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丝竹声悠悠而起,身着彩衣的戏子流水一般步入舞台,戏迷的目光全部落在一个人的脸上。
霍长青比较之前清减了不少,在经历了许多事后,更添一份洗尽铅华的从容与沉静,风骨依旧。
“一自离家岁月深……”
《荆钗记》算是霍长青拿手好戏,又因翻过年后便是三年一次的春闱,宋槿仪便挑了其中的“春闱”与“闺念”两出戏,正好应个景。
清亮的嗓音如同山涧清泉,泠泠淙淙,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晰饱满,气息绵长,转折处婉转动听,高音处清越入云,低回处如泣如诉!哪里还有半分“破锣嗓子”的痕迹?!
分明是比鼎盛时期更多了一份岁月沉淀后的醇厚与通透!
一曲终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喝彩声、叫好声瞬间炸裂开来!如同汹涌的潮水。
******
“就算他霍长青的嗓子好了,又凭什么判定我输?”,小厮看着自家主子发泄过后,如同被抽掉骨头般颓然坐在唯一幸存的椅子上。
他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再次开口,声音比蚊子还细:“花行的副行首本来在咱们楼里听着的,听说霍班主在瓦舍开了嗓,就中途离席……过去了。”
他偷偷抬眼看了看墨青死寂的脸色,咽了口唾沫,声音更低:“其实不止副行首……连豫王爷直接没来摘星楼,去了那瓦舍……”
他越说声音越小,最后几乎细不可闻。
莫青捧着脸,俯下身子,什么东西透过指缝闪了一下,原来是那破碎的镜子——他垂下头望去,碎裂的镜子里映出他四五分裂的面容,诡异又可怖。
霍长青东山复起,效果非常好,下个月的预售票今夜全卖了出去,一时竟忙到了丑时。
夜阑人静,天空是黛蓝色,月光下,戏楼中,宋槿仪将账本整理好后,抬头望着正在收拾道具的戏班成员,目光扫了一圈,“咦?李荷呢?还有如儿那丫头哪去了?”
她上到二楼,听到某一间厢房里面传来压低的、带着兴奋的窃窃私语。
“……哎,这块玉佩绝对是顶好的东西!你看这玉色,这雕工。啧啧,值老鼻子钱了!” 是李荷的声音。
“你要是喜欢,你就拿去呗!那剩下这些都归我了!” 这是如儿的声音。
她们两个在这干嘛?
她循声过去,在门缝中窥视——“嘿!你个贪心鬼!要不是我想出□□这个绝妙的主意,用激将法狠狠激了那姓莫的一下,哪有这些东西?” 李荷指着桌子,不满地抗议道。
宋槿仪看向桌上,只见厢房内的小圆桌上,堆满了散乱的碎银和铜钱。
她推门进去——
门开的瞬间,屋内的两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瞬间僵住!脸上的兴奋和得意瞬间化为被抓包的尴尬和惊慌。
“槿仪姐……”
“宋掌柜……”
瞧着她二人这做贼心虚的表情和刚才的话,她还有什么不明白。
她无奈地叹了口气,又好气又好笑:“你们两个呀!胆子也太大了!下次可不许再这样胡闹了!”
李和与如儿立刻像得了赦令,小鸡啄米般点头:“知道啦知道啦!下次不敢了!” 说完,两人又忍不住看着桌上的“战利品”,偷偷交换了一个狡黠又开心的眼神。
******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四,又称“念四夜”。
暮色四合,寒风裹挟着年节将近的急切气息,吹拂过盛京城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忙着“送灶界”——恭送灶王爷上天述职。
聚星楼的后厨里,此刻更是灯火通明,弥漫着温暖而甜蜜的气息,灶火跳跃着,映照着忙碌的身影。
宋槿仪做着那祭祀用的“糖元宝”,糖元宝以胶牙饧制成,在小铜锅里,金黄的麦芽糖浆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细密的气泡,空气中弥漫开浓郁的、带着焦香的甜味。
糖浆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高,从浅黄逐渐变成诱人的琥珀色,稠度也恰到好处——能拉出长长的、晶莹的细丝。
放入石臼中,待糖浆稍稍冷却,不再烫手但依然柔软时,她取出一根光滑的短木棒,动作娴熟地将糖浆挑起、拉长、折叠、再拉长……如此反复。
糖丝越来越细密,颜色也越来越呈现出柔和的乳白色光泽,质地也变得更有韧性和弹性。
宋槿仪揪下一小块,在掌心快速揉捏几下,然后灵巧地捏塑成小巧玲珑的元宝形状:中间鼓起,两端微微翘起,边缘捏出清晰的棱线,这便好了。
李荷也擅甜点,便做那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
一阵忙碌后,李荷发觉,“咦,张窈哪去了?”
“她刚才说她要出门买点东西……”
正说话着,厨房的门帘被掀开了,带进一股清冽的寒气。张窈的脸蛋冻得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手里捧着两大把翠绿鲜活的枝条跑了进来,嘴里呼着白气:
“师父,看我买到的‘冬青柏枝’啦!”
翠绿□□的冬青叶油光发亮深绿色的松柏枝条散发着特有的清冽松香,带着山林的气息,配着有几枝叶片细密、边缘微红的石楠。
这些枝条被乡下的农人采摘下来,用细草绳扎成一把把小束,趁着年节前担到城里来叫卖。
“原来你去买这个了。”宋槿仪笑着接过来,恭敬地铺在灶神像前的供桌下,又分出一些插在灶台旁的瓶子里。按照老辈人的说法,用这冬青柏枝垫地送灶神,能保佑家宅平安,来年兴旺。
李荷也端来做好的糖元宝和谢灶团放在供桌上,寓意招财进宝,也祈求灶王爷吃了甜的,上天多说好话。
念四夜一过,没几天就是除夕。
李荷问起许若兰。
“我已写信叫了她和今非一同来盛京城过年。”
“槿仪姐,那我还可以叫一个朋友来和我们一起过除夕吗?”
宋槿仪以为是如儿,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谁料她摇了摇头,抿了一下唇,“不是,是……”
话还没说完,忽听得大门处传来几声不疾不徐的叩门声。
“这么晚了,会是谁?” 张窈好奇道。
打开大门,门外台阶上,站着两位身着灰色缁衣、头戴僧帽的尼师。她们面容平和,双手合十,为首一位年长些的尼师手中捧着一叠裁剪整齐的黄色纸笺。
“阿弥陀佛。” 尼师稽首道,“念四送灶,贫尼奉庵主之命,为各家善信送来‘灶经’,祈愿灶君护佑,阖家平安,灾厄消除。”
宋槿仪连忙合十还礼:“有劳师父辛苦,快请进喝杯热茶。”
尼师微笑婉拒:“善信慈悲,贫尼尚需往别家去。此灶经,请善信将家中人丁姓名,一一填写其上,待祭灶之时,与那灶神像、纸轿马一同焚化,上达天听,灶君自会知晓,多加庇佑。” 说着,将一叠黄纸笺恭敬地递给宋槿仪。
宋槿仪双手接过,再次道谢。
两位尼师便
不再停留,宣了声佛号,转身没入夜色中,继续她们的送经之路。
回到温暖的厨房,三人围坐在灯下,张窈取来笔墨,宋槿仪提笔蘸墨,将大家的名字都写了上去:李荷,张窈及张窈的家人……账房的王治还有崔秀秀她们……
她笔尖流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落在纸上。写到最后一个名字时,笔尖微顿。灯花“噼啪”轻爆了一下,映着她的侧影。她垂眸盯着自己的指尖,写下了三个字:谢无恙。
张窈无意瞅见这一幕,这上面的名字她都熟悉,包括未见面的许若兰、宋筠庭和张今非,那是师父在云州的家人。
可这谢无恙,她从未在师傅口中听过这个名字。
“走吧,送灶王爷上天。”
宋槿仪取过早已准备好的小巧纸灯笼,她拿起一双崭新的竹筷子,稳稳地从灯笼顶部的提手处穿过。这双竹筷,便成了灶王爷升天所乘的“轿杠”。
此时,巷子里已不似先前冷清。许多人家也都在进行着同样的仪式。点点灯火从各家门口透出,照亮了青石板路。
“恭送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三人朗声道,随即用手中的线香,点燃了灯笼下的干草。
这一晚,汴梁城的夜空被无数这样的“火凤凰”点亮。家家户户门口升腾起的火焰,驱散了冬夜的寒冷与黑暗,映照着人们虔诚而充满期盼的面容。
宋槿仪望着燃烧的灯笼,默声祈求神灵保佑,保佑那个人还活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