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商队有七八匹马、十五六个人,多是身材魁梧、胡子拉碴的大汉,其中有一人身形高挑却不壮硕,虽穿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粗布衣服但却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他旁边并道走着一人,比他矮上一头,脸上长着络腮胡,但是看步伐、身形却没有常年跑商路的粗狂的感觉。站在城门边的三位修士都注意到这两人,从装扮上来看这两人与商队中其他人无异,但两人竭力掩饰的气质在修士们眼中看来,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更矮的那人,那人身上有“气”,这“气”正是他们此行要找的人才具备的。
三位修士中脸白无须,看起来最年轻的一人微微侧身对站在中间的老者说“师叔,你看到了吗?”。被称为师叔的老者皱着眉头,他早已看出此人身上透出的“气”,意味着此人就是他们要领回山上的人选,但是此人身上却缺少师父所选中之人应有的标记,还是不要惊动他们,以免暴露此行目的。老者轻轻摇头,示意他不要再说。待商队最后一人出了城门,三人才转身继续往城里走去。
临近晌午,各家各户开始吃团圆饭,街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三位修士虽没有交谈但却很有默契的加快脚步,一直走在中间的老者身形一晃,脚下吹起一股很小的旋风,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他的脚离开地面一寸左右,像是被一股力量拖举着往前送。随着老者前行的速度加快,身旁两人脚尖在地上一点,双脚腾空寸许,紧跟在老者身后,虽然两人不知道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在哪里,但是师父是亲自向师叔面授机宜,师叔自然是知道应该在哪里才能找到那人的。
三人在大街上前行五六百步,在岔路口停下,老者抬头望向东北方向,一团淡淡的紫色霞光适时闪现,就闪了一刹那,老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闪而过的光芒,示意两人跟上,随后双手结印往腿上一点,身形已晃到前面三十丈之外。
----------------------------分割线----------------------------
胡家镇是个不大不小的镇,二十多年前山上建了修道的观宇,百姓口口相传求子很灵验,再加上商队来往此处频繁,镇里住家的、做生意的人渐渐多起来。再后来县太爷致仕后来胡家镇修了做宅子,联合县城里的乡绅们捐钱建起了一座书院,镇上的百姓不论识不识字,说起书院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笑意,要是有子弟在书院那更是巴不得让见人就聊上几句与书院有关的事情。曾经的县太爷不仅牵头建了书院,又捐钱修了在田间修了几座水车。县太爷虽然姓胡,但本家不在胡家镇,镇上百姓虽没有大见识,但性情淳朴,有人待他们好,他们便也掏心掏肺的回报,所以胡老太爷一家在当地颇有声望。
镇上有点家财的人都将宅子修在镇里东边,三位修士跟随霞光的显示,运用法术在片刻之后来到一座朱漆大门前,这就是曾经的县太爷和他儿孙现在所居之地。
他们三人按照师父的要求在午时到了胡家,但胡家却没有如师父预料的那般接他们进门。不敢怀疑师父的安排,那就只能是胡家在此事上出了变故。年轻的修士看了一眼老者,缓步走到大门前扣响门环。
门环刚被扣响,旁边角门立时打开,一个家丁模样的人探出头来,看到他们三人的装扮,一时惊讶没忍住说出来“啊,老夫人说的果然没错”,话没说完立即闭上嘴,快步走上前装作不知道三人的来意,客客气气地问清楚三人的身份和要见的人,遂迎进前厅堂。
正厅,三位修士已经喝了两盏茶,上首端坐着的老夫人与他们唠嗑的车轱辘话说了两箩筐,从三十多年前初识老者的师父到老太爷十多年前西去,到老夫人是如何感念师父仗义援手帮助老太爷维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全,话语间满是赞赏、感激和老一辈人的怀念,但就是一句不问他们此行的目的,也一字不提师父要求他们履行的承诺。
老者终是明白临行前师父对他说的“胡夫人虽是女流,但切不可轻视。以礼晓之以礼劝之,自是更好,但若行不通,也不妨用世俗的方法一试。”这句话的深意了。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胡老夫人,面目和善,言辞温和,但在他们三人身份是“阨門山”掌门的弟子朰通修士、徒孙清荆修士、清蒲修士,奉命前来请胡家履行三十多年前的契约--胡家挑选一名子弟送往“阨門山”修行之事,这位胡老夫人既没有表示要履行契约,也没有表示反悔,而是一直说着不相关的事情,似乎是人老了喜欢追忆过往,又似乎是人老了有些糊涂,但决口不提挑选子弟之事。
朰通修士的性子实在是不喜与人虚与委蛇,有话直说,能办或不能办要直接给个干脆的,能耐着性子听她唠叨两盏茶时间,已经是看在她是师父旧友的面子上,朰通修士正了一下衣冠,端正形态这就准备直接告知胡老夫人,如果他们不交出被选中的家中子弟,意图毁约将有什么后果,就在这时,从堂外风风火火走进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