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十二章制冰

最后,再在平面上竖放更长的长棍,用绳子固定,将多个树段上的平面连起来。

到此,完工。

完工时在聚落里的人纷纷来看,围着转了一圈又一圈,实在认不出这玩意是干嘛的。

“拂晓,汝造的这是什么?”

拂晓笑着在长棍平民上放上一头猎回来的豚,再推了推自己的造物,树段滚动,带动整个结构,也带动了平面上放着的豚。

众人眼睛立时亮了。

拂晓继续往树段车上加重,一头羊、两头麋....

众人的眼睛越来越亮。

采集狩猎费力气,将收获带回来需要耗费的力气也不遑多让,有时为了将收获带回来,即便还有猎物与野果野菜可以收获,也只能放弃。若能节省带回收获的力气,采集狩猎时便可以增加收获量。

翌日狩猎队再出发时,带走了树段车,回来时对树段车赞不绝口。

拂晓等了五日,确定树段车真的好用,也没什么问题,便提出凿冰的事。

因着树段车节省了人力,部落里的大人并未否决拂晓的提议,经过一番讨论,同意挤出两名大人陪拂晓一起去凿冰。

凿冰不是易事。

三个人凿了十日凿取的冰放进窖穴里,还没当初一群幼崽几日挖的雪占空间。

见了如此惨烈的对比,女蛇对拂晓道:“拂晓,不行,凿冰太费力太时,凿一整个冬季,冰都不够。”

拂晓无精打采道:“....罢,汝等去狩猎吧。”

体验了凿冰的难度,拂晓放弃了凿冰,终日无精打采,任旁人怎么安慰都没用。

献思考良久,问拂晓:“储冰必须是大冰吗?”

拂晓不解,但还是回答:“倒也不是,大冰小冰皆可,但水面结冰,凿冰无小块。”

献从身后取出一只碗,碗里赫然是一碗结冰的水。

拂晓愣了下,旋即一拍脑袋。“我怎么被束缚了?冰又不是只有水里的冰。”

有了新方案,拂晓立刻将部落里盆碗装上水,再置于室外,一夜之后再看,皆结冰。

将盆碗里的冰倒出来放入窖穴,再盛水再置于室外。

这次没结冰。

冬日步入尾声,气温开始回升,即便是夜里的温度也不足以凝水为冰,但拂晓仍旧很开心,已经证明了可行,这次的冬季来不及了,还有下个冬季。

为了下个冬季时制造更多的冰,春季制陶时,拂晓特别捏了多个大陶盆。

冬季走入隆冬时,拂晓将特别准备的大陶盆搬出来,只一夜,陶盆里的水皆结冰。

因为守夜整夜不用睡觉的拂晓愉快的每夜制冰,然,欢喜并不长久。

植拿着出现裂纹的陶盆看了看,按理来说,陶器只要不磕着碰着,可以无限期使用,但这上面的裂纹也不像磕碰产物。

“陶器被冻坏了。”植道。

拂晓叹息着点头。“制冰真难。”

植继续道:“烧陶器需要耗费燃料与人力,若制冰需要损耗的陶器太多,众人不会答应的。”

拂晓:“....有冰才能保存食物。”

植想了想,道:“石头与陶,谁更耐冻?”

拂晓回忆了下,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部落里也有许多石器,石碗什么的自然也有,但不多,大部分石器都是生产工具,而非盛水容器。而从陶器的变化来看,容器越大,越容易坏,而要制冰,用大容器更方便,用石碗做实验并不能获取需要的数据。

“吾做一个试试。”

务色合适的石料,再将之打凿成盛水容器,虽然不费燃料,但费时。

冬季结束时拂晓才打凿出一口可以将献放进去洗澡的大石盆。

没辙,拂晓只能等下个冬季。

夏季时,无夷自西边归来,途经淇阳来见拂晓。

“沿着激女河一直向西游,气候越来越温暖湿润,却不潮湿,甚宜居,野兽繁盛,粮食更亦丰收,人口众多。吾在那里遇到一个叫女青的女人,与她讨论月相规律....”

“再继续逆流而上,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冷,到最后,吾到了一片非常高的大平原上,那里人口甚少,最终不见人烟。”

水流中,红色尾鳍的女子向岸边石头上坐着的女子诉说着自己一路西行的见闻。

拂晓认真的听着,眼眸晶亮。

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在西边,还有那么多人口与部落,风土人情皆不同。

无夷同拂晓聊了两天,两日后无夷同拂晓辞别,她离开自己的部落太久,该回去了。

拂晓依依不舍的同无夷道别。

回到部落,拂晓惆怅的对献道:“吾真想如汝一样有羽翼,亦或如无夷一般有尾鳍。”

献道:“我的羽翼飞不了几步便会掉下来。”

“那是因为汝是幼崽,待汝长大,定会如鹰一般翱翔天空。”

可我已经度过六十二个春季,你确定想和我一样这么大年纪还是幼崽模样?

献心中腹诽,但也明白拂晓的惆怅。“汝虽无羽翼、尾鳍,也可乘舟远行,或许去不了无夷那么远,但也可以走很远。”

说得很好,但吾不可能长时间离开部落,也不知无夷的部落什么情况,竟允许她一个大人离开这么久,拂晓努力调整好表情,做出接受献安慰的态度。“吾以后会的。”

年轻的大人是不能离开部落的,毕竟部落花那么多食物将幼崽养大,可不是为了成全一个人做为个体的自我,大人想离开部落,只有两条路:一是换亲,二是驱逐。

前者没什么,符合普世价值观,后者,一个被部落驱逐的大人会被所有部落厌弃,没有任何部落会接纳。

而一个没有部落,只能依靠个体的力量生存的人,结局是毫无悬念的,无需太久,就会落入某一只或多只野兽腹中。

但大人受到最重的束缚,老人在这方面受到的束缚却轻一些。

秋季时,临近的部落遭遇巨兽,派人来求援,淇阳部派了二十名猎手前往,只回来十五名。

冬季再临时,拂晓用大石盆制冰,折腾了一个冬季,石盆都没出现裂纹。

拂晓欢喜不已的抱住一直陪着自己制冰的植亲了一口。“石盆没出现裂纹,吾成功了。”

植也欢喜道:“汝如愿了,食物可以保存更久。”

确定石器制冰可行,拂晓便想多做一些石器,然天不从人愿。

部落迁徙到如今这个定居点已有六七载,土地肥力已耗尽,野兽密度也肉眼可见的下降,部落该再次迁徙了。

拂晓只能先忙着部落迁徙的事,雪上加霜的是,夏季时,淇阳再次遭遇巨兽。

尽管人类已有成熟的对付巨兽的法子,但这法子无法避免牺牲。

淇阳一口气损失了十六名大人,所幸窖穴里的冰将巨兽的肉保存,这才没让淇阳在连翻打击下喘不过气,走向崩溃。

秋季时,部落再次迁徙,这次迁徙的定居点环境不如前两个,只能生活三个春秋,而刚定居的头两年又要忙着复垦,三年下来部落只累积四口大石盆。

万幸,再次迁徙的定居点属于优质定居点,可以定居七八个春秋,让部落在复垦后得以挤出足够的时间与人手制造石盆,开凿储存食物的窖穴。

不知道编辑怎么排榜的,《图南》从头到尾的轮空,反倒是这篇从开文起一直有榜,存稿都不够了。

Ps:虽然在现在,华北平原与山东半岛是大粮仓,但在古代(约三皇五帝至春秋),它非常不宜居,也就泰沂山脉一带的高地宜居,其余地方,如果有时光穿越机,你回到三皇五帝夏商时期,你会惊奇的发现,你熟悉的粮食基地所在,不是大沼泽就是海洋、盐碱地。

海洋和盐碱地现代人都没辙,就不提了,而大沼泽,虽然可以开发,但开发难度....咱就别为难还在用石器耕作土地的祖先了。

但这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气温,非常温暖,你走在黄河流域,能看到野象成群,走到北京,还是野象成群。

这意味着,你得随身携带抗生素,不然被蚊子咬一口,请参考东南亚雨林里被蚊子啃一口,却没有药的后果。

总得来说,远古的华夏,南方比北方人多,而西边内陆比东边大平原宜居,越是早,这个特征越明显。

这点从战国七雄的情况也能看出,楚国从春秋蹦跶到战国,北方与之掰腕子的霸主换了一个又一个,它还活蹦乱跳的继续掰腕子,肯定不是靠运气,有其物质基础——稻米。

再就是齐国,齐国商贸发达,但众所周知,家旺留原籍,家贫走四方。换到古代,那就是,一个地方,只要种地能养活人,当地社会风气就会重农,偏向保守,只有种地养不活人时,社会风气才会偏向开放——黑猫白猫能抓到猫就是好猫,能搞到生存物质就行,手段不重要。有趣的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女性地位要高一些(横向对比重农地区)。

显然,齐国要是农业发达,它就不会有重商的土壤。

本文的地貌,作者参考了现实(自创难度太高了)。

PS:如果有时光穿越机,再往前一万年,又会发现现在的海洋,在当时是非常宜居的土地,而后来非常宜居的地方,在当时是苦寒贫瘠之地。

比如东海和南海,在一万多年前,那里是陆地,也因此,一直有人怀疑,东海和南海的海底是否存在着大量史前人类遗址。

不过本文不写那么长,就不写这个了,最多在神话传说里提一笔,献与拂晓的祖先自海洋迁徙而来。是的,不论是献还是淇阳部都不是淇水流域最古老的土著,都是后来者,只是来的时间不同,四通八达的中原之地,我准备参考现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又一支史前人类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献还记得自己从哪来的,而拂晓已经不知道自己久远前的祖先来自已经被海水淹没的日落之地。

PS:现代人认知里的车不是一天就造出来的,拂晓造的东西,不知道算不算车,但就算不能称之为车,也能称之为车的祖宗。

以及,无夷口中那个跟她一起讨论月相规律的女人,如果有熟悉神话和方位的,应该猜到了她的原型。

青色,西边。

西王母,青鸟。

不过现实里的西王母国的记载有点离谱,黄帝时有她,到周朝时,还有她的记载,也不知道这是延续了多少年。

而西王母的神话记载也很有意思,她最初是地位很高的大女神,无cp,后来结婚降格,结婚降格也就算了,大女神都没跑掉来自父权的拉郎配,离谱的是,她遭遇的拉郎配不止一次,她被拉了好几次——话说这是拂晓的现实版吧,我构思拂晓被多次拉郎配时还真没想到现实里有遭遇相似的。只不过拂晓的男人能凑几十桌麻将,西王母的男人只能凑一桌麻将。

那么问题来了,在最初的时候,西王母究竟是何等流量?不然没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男神前赴后继的当小三小四小五,总不能是真爱吧?

如果是,那这真爱是真的够真,从战国爱到宋,爱了一千多年快两千年,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爱,现实里居然真的存在啊,真感人。

跑题了,踹掉真爱这个元素再来看西王母那一桌男人,显然,都是为了蹭流量以及削弱西王母。

但是,折腾了快两千年,西王母的神话形象改了好几个版本,最终版本仍旧看到大量美好的buff,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父权社会里,西王母被削了好几轮,形象还这么与众不同?

结合气候变迁(远古时部分西部地区与西北气侯最宜居),我只能想到一种可能,在三千年前到五六千年前,西部和西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非常繁荣强盛的母系族群——西王母国,它的繁荣昌盛在当时很可能相当于美苏双子星时代的美苏之于地球,给父系氏族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份印象之深刻,即便沧海桑田,西王母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仍旧奠定了西王母在神话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综上,西王母国原型的这个国度也会跨度很久,所以对应女神的原型人物也有很多个,这些优秀的女人会汇聚为小说里的西王母,青是第一个。

以及,不知道为啥,这篇文有种越构思越痛苦的感觉,是因为我用笔创造一个个女神背后的历史原型,创造出女神,却要在未来给予这些女神降格(或变性或被遗忘或惨遭拉郎配)的结局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十二章制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六十二年冬

狩心游戏

貂珰

臣妻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从人到神·蒙昧时代
连载中都广建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