,之后是要从商入仕,亦或做个后院妇人。
彦博远不准备干预,都依她来,左不过有他这个大哥护着。
在此之前先把底子打好,才有后头能选择的余地。
他决计不会再走前世的老路。
彦小妹前世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有他这么一个大哥,被彦博远拖累抄了家。
今生彦博远不出事,彦小妹定当和顺。
云渝来京都前,还想着在京都也开个铺面,做点小生意。
由刘伯这个熟悉地方的人带着,走了小半个月,没寻摸到合适的铺面。
京都地皮金贵,门门道道多。
主要是租子贵。
临街的每年能有一千两,最次的到郊区,也要三百两朝上。
他现在是官夫郎,不好去铺子坐镇,万事需要个管事出面。
京都地贵,工钱也高。
还没主家,能主事的掌柜老板更是稀缺。
开铺子的成本陡增。
而且现在家中虽然租住的是裴寰给的便宜地方,但各项支出也多。
光说一个租子。
裴寰说给便宜,但彦博远和云渝都不是得寸进尺的人,哪能真让他海了去的便宜。
三进的院子,前中后院一点不差,花园门楼俱全,占地就有十亩,一亩七贯,放外头卖都得七万两朝上。
地方贵但住得顺心,云渝和彦博远暂时没准备挪窝。
每年租子九百两白银的友情价。
刚到新地方,花销的地方多。
添置家用大件,以及零碎东西,还要与同官打交道,散职之后的应酬往来花销大,现在不适宜把钱全砸进去做生意。
刘伯提议在京郊买点田地,租给农户,或收点佃户起个小庄子。
翰林编修的收入,不光有禄米还有职田。
原先能得十顷的田地收入,但那是十几年前的旧制。
彦博远没赶到好时候,朝廷削减官员收入,把职田这部分对半砍了。
按照十几年前的旧制,少说也有十几顷。
现在只得五顷。
一顷地若是全种稻谷,遇到丰年,约莫每年能产一百石稻谷,能卖五十两白银。
五顷就是二百五十两。
当然这都是去了农户手里留的,算的是实际到手的。
云渝是泥腿子出身,知道农家日子的苦,做不出让农户吃不饱的事儿,收的租子都是按最低档来。
除了这些,彦博远另有六十石禄米,三百贯的俸银,零零碎碎的贴职钱。
加加总总算起来,一年大抵小一千两的收入。
算起来多,但这些钱得等明年才能实际落到口袋,谁叫彦博远才刚入职。
粮食在这世道不愁多,能多些是一些,产了粮食去卖,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职田不占限田的额度,彦博远手里还有两千多亩,也就是二十顷的田地能免赋税。
云渝听刘伯的这个提议有理,转而去寻摸田地,打算把这些额度用完。
这样就能再有个一千两的收入。
靠近京都的周边,都是王公贵族的庄子。
京郊良田紧俏,又是道观庙宇,园林皇庄这些大型建筑。
不可耕地的多。
内围少耕地,云渝要买就又得往外去。
但比开铺子的本钱少,陆陆续续也凑齐了。
集中在京西,那儿便宜。
远是远了点,都快贴到隔壁府去了,比不得手里有万亩的大户。
云渝手头的几个铺子,镇上的糕点铺子与陶安竹分下来后能有三百两左右的收入。
食肆少些,二百来两,府城那头多,有小一千两,再加上郑家那边的酒楼分成,能有个两千多两一年,这只是粗略算。
云渝一年顶彦博远两年。
可以说,彦博远现在全靠夫郎养着。
嘴里一直说着养夫郎,实际谁养谁,一清二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