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茫茫,街头空无一人。路灯一盏接一盏,绵延至黑夜的尽头。
边三轮平缓地行驶在马路上,发出低沉的轰响。易诚掀起头盔的面罩,感受夜风扑面的清爽。
挎斗里,易志刚坐得很稳,视线追随着街头的一草一木,迫切想寻找到记忆中的痕迹。
“啊啊!”他指着路边的大门,情绪很激动。
方凛缓缓停下车。
这是二中的校门,易诚的妈妈以前在二中教书,晚自习要到九点半才结束,易志刚经常骑着摩托车,前面坐着小小的易诚,在校门口等着接她回家。
有时等得久了,父子俩便会在旁边的小摊上买两份炸土豆片,边吃边等。
等她出来,他们总免不了挨一顿训:“又吃这种油炸食品!新闻里都说了,这都是地沟油!”
旁边的小贩急忙解释:“哪能啊?我用的都是好油,每天都换的。”
这时,易志刚只需毕恭毕敬地递上一份还未开动的炸土豆片,就能轻松地浇灭她的怒火。
易诚再递上筷子,乖巧地说:“妈,特意给你留的。”
校门内外一片漆黑,学生、家长、小摊贩都回家了,一家三口温馨的画面也融进了黑夜里。
“爸。”易诚轻拍易志刚的肩膀,“想吃炸土豆片吗?”
易志刚转头看向他,咧着嘴笑,“昂”了一声。
易诚也笑了:“明天给你买。”
方凛耐心地等父子俩聊完,问:“下一站去哪儿?”
易诚想了想,说:“你知道三中怎么走吗?”
方凛点点头,松开刹车,缓缓起步。
从二中到三中要穿过老街,几家大排档彻夜灯火通明。街角有几个小贩还在守着小吃摊,易诚来回张望一圈,没看到以前常吃的小摊。
“爸,你还记得这里不?”易诚对易志刚说,“我上初中的时候,每次下晚自习,都要买一根烤玉米吃。校门口人太多,我们就在约在这儿碰头。”
易志刚似乎记起来了,用力点点头。
方凛好奇地问:“烤玉米?你这宵夜吃得挺健康啊。”
易诚笑着解释:“不是像烤红薯那样烤,是先把糯玉米蒸熟,再放在烧烤架上烤。”
冬天的烤玉米最好吃,刷上一层油,将外皮烤得焦香,再均匀地撒上孜然、辣椒粉、白糖。一口下去,软糯的口感和鲜香的滋味交织在唇齿间,让人从里到外都暖和起来了。
方凛咽了咽口水,“说得我都馋了。”
下一站,去往慈湖公园。公园大门进不去,他们就沿着滨湖路缓缓行驶着。
易诚记得,道路两旁原本种的是香樟树,树木高大,郁郁葱葱,后来都换成了樱花树。去年,樱花盛放那几天,几乎全城的人都来这里拍照打卡。
易诚给易志刚看了几段视频,问他想不想去看看,他摇摇头,断断续续地说:“还是……以前的……好看……”
人老了就是这样,总觉得记忆中的景色更美。
路边的樱花树一棵接一棵,划过他们的视野。
“哎,停一下。”易诚突然拍拍方凛的肩。
方凛捏住手刹,“怎么了?”
易诚抬起手,指着头顶,“已经有樱花开了。”
“这么早?”方凛有些诧异。
他顺着易诚手指的方向望去。昏黄的灯光下,樱花树的枝头零星地缀着几粒花苞,有朵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了。
方凛惊喜地“哇”了一声,从兜里掏出手机,对着那朵在枝头独自绽放的花,拍了张照片。
他们恰好路过,而它恰好盛开。其中一个人,恰好抬起头。
所有的恰好,共同编织出了这一场浪漫的邂逅。
“爸,你看。”易诚示意易志刚抬头,“那朵花开了。”
易志刚缓缓抬起头,眯起眼,盯着灯光下摇曳的树枝。
他的瞳仁里,仿佛映着温暖的烛火。
后来,他们路过青少年宫,在门口朝里张望,各种游乐设施静静地蹲在黑夜里,像是睡着了。
易诚家里有张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那年他五岁,易志刚跟他挤在一辆小黄鸭造型的儿童车里,父子俩对着镜头,笑得很开心。
镜头另一端,是妈妈含笑的眼眸。
再后来,边三轮一路驶向江边,江面寂静无声,无风也无浪。
月亮悬在天边,散发出幽幽的白光。
江滩上冒出了芦苇的新芽,才刚到小腿处。易诚跳下车,摘下一根嫩绿的芦苇,伸到易志刚的鼻子底下。
“爸,你闻。”他说,“是春天的味道。”
--
常乐盯着桌上最后两根羊肉串,陷入了纠结。
“要不给他们留一点儿?”
“留什么留。”王哥一把抓起两根串儿,“等他们来了再点呗。”
“有道理。”常乐眼疾手快地从他手里抢走一根串儿,把肉一口撸进嘴里,美滋滋地嚼了起来。
桌子底下,那只比格四脚朝天,睡得正酣。大耳朵铺在地上,像一对翅膀。
常乐低头端详着它的睡姿,感叹道:“你家老狗睡着的时候还挺可爱的嘛。”
王哥语速飞快:“你要吗?送你了。”
不等常乐拒绝,他又说:“我再给你三百。”
常乐哭笑不得:“不是……”
“五百。”
“我不是这个意思……”
“你开个价。”王哥目光真挚地盯着她,“只要你能善待它,我做什么都愿意。”
常乐刚要开口,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摩托声。她赶紧回过头,看见边三轮正好停在大排档门口。
“别想了,你自己好好养着吧。”常乐跟王哥交代了一句,起身推着轮椅走了出去。
易诚摘下头盔,捋了捋乱蓬蓬的头发,向方凛伸出手,“辛苦方大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