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田埂上的青草缀着晶莹的露珠,踩上去浸湿了脚面,沁出丝丝凉意。我拎着旧书包,快步踏上通往学校的小路,书包带磨着肩头,却丝毫不觉疲惫 —— 今天是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心底的期待像破土的春芽,一个劲儿地往上冒。
行至村口的老芒果树下,已撞见不少同校的同学,大家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交谈,叽叽喳喳的声响像刚出巢的麻雀般热闹。我扫了一圈,目光很快定格在不远处的身影上:扎着马尾辫,身着碎花衬衫,独自在路上走着,正是圆圆。我与她的友谊便始于此刻,此后一同读书、一同嬉戏,分享着少女时代的心事。虽未到掏心掏肺的地步,但在无利益纠葛的日子里,她待人赤诚,已属难能可贵。她亦是那个年代农村女孩命运的牺牲品:成绩尚可,中考虽不算拔尖,却也考上了普通高中,最终却没能继续读,转而念了两年中专。2005 年的中专文凭早已不值钱,好在她后来格外争气,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收回思绪,我朝着圆圆喊道:“圆圆,等等我,咱们一起走!” 路上,我主动打开了话匣子:“暑假去你爸爸那儿玩了什么?有没有出去逛逛?我去了世界之窗,每天晚上都去一个大公园散步,里面好多从没见过的观赏绿植,漂亮极了。还去了好几个大商场,好几层楼都装着扶梯,还有各种各样的试吃品,我和弟弟一路吃下来,开心得不得了……” 一路絮絮叨叨,满是我的声音。
途中,我们又遇上了她的表哥,还有同村同校的学长学姐,便跟着大伙儿一同前行、闲聊。路旁芳草萋萋,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深吸一口气,耳畔是稻田里的蛙鸣与天上的鸟鸣,仿佛置身于一幅鲜活的画卷中,心情愉悦到了极点。换个角度想,童年真好,年轻真好,2000 年的此刻也真好。可人类的悲喜终究不相通,2025 年的我,再也无法共情 2000 年的自己那如临世界崩塌、末日降临般的心境。
愉悦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很快抵达学校,各自寻找班级。今天是安排座位的日子,大家都来得格外早。
我精准找到了自己的教室 —— 初一(4)班在二楼最西边,紧挨着厕所。木质门板上用红漆写着班级号,边角已有些剥落。教室里空荡荡的,连桌椅都没有;窗户是老式的木格窗,蒙着一层薄玻璃,却也能挡风。没等多久,班主任便走了进来:“大家跟我去仓库搬桌椅。” 哗啦啦一阵声响后,我跟着大部队随班主任去了仓库。搬着桌椅回到教室,我扫了一眼,目光立刻被不远处的身影吸引:扎着两条长长的羊角辫,头上别着各式亮晶晶的洋娃娃装饰,模样可爱极了,正是宝钗。上一世,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还常常拉着手去小卖部买果冻 —— 没钱的时候,就合买一个两毛钱的,橘子味、苹果味、柠檬味的换着来,坐在座位上用小勺子你一口我一口地分着吃。果冻的甜凉裹着彼此的笑声,成了童年里最鲜亮的记忆。她还是我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同班同学呢。我开心地把椅子搬到中间第二排,主动搭话:“班主任在仓库安排搬桌椅,等我带你们过去。” 放下书包占好位置后,我又招呼道:“走,我带你们去。” 宝钗一行人高兴地跟了上来,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把桌椅搬回了教室。我自然而然地拉着宝钗做了同桌,笑着提起往事:“我以前也在东山小学读书,咱们幼儿园和一年级是同学呢。记得一年级的时候,为了争哪一组能全员第一名到齐,你还跑到我家催我赶紧吃饭上学,结果我们一起开心地迟到了,你还被语文老师打手板了呢……”
“哈哈,真的吗?我都忘了,你这么一说,我倒有点印象了。我叫李宝钗,你呢?” 宝钗笑着回应。
“我叫李婷婷,以后咱们就是同桌啦!” 我开心地答道。
没多久,大家都搬好了桌椅,班主任快步走过来,絮絮叨叨交代了些规则,说下午班会课再详细说明,随后便让大家早读调整状态。我没看书,反倒和同桌聊起了悄悄话 —— 说我转学后新学校的样子,说后来班级合并的事…… 叽叽喳喳聊到下课铃响,我们走到门口走廊透气,望着远处的稻田继续闲谈。这时,宝钗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塞给我:“这是我暑假去爸妈那儿玩,回来时他们买给我路上吃的,特别好吃,分你一颗。”
糖纸在阳光下泛着彩色的光,我剥开塞进嘴里,甜意从舌尖一点点漫到心底。我不记得上一世她是否给过我糖,或许这一世的一切,都将不同。上一世我辍学后,便与宝钗渐渐疏远了 —— 没有便捷的联系方式,没有非联系不可的理由,生活圈不同,话题也渐少,就这般毫无矛盾地淡了往来,后来听说,她也辍学了。我暗暗下定决心,这一世一定要多指导她,劝她好好读书,但愿能帮她避开上一世辍学的命运。
上课铃响了,我们手拉手跑进教室坐好。
第一节是语文课,老师三十多岁,发量浓密,戴着一副厚厚的金属框眼镜。他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刚要开口,眼镜却滑到了鼻尖,他慌忙扶了扶,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他自己也笑了,瞬间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他讲课风格格外扎实,捧着课本逐段讲解,从生字词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一字一句都讲得细致入微。他会提醒我们记笔记,还会放慢语速,等我们都记录完毕再继续。没有花哨的技巧,却透着十足的认真。讲课节奏不算快,我明白这是为了让我们慢慢适应,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完了整节课。临近下课,他看了眼手表,布置作业:“语文除了日常背诵,还有一项周作业,大家准备好厚一点的笔记本。内容有两项:一是好词好句积累,二是写日记、读后感或作文,字数不限。以后若无特别说明,均周末完成,周一由课代表收齐交给我批改,周三发回,每周如此,都听清楚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