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004

这下妇人们也顾不上看热闹了,皆是一脸不赞同的震惊表情。

“竟是个病秧子?”

“谢老大糊涂啊!”

谢二婶低头,眼里闪过一抹恶意。

谢义年死活不愿过继她的光哥儿,那她就让大家知道,他想要收养的那个孩子,是何等的下贱胚子。

......

谢义年和沈仪尚且不知谢二婶的盘算,送走了朱大夫,两口子坐在灶房里用朝食。

沈仪夹一筷子咸菜,在疙瘩汤里搅和两下,咸菜丝散开,白绿相间甚是好看,喝上一大口,咸淡适宜,满口留香。

“朱大夫说了,她正病着,吃不得咸菜这些味重的,待会儿我熬一碗粥,炖得软烂开花,醒了就能喝上。”

因着谢峥失忆,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他们私下里商量过后,决定以“她”代称。

待谢峥恢复记忆,或者正式成为谢家长房的孩子,再以姓名相称。

“她瘦得跟猫崽儿似的,是得补一补,白米掺着糙米,更养身。”谢义年一口下去,小半碗疙瘩汤下肚,又两口便见了底,去灶台盛疙瘩汤,“家里的米够吃吗?不够我再去隔壁扛一袋回来。”

谢老爷子年事已高,三五年没下地了。

谢老二是个懒货,惯会偷懒耍滑,一让他下地干活儿就嚷嚷着身上疼。

谢老三更别说了,除了读书就是会友,手不提四两,在家更是跌倒油瓶不扶,跟地主家的公子哥儿没什么区别。

可以说,谢家那二三十亩地全靠谢老大和沈仪两口子操持。

他们去年从砖瓦房搬出来,住进谢家原先的旧屋,平日里吃的粮食却是从隔壁搬来的。

他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伺候庄稼,没道理便宜全让二房三房占了去。

不给粮食?

谢义年直接用抢的。

他生得又高又壮,还有一身蛮劲,一拳下去就能送两个兄弟上西天。

沈仪揭开米缸盖子看了眼:“年前够吃了。”

谢义年心里有了数,转而说起日后盘算:“我明日进城,去码头上做工。”

临近腊月,正值农闲期,田事已毕,万民皆休。

昨日出了一笔香油钱,夜里又欠下二两诊金,谢峥还要喝药,得抓紧时间挣钱,否则真要喝西北风了。

沈仪深知码头上都是重活累活,虽心疼,但也无可奈何,谁让他们目不识丁,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多打几个络子,你拿去城里卖,也能挣几个钱。”

“好,就这么定了。”谢义年大手一拍,“争取明年上半年把欠朱大夫的钱还上。”

两人相视一笑,日子虽清苦,却是苦中有甜。

-

谢峥在炕上躺了足足三日,期间药没断过,日日粥米果腹,直到第四日才勉强能起身。

但她仍然脸色苍白,气短盗汗,全身乏力,时不时咳嗽两声,看模样活像个命不久矣的病痨鬼。

“咳咳咳——”

这不,只是弯腰穿个鞋,便咳得撕心裂肺,撑着炕东倒西歪。

沈仪坐在灶房里打络子,闻声快步走进来,轻抚谢峥后背:“怎么起来了?朱大夫说了,你身子还虚着,不宜大动。”

谢峥仰头,声线沙哑,眉眼却弯弯:“阿娘,我躺了好几日,骨头都软了,想出去晒晒太阳。”

沈仪呼吸轻颤,逃避般的蹲下身,为谢峥穿鞋:“只能晒半个时辰,外面冷,当心受寒,又要遭罪。”

鞋是谢义年亲手编织的草鞋,保暖性极差,胜在柔软舒适。

谢峥动动脚趾,在沈仪起身的瞬间亲亲热热地挽住她胳膊,脸贴上去,轻晃两下:“我知道啦,阿娘最疼我了。”

沈仪抿了下唇,夫君那日的规劝之言在脑海中反复回响,她深吸一口气,不去看谢峥清亮的眸子,抽回胳膊,将板凳放在门口:“乖乖坐在这儿,别乱跑。”

谢峥小尾巴似的跟在沈仪身后,靠着墙坐下,双手搭在膝盖上,连头发丝都写着乖巧:“阿娘你去忙吧,我一定乖乖的。”

沈仪唇角泄露一丝笑意,回灶房继续打络子。

......

临近午时,阳光正好。

谢峥浑身暖洋洋,呼吸间尽是未经化工污染的清新空气,整个人惬意而又舒爽。

这几日通过谢义年和沈仪的只言片语,谢峥了解到此地乃是凤阳县隔壁,青阳县的福乐村。

福乐村是个聚族而居的小村庄,村里有余、谢两大姓,背靠大青山,村前河水萦带,依山傍水,风景宜人。

救她的这对夫妇名为谢义年和沈仪,谢义年上有谢老爷子、谢老太太两位双亲,下有兄妹四人。

谢老二和谢义年一样,只是寻常农民,娶了同村陈家的陈丁香,育有两儿一女。

谢老三是谢家、乃至整个福乐村最有出息的,尚未及冠便考取了童生功名,迎娶村塾夫子的女儿余文心为妻,同样育有两儿一女。

谢义年的两个妹妹早已出嫁,具体情况不知。

再说谢义年本人,今年二十有八,膝下却无儿无女。

谢老太太有意让谢义年过继谢老二的次子,美其名曰,替他和沈仪养老送终。

不过在谢峥看来,谢老太太此举更像是让谢义年替二房养孩子。

谢义年自己也清楚,与沈仪搬出老屋,住进破旧的黄泥房。

谢峥戳了戳泥墙,簌簌掉泥,呛得她打了个喷嚏。

沈仪看过来,谢峥揉揉鼻子,冲她做了个鬼脸。

沈仪别开眼,似在逃避什么。

谢峥无声笑了下,道德感高过头的一对夫妇。

“人之初,性本善......”

风起云蒸,琅琅读书声自西而来,传入谢峥耳中。

沈仪正埋头打络子,谢峥眼珠一转,扶着墙站起身,慢吞吞往声源处走去。

也是巧了,村塾恰好设在谢家黄泥房的隔壁,几步路就到了。

村塾门窗紧闭,窗户上糊着麻纸,看不到屋内的景况。

谢峥坐在窗槛底下的石头上,听村塾夫子带领学生通读《三字经》。

学生多为孩童,跟读得认真,声音洪亮,一字一句,扎实有力。

通篇读完,夫子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

谢峥听了一会儿,脑袋有些疼,索性靠在墙上,闭眼假寐。

活埋倒是没给她造成太大影响,主要是那碗药,给这具身体带来了灭顶伤害,稍微坐一会儿就累得慌。

不过问题不大。

谢峥打算找个机会服下洗髓丹,将身体由内到外强化一番,体内的沉珂旧疾自然如风散去。

村塾内,夫子的讲解仍在继续。

“很久很久以前,福乐村有两只小狸花猫,哥哥叫大花,弟弟叫小花。”

“它们每日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从村头到村尾都留下它们欢快的叫声。”

“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去河里捉鱼。”

“这日,大花勇猛异常,一口气捉到了十条鱼,每一条都十分肥美。”

“小花运气不太好,只捉到了两条小鱼。”

“小花泪眼汪汪,大花就将它捉到的鱼分了一半给弟弟。”

“小花喵喵叫,它问大花:‘为什么把你的鱼分给我呀?’”

“大花昂首挺胸,胸脯的毛毛柔软而又蓬松:‘村塾的夫子说啦,融四岁,能让梨,大花五岁,能让鱼!’”

夫子说到这里,话锋一转:“谁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几乎是话音刚落下,便有学生抢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让是美德,我们理应以礼让为重,尊敬、友爱兄弟。”

“说得好,正是这个道理!”夫子语气含笑,显然十分满意,“无论孔融还是大花,他们的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

谢峥不禁勾唇,倒是一位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好老师。

这时,一道苍老男声自头顶响起:“你是何人?为何在村塾外偷听?”

敲碗求收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004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在全A男团中假装Alpha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第一首辅(科举)
连载中栗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