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很快率军来到近前,看到二凤等人安然无恙,内心松了一口气。
“副将蒙恬拜见长公子。”
“蒙将军快快请起。”蒙恬亦是扶苏的老师,所以二凤对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蒙恬起身,同时看了一眼自己弟弟蒙毅。
“哥!”蒙毅难掩高兴地道。
“嗯。”
蒙恬身为兄长只比蒙毅大几岁,但由于常年出征在外,风吹日晒,餐风露宿,所以兄弟二人虽长相相似,年龄相仿,但蒙恬看起来比蒙毅大了不止六岁不止。
秦国鲜有的武将世家,精忠报国,深得秦王信任重视,所以蒙毅蒙恬一文一武,分别在朝廷内外替秦国效力,且都身居要职。
“蒙将军,秦军大营现在状况如何?”二凤询问前线状况,想要知道桓齮有没有率军前去进攻肥下。
蒙恬面容粗糙却英气逼人,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由于常年征战的洗礼,他身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欣羡的男子气概。
两兄弟站在一起,在朝中以刚毅正直而著称的蒙毅都略显儒雅。
“回长公子,秦赵两军已经对峙多日,赵**队固守不出,桓将军正在跟大家一起商讨破敌之策。”蒙恬回复道。
蒙恬亦被秦王授予教导扶苏的重任,不过由于他常年在外作战,真正有机会陪伴教导的时间并不多,算不得真正意义的老师,却比平常将领关系要好许多。
闻此,李世民心中放松许多。
不枉他一路之上日夜奔袭,终于在秦军进攻肥下之前来到宜安,这样秦军十万将士就不用枉死疆场。
“如此甚好,那咱们尽快回营,共同商讨御敌之策。”
二凤骑马居于中间,蒙氏兄弟分别一左一右护其周全。
虽然刚刚蒙恬和二凤交谈没有几句,但蒙恬敏锐地察觉到二凤的语气、表情都比自己离开咸阳城时沉稳了许多。
身为扶苏半个师傅,这也是他喜闻乐见的。
秦王有许多子女,但蒙氏兄弟与长公子扶苏关系最为亲近。
不仅因为秦王让蒙氏兄弟教导扶苏,相处机会较多,还因为扶苏本身心性仁慈,待人宽厚。
蒙氏家族看人眼光向来毒辣。
蒙毅的祖父蒙骜本为齐国人,长平之战时,齐国国君看到赵国被困,坐视不管,拒绝救援,这让蒙骜认为齐国国君目光短视,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必将导致覆灭,所以出走齐国,选择实力强悍,兼有雄心壮志的秦昭襄王,最后官拜上卿。
史书记载,胡亥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当即欲自刎,蒙恬在一旁劝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注1】”
秦王在世之时,遣派扶苏去蒙恬那里,秦王很可能认为扶苏被儒学师傅教导得只知道行仁爱,尊礼法,却不知人心险恶,用手段,如此很难守住大秦江山,便让他去北部边疆监军,锤炼心性。
拥有三十万军队和大将蒙恬,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如何都不至于殒命,秦王生前也算替扶苏思虑周全。
扶苏之所以自刎,也是因他未能察觉到秦王对他爱之深切如此。
倘若扶苏听从蒙恬建议,核实情况再作判决,也不至于家族被亲弟弟屠灭殆尽,秦国传二世而亡,百姓陷于战火纷乱而惨不忍睹......
李世民很清楚,蒙恬兄弟有兵有谋,倘若自己在秦国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蒙氏兄弟绝对是可以依靠之人。
不过很庆幸,他现在是长子,深得父王隆宠,不用政变亦能理所当然地继位。
李世民和蒙氏兄弟来到秦军大营,桓齮已经率军前来相迎,秦军队列整齐,手执武器,看起来威风凛凛。
“大秦将领桓齮恭迎长公子亲自驾临阵前!”
“诸将士请起!”
桓齮在前面带路,二凤随其来到平时军中训示演讲之地。
“诸位将士们,你们是大秦最坚固的万里城墙,你们让大秦黔首在六国面前免于屠戮,父王深知你们征战在外十分辛苦......”
李世民站在军营高台之上,对着几十万气势磅礴的秦军发表讲演,虽然是提前准备的讲稿,但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让秦国诸将士感同身受,备受鼓舞,他们也见识到了大秦长公子的无上风采!
听完二凤讲演,大秦将士不仅对二凤带来的秦王恩赐格外欣喜感激,还对长公子扶苏的品性钦慕不已。
普通士兵不像蒙氏兄弟那般经常可以出入宫城,接触公子扶苏,他们只能通过传闻对其侧面了解。
通过传闻,大家只听说长公子心性仁爱,格外宽厚。
但是今日一见,他们发现大公子扶苏不仅长相俊逸,聪慧非凡,还谈吐适宜、勇气可嘉。
自此,二凤在军中的威信得以提升,深得士兵拥戴。
待犒赏物资和秦王心意分发到位后,李世民便在军营里踱步巡视,了解秦军各方面的状况。
李世民巡营第一感触,不愧是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纪律严明,英勇不凡。
秦国实行严格的二十级军功爵制度,并配有相关的律法《军爵律》,根据军功爵制度,秦军每杀一个甲士,可获得一个爵位。
二十级爵位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其中从第八级爵位公乘开始,可乘公车并免役。
周朝实行分封制,爵位都是贵族世袭,普通百姓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出身。
但是军功爵制度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普通百姓参与战斗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了秦军战斗力。
李世民还查看了秦军的武器,包括长矛、利剑和弓弩等。
李世民拿起士兵用的长矛,发现兵器上面都刻有文字,包括铸造地点时间工匠用途等。
跟自己卫队兵器上刻有【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币魼用逸宜】【注2】不同,秦军大营将士用的长矛上刻着【高望博武库受】。
公族元用即为秦国贵族专用,自然也是最好的,武库就是藏有兵器的兵库。
二凤心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国武器精良亦是战胜六国、一统天下的关键。
虽然普通将士的武器不及自己卫队的铸造精良,但用料却比其他六**队强许多,仅兵器长度就比其他六国长约两三厘米。
这不仅需要高超的冶炼技术,还需要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做支撑。
检查完兵器,李世民又去了炊营,查看战士们的伙食。
桓齮得知大公子亲自前来,提前做了一番准备,还特意让炊营的伙夫准备了丰盛的餐食。
沾二凤的光,秦军士兵外出打仗数月,第一次吃到带荤腥的菜,油水还很充足。
战士们吃得津津有味,一滴米粒都不剩。
这不仅因为秦国对士兵浪费粮食有严厉的处罚制度——斩首,还因为这顿饭实在太香了!
商君变法,奖励耕战,一个是种地,另外一个是打仗,前者替后者提供粮食,亦是后者的基础。
秦军消灭六国,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每天的粮食消耗也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数目,倘若没有丰厚的粮食储备和后勤补给,那么是不可能发动如此多的大规模战争。
平时为了让战士们吃饱,同时也为了提升食物的保质期,秦军一般会给打仗的士兵发放——墩饼,类似于后世的烧饼,不过比后世的烧饼要大要厚许多。
秦国境内大面积种植小麦,小麦磨成粉,用水和成团,经过发酵,然后用擀面杖将其擀成圆形,再放在炉子上烤,外焦里嫩,而且保质期相对较长。
墩饼口感没有后世的烧饼好吃,也没有后世烧饼的口味多,但是却有一个优点:挡饥。
秦军的墩饼一个约五六斤重,每人每次领两个,为了便于携带,士兵通常在墩饼上戳个眼,然后用绳子将两个烧饼串联起来,挂在前胸后背,意外起到防护作用,可以说一饼两用。
天天吃墩饼肯定会腻,更兼放了几天的墩饼格外瓷实,牙口不好的啃起来费劲。
李世民一来,他们不但不用啃又硬又没味道的墩饼,还能吃上肉菜,将士们对二凤的好感又提升了一大截。
“如果长公子一直留在军营就好了,这样咱们就可以天天吃肉了。”一个士兵笑着说道。
“做梦呢吧,长公子能够来到这里就很不错了。两军交战之地很危险,况且长公子还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秦王顶多让他在这里待两天,过几天他肯定就得回咸阳。”
“说得也是啊!长公子怎么可能跟咱们一样,长时间在前线拼死拼活呢。”
......
到了下午,桓齮召集军中将领去大营商议战事。
他召开此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讨论破赵之法;另外一个就是让扶苏了解,他在前线是如何呕心沥血地替秦国征战四方。
桓齮相信,只要扶苏看到了,待他回到咸阳,自然会将军中见闻告诉秦王嬴政。
将领很快到齐,扶苏坐在最中间的位置,桓齮、蒙恬、蒙毅等人根据官职大小依次站在两旁。
“此次召集大家前来,主要是商讨破赵之策。如大家所见,赵国兵力国力都弱于我们大秦,所以他们只守不攻,目的就是希望将咱们的粮食耗尽,让咱们主动退兵,长此拖下去定会如了他们的愿。大家都有什么办法,破解赵军大营,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桓齮对诸位将领说道。
二凤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静静地观察各位将领的动态,准备他们商量后再作决断。
蒙恬率先发言道:“赵国几乎集结所有兵力与我们秦军在宜安对峙,赵国都城邯郸定是空虚,我请求率领一支精锐轻骑,绕道宜安,直奔赵国都城邯郸,活抓赵王,到时候李牧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不战而降。”
“邯郸乃赵国都城,城墙工事坚固,粮草充足,加之赵王肯定会留一些卫队,很难短时间内攻破,率军深入腹地,极易陷入埋伏,反遭敌人围困,不妥。”桓齮反对道。
蒙毅点点头,“桓将军说得有道理。”
虽然蒙恬是自己亲哥,但是打仗关乎秦国和数万将士们的生死,蒙毅会从事实出发,理智判断,绝不偏袒。
“桓将军有何高见?”蒙恬听到桓齮刚刚的语气,猜测他定是已经想出退敌之法。
桓齮看了一眼二凤,二凤亦看向桓齮,静待他的发言。
注1:选自《史记》;
注2:选自《殷周金文集成》编号11547。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阵前犒赏得军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