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的日子,在背诵、学习、写作,以及陪奶奶加班加点制作游神用的“摘花”中慢慢流逝。福建依山傍海,却称得上“穷山恶水”——八山一水一分地,若像中原地区那样只靠种地谋生,恐怕早就饿肚子了。因此,“爱拼才会赢”成了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可拼搏往往伴随着危险,这时信仰就显得格外重要。人们供奉神明,或许是为了祈求平安顺遂,或许是为了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或是祈求身体康健、长命百岁、添福添才,也可能是为了纪念曾帮我们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军队与“十禁”文化。对我们而言,游神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我们镇的游神安排在农历正月初十,由镇里各村的村□□同协调、合力举办,是一年一度的游神大会。虽然班主任说过不要参与“迷信”的游神活动,但说实话,如今能平平安安站在这里的我,或许正是“迷信”所护佑的结果,哈哈哈。
游神活动中扮演的角色,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容不得随意更改。角色分配采用“总分”模式:每个村都会分到不同的扮演任务,且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游神服饰,样式有点类似莆仙戏的戏服。常见的角色有八仙、穆桂英、杨宗保、七仙女、天兵天将、各类童子童女、“十禁”相关形象等,数不胜数。各村分到的角色服饰都存放在村宫中,本村有参与意愿的人可前往领取,领取规则以服饰适配度和“先到先得”为准。这时候,很多小孩子会凑过来看热闹,看看好看的衣服都被谁领走了,方便之后“二借”——不过,小孩子想借衣服可没那么容易:一是大人们怕孩子把衣服弄坏,本就不允许小孩借;二是游神活动要持续十几天,可小孩子之后还要上学,没法保证每天都参与,所以即便借到了也不行。
说起小孩子借衣服这事儿,还得比拼谁家参与游神的亲戚多——亲戚多,借到衣服的概率自然更大些。要是实在借不到合适的衣服,或者没有亲戚能帮忙借,小朋友也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化上妆跟着队伍一起参与……总之,现场热闹极了。
在游神活动里,有两个场景让我记忆格外深刻。第一个是游神队伍开场时的“跳神大爷”,我们一般称他为“爷公”。不管当天温度多高或多低,“爷公”都必须只穿肚兜和短裤,而且还不能生病。按老一辈的说法,跳神仪式开始后,会有神明附体在“爷公”身上,而神明是感受不到冷热的,所以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规矩,再冷的天,也没有一位“爷公”掉过链子。
“爷公”通常是游神队伍的第一个出场者,他会用独特的跳跃动作配合鞭打,随后跪拜在妈祖像前,掷出两个筊杯,询问神明是否同意开启游神。掷筊杯的结果有三种:若两个筊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被称为“圣筊”或“圣杯”,代表神明应允所求之事,游神可顺利开启;若两个筊杯都是平面朝上,被称为“笑杯”或“笑筊”,意味着神明不接受请求,或是不发表意见;若两个筊杯都是凸面朝上,则被称为“阴杯”或“阴筊”,也叫“怒筊”,表示神明不接受请求,甚至可能正处于“生气”的状态,暗示所求之事或许难以顺利进行,需要重新向神明请示。自古以来,无论掷多少次,只要没掷出“圣筊”或“圣杯”,“爷公”就得重新做一遍跳跃、鞭打动作,再跪拜请示;要是连续几次都不成功,就只能换一位“爷公”继续,直到掷出“圣筊”才算结束。游神活动的收尾也遵循同样的规矩:若无法顺利结束,就要举行“游妈祖”仪式——抬着妈祖轿的壮汉得一圈圈奔跑,围观群众则配合着喊出夸张的口号,场面热闹得不行。
掷杯成功后,“爷公”会带领整个游神队伍开始巡游,寓意为后面的神明“扫清出行障碍”,为游神活动营造出庄重又神秘的氛围。巡游过程中,“爷公”需要一直在轿子上保持跳跃动作,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身材灵巧,脚下功夫也得熟练。他挥舞鞭子不仅有“开道”的作用,还寓意着为百姓祛灾解厄。因此,抬轿也是个十足的体力活,抬轿的人都是村里的年轻壮汉,大家还会抢着要这个名额呢。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家乡特有的“十禁”仪式。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建沿海,兴化府等地惨遭蹂躏,百姓生灵涂炭,当地人口几乎锐减殆尽。老师常说,当年要是再晚几天收复失地,恐怕就没有我们这些后辈了。多亏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浴血奋战,数千将士血染沙场,才成功收复兴化府。为了纪念在抗倭战斗中牺牲的戚家军将士,我们在传统“跳五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十禁”(又称“十刑”)这种驱邪舞蹈。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我们每年游神的必备节目,我们也盼着它能一直护佑家乡平安。我越长大,对“十禁”的印象就越深刻,心里也越发感激当年的戚家军。
“十禁”仪式对参与者有严格要求:首先要净手焚香,以表对先烈与神明的虔诚;接着换上统一的服装,一般是白衣白裤或蓝衣蓝裤,象征着戚家军将士的忠魂;然后戴上特制的帽子,再在脸上涂满彩绘,以此重现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此外,参与者的腰间必须挎着光饼——这是为了还原戚家军行军打仗时,随身携带干粮出征的情景。
一支完整的“十禁”队伍,人数一般不低于20人。具体每个队员扮演什么角色,我现在有点记不清、分不明了,只记得队伍里有负责带路的人,有手执令旗的人,有敲追魂锣的人,还有扮演黑白无常、负责驱鬼的人;队伍最后跟着两位“社主公”和“社主婆”,他们的角色是劝人向善。在游神行进过程中,“十禁”队员们通常不能说话,只能用“呼——”的喊声代替交流,显得格外庄严。同时,队员们也不能随便冲撞路边的围观群众;而我们看到“十禁”队伍过来,也一定会自觉避让,不然很可能会挨揍。当妈祖“接茶”仪式结束后,“十禁”队伍会有专门的供桌:由扮演白无常的人焚香参拜后,其他队员一边向路人抛散光饼,一边往天空撒纸钱,随后冲进各村的巷子与百姓的厅堂,进行“驱鬼巡安”。仪式结束后,老人们会鼓励我们去捡地上的光饼吃,奶奶常说,吃了这些光饼,就能平安顺遂、无灾无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