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禁”不仅是对戚家军抗倭义举的集体致敬,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铭记。它早已不只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俗活动,更成了我们独有的文化传承——它将戚家军的忠勇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同时,它算是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我们家乡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游神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家祭拜妈祖时的“献钱”:当妈祖像经过时,人们会把用红纸包好的人民币用红绳绑住,挂到妈祖像的身上。另外,所有游神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志愿者,没有报酬,但村老会在活动开始前安排一顿饭,通常是盖肉饭——那盖肉饭特别好吃!一天正经吃的饭,就只有这顿盖肉饭,也算是对志愿者的一种“报酬”,而且可以吃到饱。我记得上一世能吃下三大碗,哈哈哈,这一世也不差,吃两大碗刚刚好。活动中途,大家就只能随缘依靠信徒的投喂了,一些家境较好的人家会把各种好吃的摆出来让我们自取,这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可开心了。
游神既是神圣的,又是热闹的:村老们敲着锣发号施令,人山人海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仿佛每个人都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旗手们撑起一面面旌旗,抬头望去,旗帜迎风飞扬,一眼望不到尽头。
今年的我特别虔诚,也一早就和亲戚商量好,借农历十三和十四两天的衣服去参加游神,当然奶奶也一起帮忙说和,我才能轻易借到。我接过叠得方方正正的衣服,指尖触到布料的瞬间,仿佛触到了过往岁月里的温暖记忆。上一世小时候跟着奶奶挤在人群里看游神,总被队伍里鲜艳的服饰、震天的锣鼓声吸引,那时不懂何为虔诚,只觉得跟着人群往前走,心里就满是欢喜。如今再站在这熟悉的老屋里,看着院子里那棵老树,忽然懂了“年年景景”这四个字里藏着的深意——不变的是老屋的烟火气,是亲人间的牵挂,是代代相传的习俗,变的是我日渐成熟的心境,是对“平安顺遂”这四个字越来越深的理解。
农历十三这天,天刚蒙蒙亮,我就穿上借来的服饰,往村里拖拉机的方向走。对,我们要乘坐拖拉机去别村——昨天晚上暂停休息的那个宫。车上的大人在欢声笑语中闲聊:聊赚钱、聊成绩、偶尔聊我的父母。在这清风徐徐的路上,我的心态平和极了。我向着远处极目望去,是那么陌生又熟悉的环境,这些绿草茵茵以后会慢慢被水泥砖瓦替代,田地的稻谷也会渐渐被树木杂草掩盖,所以啊,此时此刻的我是那么贪婪地享受这一刻的田园风光。
快到目的地了,远远地就听见锣鼓声从巷口传来,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我走在似曾相识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依旧的砖墙黛瓦,墙上还留着去年游神时贴的黄纸痕迹,墙角的青苔又厚了几分,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上一世。
没多久游神队伍就开始移动,我跟着人群往前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身边祭拜的人们脸上都带着虔诚的笑容,有人嘴里念念有词,有人举着香,还有孩童围着队伍里的鼓队跑,笑声清脆。走着走着,心里的浮躁渐渐散去,只剩下平静与安稳。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在家乡游神会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为什么大家会踊跃参加游神——不仅仅是为了祈求平安,更是为了在这熟悉的环境里,在这代代相传的习俗中,汲取一份力量。这份力量来自于亲人的祝福,来自于岁月的沉淀,更来自于对生活的向往与敬畏。
队伍走到村口的戏台前停下,有人开始唱祈福的戏文,声音悠扬。我看着戏台上的演员穿着鲜艳的戏服,听着熟悉的曲调,忽然想起上一世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带着我看戏,那时我总听不懂戏文,只觉得演员的衣服好看,如今却能从戏文里听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两天的游神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傍晚我走在归家的路上,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平安符还带着温度。我知道,这次游神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温情,更让我在内心深处多了份坚定。我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能带着这份虔诚与力量,在正能量的光晕中不断前行,不辜负这岁月的馈赠,不辜负身边人的期待。
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远处稻田的清香,也带来了岁月的温柔。我知道,只要心怀虔诚与感恩,无论走多远,无论未来遇到什么,我都能带着这份从游神中汲取的能量,坚定地走下去,让自己的人生在温暖与责任中绽放光彩。
我本意是写爽文的,我最看言情剧,霸道总裁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游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