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午后,严无晦接到密信,近一年来有倭寇频繁在沿海一带出现,其中有四个每次来都出入当地一家有名的酒楼——琵琶楼。
这四个倭寇其实是当地人,他们早年间加入倭寇行列,在倭寇的庇佑下做着海上私运的买卖,这几年发了不少财,也很乐意替倭寇打听消息。
因此当地人也称他们为假倭寇。
当然了,密信里也说了,他们身边偶尔会有真倭寇跟着。
严无晦将此密信交到李颂之手里。李颂之看后思考良久,直到他用拳头在桌子上轻捶了一下,说:“这次务必要抓到这几个假倭寇,能抓到真倭寇就更好了。无晦,你跟我们一起去。”
严无晦抱拳行礼应答:“是”
一切准备好,李颂之带着魏荣、严无晦和缇骑们乔装打扮连续数日乘船从运河上前往。下了船又往沿海地区而去。
这琵琶楼就坐落在沿海一带最繁华的地段上,阳光下,三层阁楼拔地而起,飞檐展角,青色瓦,朱漆栏杆,门庭开阔,门楣上悬挂一块黑底红字大匾,上面写着“琵琶楼”三个大字。门前人来车往,非常热闹。
大堂里面坐满了人,叫喊声、说笑声、招呼声不绝于耳。
几个年轻的青衣小二肩上搭着白巾,在酒桌间穿梭着,时不时被客人叫住。外面有年龄大一些的伙计帮客人牵马喂料。
有钱的在楼上,那里清净雅致。
酒保时不时拿上一壶酒递给小二,或是收取几文钱给临时来这儿歇脚的人倒上一碗酒,让他们站着喝,喝完就走。
掌柜的则在一旁看着人来人往,偶尔跟酒保、小二交代几句。
稍微有点闲钱的坐在一楼,低声交谈、大声喧哗,或是把自己看见的、听来的放到酒桌上放开了讲,酒意一上来也就不顾忌什么了。
门外各种嘈杂声、里面各种嬉笑声、小二的唱喏声,混杂在一起。
站在门外就能闻见里面的酒香、肉香。骡马在门外一角被拴着,低头嚼着草料。
没钱的贩夫走卒进去买上一碗最便宜的酒站在门外一角,慢慢喝,也算解解馋。
门外的一角站着吃草料的骡马,另一角站着喝酒的底层人。
即使站的老远也能听见这琵琶楼传来的一阵阵琵琶声。
一辆骡车走到这条街上,李颂之等人下车后需要找客栈住下。严无晦在街上迅速探找,终于让他看见一家客栈,这家客栈跟琵琶楼旁边一条街上,相距还不到一里地。
这家客栈他曾来过一次,那时他作为一名校尉,刚来到指挥同知张文亭手下做事,跟着其他百户、总旗、小旗来过这里。当时是来处理当地官商勾结、私自海运的案子。
那时候他刚进北镇抚司,作为新人,远没有达到心硬手狠的地步。也正因为手软,无意中救了人,也因为有了这份恩情,让对方心甘情愿的成为他的密探,为他提供当地的消息。
果不其然,只过了两年,他就收到密信,说有一艘货船夹带私货去了通州营运口。
严无晦将消息上报给张指挥,张指挥带着他和其他人在通州营运口成功抓捕卖私货的商户。
严无晦也因此立了功升任小旗,只可惜当年张指挥就出了事被革了职。
这里的一切都没变,客栈还在那里,当年匆匆一瞥的琵琶楼竟然成了这次行动所要去的地方。
严无晦走过来说:“这地方有家客栈,门面不大,我们正好可以住进去,当年我曾去过一次。”
李颂之表示同意,于是众人跟着去了客栈。
在这家客栈一连等了四天,大家虽然表面上平静,但心里也有些疑虑:这些倭寇是否会出现?万一他们有了其他事改变主意呢?
就在今日,辰时,一个年轻人走进来跟掌柜的轻声说了几句,然后冲他点了一下头,掌柜的心领神会。
掌柜的上楼敲开门:“各位爷,有人给你们送点心。”
李颂之疑惑地问:“什么人送的?”
“不认识,就是个年轻人。”
“放下吧。”
掌柜的走后,众人围了上来。李颂之打开后,就是几枚当地的小点心,众人不敢吃,因为是陌生人送的。
但一个陌生人为什么会送点心给他们?
魏荣嘱咐:“这东西不能乱吃啊。”
众人散开。
正在这时,严无晦突然想到了什么,把点心一枚一枚拿开,底下竟然压着一张纸条,打开纸条,上面写着:辰时,琵琶楼,大约四五人。
严无晦赶紧把纸条给了李颂之,李颂之看后又把纸条传给其他人看。
李颂之问:“现在辰时了吧?”
王总旗说:“已经辰时了。”
李颂之咬着嘴唇想了想说:“现在就去。”
众人走了不到一里地就到了琵琶楼,站在门外先是打量了一番,然后登门而入。
一进去先是扑鼻而来的酒香菜香,再一看,里面装点的也很干净,桌子不油腻,白净的细瓷盘碟,看着就有食欲的饭菜。
掌柜的看到一位衣着鲜亮的年轻人身后簇拥着几个下人,每人身上佩戴一把长度接近二尺六寸的刀,皮质刀鞘。在民间,家大业大的富商外出跟随几个带刀的壮士很正常,只要刀具未超出规格就行。
掌柜的此时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富家公子带着下人出来喝酒而已,所以也没上前询问。
严无晦正在左右环视,恰巧这时一个年轻的小二走到跟前大喊一声:“这位爷您往里面请。”
这一声喊叫让几位锦衣卫全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严无晦看了那小二一眼,对方冲他一使眼色,意思是让他们上楼。
严无晦点了一下头。
接着严无晦说:“老爷,要不咱们上楼吧,这里人多嘴杂。”
小二说:“这位爷,看您不像本地的。”
李颂之说:“我们今天是来谈生意的。”
小二心眼活,嘴又巧,忙说:“来我们这的人很多都是谈生意的。一楼什么人都有,还不如上楼去,那里清净得很,没有外人打扰。我们这二楼三楼清幽雅致,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热闹的街道,再往远了看还能看到海景。”
李颂之抿嘴一笑,说:“这楼上倒是好去处。”
“几位爷要去几楼?”
“那就上二楼吧。”
“几位爷慢点走。”
小二在前面引路,其他锦衣卫跟在身后。
沿着木楼梯走上二楼,进了雅间。推开门,屋内八仙桌,配着几张官帽椅。窗明几净。
几人进去之后,小二问:“几位爷要点什么菜?”
李颂之说:“先上一壶好茶。”
小二陪笑说:“哎呦,爷是个讲究人,我这就去泡茶。”
小二说着就出去了,严无晦也跟着出去了。
严无晦站在二楼走廊处,看着楼下的人吃吃喝喝,不一会儿小二端着茶上来了。走到严无晦旁边低声说:“来了。”然后就进雅间倒茶去了。
严无晦看到有几个人走进来了,一看穿着就是不缺钱的人。
总共五个人,看来就是就是他们了。
五人中有个人似乎是第一次来,一进门东张西望,抱着膀子一脸不屑,左腰上还挂着刀。
虽说穿着汉人的衣服,但看他的长相和走路的姿势绝不是中原汉人,而且那把刀似乎不像是汉人所用的刀,还是长刀状。因为严无晦在楼上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只能猜测。
一楼的食客纷纷抬头看他,对于他的嚣张姿态,有人低声议论着,有人一眼看出他的身份,一脸鄙夷。
给李颂之等人倒完茶,小二下楼去,迎面走到这几人跟前嬉笑着说:“褚二爷,好几天不见你们来了。”
一个年龄最大的,长满胡子的人笑着说:“最近忙生意。”
“褚二爷这是又去发财了吧,今天还是老地方?”
“老地方。”说着褚二爷就带着那几人往楼上去了。
严无晦看着他们走向二楼东侧一间雅间,回到房间说:“那几个人果然来了。”
魏荣问:“在哪儿?”
严无晦说:“就在二楼东面那间房。”
“几个人?”
“今天是五个。”
魏荣起身走出去看了看东面,回来后说:“下一步该怎么办?”
李颂之低声说:“先等等。”
魏荣和严无晦一起站在门口装作聊天,眼睛却时不时盯着那间房。
小二上楼倒茶,看到严无晦和魏荣站在门口,就向他们递了个眼色,示意那几个人就是假倭寇和真倭寇。
此时另一个小二将常驻酒楼的一对夫妻叫了过来。
那对夫妻走到一楼前方的正中央坐下,那个地方是专门给卖艺的和说书的留的地方。
两人坐好后,男的拿起笛子,女的抱好琵琶,两人就开始演奏。
轻轻柔柔的小调如同午后的溪水缓缓流过,夫妻二人表情平静。
此时只有一名斯斯文文的老先生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细细听着小曲,看样子很享受。
一楼的食客们大快朵颐,似乎根本没有仔细听,只顾着舌尖的享受。
一曲完毕,夫妻二人准备暂时休息一下。准备弹奏下一首小曲儿。
等到夫妻二人休息的那一小会儿,老先生将小二叫了过来,说:“拿碟点心给他们,账就记在我头上。”
小二点头哈腰:“好的老爷。”
转过身小二取来一碟点心送过去,说:“这是一位老爷赏的。”说着用手指了一下老先生。
夫妻二人忙站起来向老先生鞠了一躬。
两个小二一起往二楼东面房间送酒送菜。
偶尔听见里面有大笑声,还夹杂着奇怪的语言,魏荣和严无晦猜测这大概就是倭寇的语言。
两人看着东边那个房间,商量着要不要过去听门缝儿,但这是酒楼,人太多太杂,也太容易露馅了。
此时楼下悠悠扬扬的,又响起了笛声和琵琶声。
老先生依然是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着小曲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