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张寅兄的《枞川河》,脑海里不由浮想起历代枞阳文化人的乡土情结及其乡土书写。从钱澄之的《北山楼记》到姚鼐的《夜泊枞阳》,从王灼的《枞阳诗选》到枞阳近年编辑出版的《枞阳风雅》《枞阳文学精品集》,再到陆续亮相于央视媒体上的枞阳“非遗”等,莫不是乡愁之下的表达与记忆,莫不是热爱家乡、展示家乡的情怀体现。如果把张寅的这部乡土散文置于历代枞阳文化人乡土记忆书写的延长线上,就能理解他为枞阳而歌咏的志向与动力,价值与意义。
我很钦佩张寅先生的写作态度。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指出了天下文章的时弊,即充塞着空泛的“议论”或“抒情”,或故作高深、矫揉造作,或虚幻得不可捉摸,而纯朴实在的文章太少太少。究其原因,是没有生活的根基,缺乏躬行的生**验、情感体验。张寅先生在尊重历史、忠于生活、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能够量力而行,自觉明智地将写作的题材锁定在枞阳,限制于自己的脚下的一片热土。犹如福克纳终其一生善待于“约克纳帕塔法”——一个“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张寅因为钟情于偌大的枞阳,所以乐意为之“定格历史,收藏记忆”,为之鼓与呼!
写作态度与文本自觉的背后,是作者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的深情与热爱,与文化的责任感。言为心声,从笔端流淌的文字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察访的每一片土地都满怀敬意,对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满怀兴趣,对每一片美景都满心喜欢。“走出老街的下街头,豁然开朗,放眼望去,辽阔原野上,乌金圩内的湖水碧波荡漾,水岸边,枯萎的芦苇随风摇曳,远方的白荡湖水天一色,白荡湖的那一边,远山含黛,成群结队的水鸟在白荡湖的上空翱翔,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乌金渡大桥宛如长虹架在两山之间……移步换景,仿如自己在画中游。(《项铺老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温婉、深情、感人,语言朴实而鲜活,形象而真切,不多藻饰,洗尽铅华,朗朗上口。
文如其人,笔者向来信奉这句话。我通过与张寅的几次接触,感觉到他为人的朴实与待人的真诚。事实上,他的这种品性也鲜明的落实在文字中。譬如在行文上,他做到直白其心,不三弯九转,遣词造句通俗易懂。譬如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事物,他并不居高临下地阔论,并不充当全知全能的导师,而是索性再现现场,让自己作为一个满怀好奇心的倾听者,让人员渐互相交流的语言得以呈现。如《义津的木匠》一文中关于木匠行业的习俗,他就是通过吴义田师傅之口介绍道:“大匠分大木匠、方木匠、圆木匠,大木匠师傅一般做门窗、屋梁、椽子、桁条、寿材,是粗活;方木匠打家具、农业用具等,是细工活;圆木匠一般都是做盆、桶、锅盖等木器活。过去人一分讲究,榆树做梁,枣树做大桌子,杏树做大门,大门的木栓用桃树木做,桃树木做成的门栓,能避邪……”于此,读者既获得了行业知识,又如临其境,获得了极大的在场感。这样的表达手段,在文集里俯首即拾,属于作者的写作风格之一。这种事无巨细如数家珍的表达,或许由文章大家按照义法雅洁的标准衡量,似嫌繁杂累赘,但是若仅从普通读者的受众性考虑,则是大俗于大雅。毕竟,张寅只是一位业余写作,其书写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枞阳“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在于表达内心的所喜所悲。
我与张寅先生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枞阳人,都熟悉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致力于乡土书写。限于眼界与笔力,所写的文字差强人意,未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敢保证,我们的情感是诚挚的,我们的表达是认真的、朴实的,就像渔夫舟子曾经面临河流喑哑而深情的歌唱。或者就像那条古老的河流,无论经冬历夏,涨落阔峡,舒缓迅疾,其中自有节拍,自有韵律,自有喜乐忧伤,自有大山的嘱托,山野的愿望,大海的向往。
是为序,以作共勉。
2022年6月9日
序:
02,心中的河
——为张寅先生长篇小说《枞阳河》序
金晓武
张寅先生将长篇纪实小说《枞阳河》书稿郑重地送给我,嘱我为之作序,我有些汗颜。受人之托,却之不恭,且赘言几句吧。
书名《枞阳河》,即有碧波荡漾的枞阳河在我的眼前闪现,潺潺的河水自上游流来,流过桅樯林立,商贾繁荣的枞阳上码头,绕过桐城八景之一,以及名闻遐迩的“枞川夜雨“的栖息地,经过挺拔的白鹤峰南麓入江。
张寅出生在枞阳河畔,喝枞阳河水长大。枞阳河像母乳一样滋养了他,也滋养了两岸人民,血肉里也充满融入河水的元素,也就自然而然对河水产生无法割舍的爱恋的情怀。
翻开文集,其中描绘闪光发亮的题材,是张寅抒发内心细腻,纯真情感的敞露,可谓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生活中充满着甜、酸、苦、辣,微妙地展现在字里行间。尤其突出的是张寅先生从文谨慎持重,不轻率随便。做人也谦逊,淡泊,真诚的一贯风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