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六,谢桉的车驾重返京都。
才入城门,便觉气氛不同往日。街市依旧繁华,却多了些佩刀巡逻的禁军,连世子府外都隐约可见几个形迹可疑的耳目。
"太子殿下倒是急切。"谢桉放下车帘,唇角泛起冷意。
当夜,他尚未安顿妥当,宫中便传来口谕:陛下召见。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皇帝萧烁泽端坐案后,神色难辨。
"燕州边务,整顿得如何?"皇帝声音平稳,目光却如实质般落在谢桉身上。
谢桉躬身呈上奏章:
"回陛下,臣借此次北狄扰边之机,已初步整饬军备,更换腐朽弓弩三千具,裁撤老弱兵士八百人。另绘制新版边防图,请陛下过目。"
内侍接过图册展开,只见上面不仅标注了要塞关隘,更详细记录了各营兵力、粮草储备,连边境部落的动向都一一注明。
皇帝细细翻阅,忽然指尖在某处停顿:"这个位置......原先的守军编制是五百人,如今为何增至八百?"
"回陛下,飞岩隘地势险要,却是北狄南下必经之路。臣实地勘察后发现,五百守军难以形成有效防御。此番增兵,皆从各营精锐中抽调,并未增加总兵额。"
皇帝沉默片刻,忽然问道:"听说你在燕州推行新式操典,士兵能负重疾行三十里?"
"确有此事。"谢桉从容应答,"此法源自古籍《六韬》,臣稍作改良。若能推广全军,边军战力可提升三成。"
这时,内侍来报:"陛下,太子与三皇子求见。"
御书房内的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太子萧珩与三皇子萧瑾并肩而入,见到谢桉时,两人神色各异。太子目光锐利如刀,三皇子则带着意味深长的笑意。
"儿臣听闻燕世子返京,特来问候。"太子萧珩率先开口,"不知燕州军务整顿得如何?北狄可还安分?"
谢桉正要回答,萧瑾却抢先道:"皇兄何必着急?燕世子舟车劳顿,总该让人歇息片刻。"
说着转向皇帝,"父皇,儿臣以为燕州军制革新颇有成效,或可在各边镇推广。"
萧珩脸色一沉:"三弟此言差矣。边军改制事关国本,岂能轻率?"
眼见二人又要争执,皇帝突然拍案:"够了!"
御书房内顿时寂静。
"燕世子。"皇帝看向谢桉,"朕给你一个月时间,将新式操典整理成册,交付兵部审议。"
"臣遵旨。"
退出御书房时,月色已上中天。谢桉走在宫道上,身后忽然传来萧瑾的声音:
"世子留步。"
萧瑾快步走近,低声道:"太子近日与镇北将军往来频繁,世子要多加小心。"
谢桉神色不变:"多谢殿下提醒。"
"对了,"萧瑾状似无意地道,"听闻北狄内乱背后,似乎有大梁的影子。世子可知情?"
谢桉心头微震,面上却淡然:"边关传闻,不足为信。"
回到世子府,已是深夜。
书房内,暗卫跪地禀报:"主子,查清了。太子确实在拉拢镇北将军,许诺将来让他统领边境全军。"
谢桉把玩着那枚玄铁令牌,忽然问道:"大梁那边,有什么动静?"
"探子来报,裴观野已掌控大梁西疆军权,近日正在整顿军务。奇怪的是,他似乎对大梁南域的北狄下手了。"
谢桉指尖一顿,想起那幅桃花笺。
"继续盯着。"
暗卫退下后,谢桉展开沈昭珏的来信。信中除了日常问候,还提到太子近来频频邀他赴宴,都被他以军务推脱。
"树欲静而风不止......"谢桉轻叹一声,提笔回信。
笔尖刚落纸,窗外忽然传来极轻的叩击声。
他推开窗,见一支羽箭钉在窗棂上,箭矢上绑着一封密信。展开一看,上面只有寥寥数字:
"北狄异动,小心暗箭。"
字迹狂放不羁,正是裴观野的手笔。
谢桉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望着跳动的火苗,眼神渐深。
这场棋局,越来越有意思了。
四月初八,国子监晨钟如期响起。
谢桉一袭月白襕衫坐在学堂中,窗外梨花似雪。博士讲解《春秋》的声音悠远绵长,仿佛边关风云从未发生。
课歇时分,沈昭珏快步而来,墨绿常服衬得他身姿挺拔:
"终于回来了。"他压低声音,"太子近来动作频繁,你要当心。"
谢桉微微颔首,从袖中取出一方绣着孤城的帕子:"燕州的。"
沈昭珏接过帕子,指尖在细密的针脚上轻轻抚过。
春风拂过国子监的匾额,卷起满地落花。谢桉执笔蘸墨,在书页边缘勾勒出一枝墨竹。
新的棋局,正在徐徐展开。
四月末,燕州边境的熏风还带着几分凉意,北狄铁骑已踏碎了荒野的宁静。
三万精锐裹着沙尘,如黑云压城般直扑燕州咽喉——青石关。
关城之上,守军挥刀砍断攀城的云梯,滚烫的金汁顺着城墙缝隙流下,却挡不住北狄一波接一波的猛攻。
三日之内,烽火连燃三次,八百里加急军报穿透暮色,直抵京都紫宸殿,朝堂瞬间被恐慌攥紧。
兵部尚书双手捧着染血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陛下!青石关守将急报,北狄用了西域传来的破城锤,西城门楼已被轰塌半座,守军伤亡逾千,若再无援军,关城今夜恐难保全!”
金銮殿内鸦雀无声,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太子萧珩一身玄色朝服,猛地出列:
“父皇!青石关乃燕州门户,关城一破,北狄骑兵可沿官道七日直抵京都,万万不可有失!儿臣愿亲率五万精兵驰援,三日之内必解关城之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