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开课的消息,昨日已经通过木牌通知下去。
这次通知有文有图,村民们一回生二回熟,不用问小村长,就知道今日巳时禹先生要说书开课。
巳时过,禹文颂家院里坐满了人,甚至连院子外面都围了一圈。也不知是第一次课的宣传作用,还是第一条村规给大家带来的压迫感。
不过看到满院的“听客”,禹文颂这几日绷着的脸色,终于有了丝丝化开的迹象。
课堂按着他的计划正常进行。
尤志程到小院的时候,禹文颂已经在讲故事了。
自从那日禹文颂冷静下来,拉着弟弟从尤家离开后,尤志程就再没找过他。
毕竟新认知与旧认知的碰撞,需要时间去接受和消化。知道他今日再开课,尤志程纠结了三秒,还是决定过来看看。
院里院外围满的人已经证明,禹文颂的故事是成功的。只是故事不是自己给的西游记,这让尤志程有些意外,又觉得理应如此。
不过才第二次说书,禹文颂已经颇有些说书先生的气势。
青年清朗的声音时高时低,带动听众的情绪;还能根据人物性格变换自己的语气、音调,有种置身其中之感。
尤志程隐在远处,静静地听故事。
待到故事结束时,村民们还意犹未尽,止不住的声音让先生再说一个。
禹文颂很高兴自己的故事能让大家喜欢,不过时间仓促,他准备的内容也只够今日说了。
他对村民说道:“我很高兴大家喜欢这个故事,不过嘛……欲知后事如何,还待下次开课。”
“依照课堂惯例,说书后会教大家识字。今日我们要学的,是大家近期很是关心的村规。”
说着禹文颂转身在展示板上写下“村规”二字,并将笔画拆分组装,以便学习的人跟着比划。
有那听过第一次课的人,已经熟练的捡起树枝,跟随先生动作,在地上划拉起来。不管字好不好看、对不对版,只要开始动手,就已然是教学的成功。
没了故事,自觉看会了“村规”二字的村民,稀稀拉拉地离开。在地上比划的村民,也三三两两的陆续离开后,小院里就剩下禹文颂和另外两个人。
尤志程认得那两人,他们是住在村尾的付三更和他儿子。说起来,这家人也是苦。
付三更原籍是在北方,后被征兵参军。待到战事结束时,他因为伤了腿,不能继续呆在军营。他又不愿意再回原籍,便领了十两抚恤金,由官府分配到了坪山村。
因为腿伤没能及时得到好的治疗,付三更的腿跛了,日常走路就是一瘸一拐的。
他在村子里休养一年后,先拿抚恤金买了一亩良田,后经媒婆牵线,娶了一个能干但不能说话的媳妇。
夫妻俩都是勤劳肯干的人,之后还开了一亩荒地,再后来又有了孩子,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也还算温馨。
不幸的是,两年前他媳妇生病过重,他拼尽了全力也没保住。如今他独自抚养孩子,父子俩靠着两亩田地,日子也算是可以糊口。
尤志程猜测付三更留下来,很大可能是为了孩子读书的事情,自己贸然进去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便转身离开。
看到留下来的两人,禹文颂也有隐约的猜测,他将二人引到桌旁坐下,这才开口询问。
付三更今日过来,就是想让孩子跟着禹先生读书识字。
付三更自觉自己命苦,参军前家里人待他是不管不爱,参军后伤了腿落下病根跛了脚。就在他以为上天终于垂怜他,让他有田有屋、娶妻生子后,却又夺去他的挚爱。
在军营的五年里,他听过将军率五千精兵完胜敌军三万士兵事迹;听过军师不费一兵一卒,仅靠送出去的一张纸就退敌一城。
他一直幻想着将军和军师会是怎样的人,直到大军全胜班师回朝时,他才远远的看到他们,也看到搬上军师马车的一箱子兵书。
当时他好奇,为什么来打仗还要带那么多书?领头告诉他,那些都是兵书,打胜仗不仅靠将军士兵的武力,还要多读兵书学会排兵布阵。
原来还要读书啊,可惜他不识字读不了书。
如今村子里有先生愿意教识字,他想他不行,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孩子会识字读书了,命运或许就不会如他这般苦。
所以他今日跟着孩子一起过来问问,只要束脩不是太高、先生肯收,他都可以承受,送孩子来识字读书。
知晓付三更的来意后,禹文颂直说让孩子明日巳时过来。每日学习半个时辰,不耽搁他们家里的活计。
当问到关于束脩问题时,禹文颂却为难了。这扫盲班是尤志程让开的,他答应教学只是为了不开荒,束脩从未想过。
想了想,他对付三更说道:“送孩子过来学习是没问题的,至于束脩,你去找小村长问问,由他来定。”
付三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识字找禹先生,束脩却要去问小村长。但是只要孩子能来识字就行,他当即拉着孩子一起谢辞禹先生,出了门就朝尤家去。
而这会儿尤志程已经在山上砍柴了。
午时过后,尤老爹带着两个儿子去往自家私山,打算将之前砍伐晾晒在山里的木材运回来,这些可都是冬日里的柴火。
没有这些,他们吃不上熟食不说,还可能会冻死在寒冷的冬季。
昊国地理位置偏南,每年有两三个月时间处于寒冬。如若遇到大雪更是会封山,那时候就更不好找柴火了,因此大家都会在冬雪来前屯备好足够的木材。
在现代有保护生态的理念,其实古代人也有自己朴素的保护意识。柴火大多是一些杂木或是不能长高的松木,农家人会根据树木的长势定期按需砍伐,以用于建房和制作各类物件。
尤志程看着也没什么问题,提上柴刀跟着大哥一起将木柴修剪成根,再断成适当长度,尤老爹就负责将砍好的木柴捆绑起来。
三个爷们一下午已经绑了二十余捆,还有五棵粗壮的树干。这些木材都已经晾晒得足够久,重量也减去大半。
只是他们要先将这些木材扛到小道边,才能用独轮车运回去。
这么多柴火,运了足足五趟。做完这一切,尤志程直接瘫在椅子上,毫无形象可言。
连秀娥在厨房做饭,本想给家里几个汉子送些水,可看到小叔子那样子,也不好过去打扰,只让女儿给他送过去一碗茶水。
看到温软的小侄女,尤志程总算有了个正经样子,连忙正了身子端坐起来,喝了水再让小侄女陪着回血。
付三更午间没能见到小村长,晚食过后便提着一扎鸡蛋,带着儿子过来。今日若不把束脩的事情问清楚,哪怕明日孩子可以去先生家识字,他心里还是不安。
尤志程见付三更带着孩子过来,他心里疑惑着把人带到堂屋。当知道来人的顾虑后,便把自己和禹文颂一起开扫盲班的事情简单的说了说。
“当初开设这个扫盲班,就是为了让村里孩子能识字读书。日后要是出门进城,也不会被人骗了去。”
“要是学得好的,待到日后我们村子有钱了,还可以去加科考。再不济的,进城里找个差事,也比没读过书的有优势不是。”
尤志程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村里人的“尿性”——爱八卦打探。待到明天,他今日的这些大道理,定会会口耳相传,满村皆知。
但是付三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小村长和禹先生为村子开设扫盲班,是大义之举,这让他佩服。听了小村长刚刚的话,也更加明白,还是要读书才会更好。
他很庆幸自己今早去了禹先生家,今晚来了小村长家。如果他错过了这次机会,他可能会后悔一辈子,也会愧对他和绣娘的孩子。
付三更感慨地说道:“小村长说得在理,我也是想大娃读了书后,能比我过得好些。”
“今早我带着孩子去了禹先生家,先生已经同意让大娃明早过去识字。只是这束脩…需要多少束脩先生没说,他的意思是让我过来问问你。”
尤志程:“这样啊。”
说着他假作思索一番,说道:“在村里开设扫盲班也是为了孩子们,就我们村这穷样子禹先生也是知晓的,所以束脩就不交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让先生白白付出,我替先生做主,凡是去读书的人家,就帮先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我看他家小青山那边的荒地,这么久了才开了一点点,你要是有空就去帮衬一二。”
尤志程说完还无奈的摇了摇头,似乎很不满意似的。
转瞬又对付三更说道:“当然,也不是让三更哥你帮他家把荒地全开了,你有空的时候帮着开一些就好。”
“大娃过去读书,其他家看到了肯定也会送孩子过去,到时候一起去帮忙开荒地的人只多不少。先生家地开完了,他也能安心教书。”
以开荒的力气活作为束脩,对农家人来说完全可以承受。付三更得到答复,心里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下。
眼见天色越来越晚,便起身谢过离开。
尤志程送他出门,一路又嘱咐他,如果有其他村民问起关于读书和束脩的事儿,让他如实告知就行。
付三更突然心领神会,明白了小村长这是招生、招人的意思,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上巳时,禹文颂家迎来了两个学生。
一个是独自抱着小木板前来的付大娃,另一个是被尤志程抱着过来的尤贤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