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想了想,眼睛一亮:“大人,您的公子还没婚配吧?我听说符太师有个次女,是主上的亲姨,也还没选婆家。您不如趁机进宫,跟主上说要跟符家联姻,将来符娘娘要是能掌权,您就不用怕赵匡胤他们了!”
韩通一听,大喜过望:“这主意太好了!”
第二天,韩通就进宫拜见世宗,把想跟符家联姻的事说了。世宗笑道:“这事我来帮你促成。”当天就召符太师进宫,跟他说了韩通想娶他次女的事。
符太师连忙躬身道:“承蒙陛下开口,臣哪敢违抗?只是小女年纪还小,性子还没定下来,这事能不能再缓一缓,容臣再想想?”
世宗点点头,同意了。韩通和符太师各自辞行出宫。韩通觉得有世宗主婚,这事肯定能成,回去就开始准备聘礼,满心欢喜地等着娶亲。
再说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这天见冬雪刚停,天气晴朗,在家里待着无聊,就带着几个随从,去东郭门外打猎。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只喜鹊落在靠墙的梅花枝上,对着他“喳喳”叫了好几声。赵匡义来了兴致,从背上取下弹弓,装上弹丸,瞄准喜鹊射去,正好打中喜鹊的左翼。喜鹊叫了一声,扑腾着翅膀,朝着符太师家的花园飞去了。
赵匡义认识符太师的花园,就让随从在园外等着,自己翻身跳过围墙,进去找那只喜鹊。他刚走了几步,就听见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七八个丫鬟簇拥着一位小姐,从假山后面走了过来。赵匡义来不及躲,只好慌慌张张地闪到旁边的树后,偷偷往外看。
只见那位小姐年纪不大,还没到十五岁,生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赵匡义心里暗暗惊叹:“这姑娘长得也太好看了!”
这位小姐不是别人,正是符太师的次女符玉瑶。她也是来花园赏雪的,刚走过来,就看见树后藏着个人,连忙让丫鬟喊道:“谁在那里?光天化日之下翻墙进来,难道不怕王法吗?”
赵匡义只好从树后走出来,躬身行礼,不好意思地说:“小姐恕罪,我是赵司空的次子,当朝都点检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今天出来打猎,不小心用弹弓打中了一只喜鹊,喜鹊飞到了您家花园里,我一时心急,就翻进来了,还请小姐多多包涵。”
符玉瑶见赵匡义长得仪表堂堂,说话又彬彬有礼,心里早就有了好感,刚才的怒气也消了大半。她抿着嘴笑了笑,轻声问:“公子今年多大了?”
赵匡义道:“我今年十九了。”
符玉瑶又问:“那公子……娶亲了吗?”
赵匡义脸一红,摇了摇头。
符玉瑶心里更高兴了,却假装镇定地说:“公子还是赶紧走吧,要是我父亲知道了,恐怕会误会。”说着,让丫鬟打开后花园的门,放赵匡义出去。
赵匡义走的时候,符玉瑶还站在原地,一直看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回过神来,心里暗暗想:“要是能嫁给这样的人,该多好啊。”有人为此写诗:
喜鹊落在符家花园的枝头上,早就预示了这段良缘。
只凭一句话就认出他不是凡俗之人,等着看这段缘分能圆满。
赵匡义出了花园,跟随从会合,骑马回了家。一见到赵匡胤,就把今天在符家花园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赵匡胤听完,笑着说:“这是天意啊,让你进园见到了符小姐。”说完,就派人去请范质来府上。
范质来了之后,赵匡胤和他分宾主坐下,喝了杯茶,就把赵匡义误闯符府花园、遇到符小姐的事说了,想请范质做媒人,帮赵匡义求亲。
范质笑着说:“这事容易!符太师的夫人跟我家夫人是远房亲戚,关系很好,明天我就让我夫人去符府说亲,保证能成!”
赵匡胤大喜:“要是这事能成,我一定好好谢你!”
范质告辞后,第二天一早就让夫人郝氏去了符府。郝氏见到符太师和夫人,就把赵匡义想要求亲的事说了。
符太师皱着眉,叹了口气:“赵公子确实是个好后生,这段姻缘也很合适,可问题是,主上之前已经开口,想让我把女儿嫁给韩通的儿子。要是我答应了赵家,岂不是违抗圣意?这可怎么办啊?”
郝氏连忙说:“太师您有所不知,赵公子有大富大贵的面相,而且品德好、有才华,跟韩通的儿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古人说‘选女婿要看品德’,您要是把女儿嫁给赵公子,主上肯定不会怪您的!”
符太师想了想,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可韩家先提的亲,我不好直接拒绝。这样吧,我学古人的办法,在城里搭一座彩楼,让小女自己抛彩球选婿,谁接住彩球,谁就是我的女婿。这样一来,两家都不会有怨言了。”
郝氏笑道:“太师这个主意好!”说完,就告辞回府,把这事告诉了范质,范质又赶紧派人去赵家报信。
过了几天,符太师让人在大街上搭了一座高大的彩楼,还派人通知了韩家和赵家,约定好抛彩球的日子。赵匡胤让赵匡义好好准备,赵匡义点点头,带着四五个随从,早早地来到了彩楼下面的天街。
他到的时候,韩通的儿子韩松已经带着几十个家将在那儿等着了,旁边还有不少官家子弟,都想来看热闹,说不定还能捡个便宜。
等了一会儿,就听见彩楼上传来一阵鼓乐声,随后一个管家走到楼边,吟了一首诗:
彩楼高高搭起,一时之间焕然一新,这是天上人间都少有的富贵景致。
告诉各位想要求娶的公子,我家小姐正满怀诚意,等着良缘降临。
管家吟完诗,就站到一边。很快,一群穿着彩衣的丫鬟簇拥着符玉瑶,走到彩楼正中间坐下。符玉瑶抬起头,往楼下看——只见楼下的人都仰着头,眼睛盯着自己,其中彩楼左边站着一个人,穿着华丽,身姿挺拔,一看就气度不凡。那人正是赵匡义: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黑纱巾,穿着一件青色的紵丝袄,外面套着蜀锦做的披风,腰间系着金线绣的绿带子,脚上穿着黑色的靴子,站在那儿,一举一动都透着潇洒。
符玉瑶一眼就认出了他,心里更高兴了,觉得他今天看起来比上次更英俊。再看彩楼右边的韩松,长得又矮又丑,脸黑得像炭,背还有点驼,虽然穿得也很整齐,却怎么看都不顺眼: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青丝笠,穿着一件黄褐色的紵丝袍,系着一条绿绒金线绦,脚上穿着黑色的麂皮靴,站在那儿,跟赵匡义比起来,差远了。
符玉瑶把两人看了个清楚,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她站起身,从丫鬟手里接过彩球,对着天空拜了拜,然后紧紧攥着彩球,瞄准赵匡义,用力抛了下去。彩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正好落在赵匡义手里。赵匡义又惊又喜,翻身上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往南街去了。
韩松站在楼下,看着彩球被赵匡义接住,脸都黑了,周围的人也都对着他指指点点,小声嘲笑。韩松的随从们也觉得没脸,簇拥着韩松,骑马回了家。
韩通听儿子说了这事,气得拍着桌子大叫:“主上都开口了,难道还比不上范质一句话吗?”他越想越气,立刻让心腹将士带着几百个家丁,埋伏在南街的必经之路上,准备等赵匡义娶亲的时候,半路抢亲。
可韩通没想到,他的计划早就被人泄露了,赵匡胤很快就知道了这事。他赶紧跟郑恩商量对策。
郑恩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咱们让娶亲的队伍带着新娘,从小路走,我来扮成新娘,跟他们玩玩!”
赵匡胤也笑了:“这主意好!”
于是,他们让随从抬着轿子,带着符玉瑶,悄悄地从僻静的小路回了赵家,让赵匡义和符玉瑶拜堂成亲。这边安排好了,郑恩就穿上新娘的衣服,坐在轿子里,前面让乐师吹吹打打,敲锣打鼓,灯火通明地从南街大路上走过来。
埋伏在路边的韩家士兵,见娶亲的队伍来了,立刻放了一声号炮,一拥而上,把乐师和随从都打散了,抢着把轿子抬回了韩府。
韩通一见轿子抬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亲自上前,掀开轿帘,想看看自己的“儿媳妇”。可轿帘一掀开,里面却走出个穿着嫁衣的郑恩,郑恩还故意捏着嗓子,高叫道:“韩兄,我来啦!快准备好酒,陪我喝几杯!”
韩通一看,顿时傻了眼,知道自己中了计,可也没办法,只好陪着笑脸说:“老弟要是不嫌弃,我这就让人备酒!”
郑恩见韩通服软了,也收起了玩笑,严肃地说:“韩兄,婚姻这事要看缘分,公子以后肯定能找到好媳妇,何必为了这事伤了和气呢?”说完,就告辞走了。
韩通气得浑身发抖,却又发作不得,只能把气憋在心里。第二天,他进宫把这事奏报给了世宗。世宗叹了口气:“匡义也是我的爱弟,这事你就别放在心上了。以后朝中要是有合适的姑娘,我再为你儿子做主,帮他选一门亲事。”为了安抚韩通,世宗还下旨,封韩通为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只好谢恩退下。
可世宗的病却越来越重,吃不下饭,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就召范质等大臣进宫,托付后事:“太子还小,你们一定要尽心辅佐他。以前有个翰林学士叫王著,是我没当皇帝时的老朋友,要是我不行了,你们就任命他为宰相。”
范质等人连忙跪地受命,出宫后,私下议论起来:“王著天天喝酒,是个有名的酒鬼,怎么能当宰相呢?这事可不能说出去,免得误了国事。”
当天晚上,世宗躺在寝宫的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消息传出去后,朝野上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忍不住叹息——世宗虽然后期沉迷享乐,但之前也做了不少好事,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后人写了首诗赞美他:
五代一共出了十二个君主,世宗最是英明神武。
出兵打仗任命将领,没人能敌;制定法律均分田地,不是为了虚名。
刻木农夫鼓励农业,销毁佛像造福百姓。
要是上天能多给世宗几年寿命,中原早就太平了。
世宗去世后,群臣在他的灵柩前,拥立梁王柴宗训登基,就是周恭帝。文武百官跪地朝拜,山呼万岁。随后,尊符皇后为太后,让她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朝廷还派兵部侍郎窦仪去南唐,把世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南唐君主。
窦仪领了旨意,就出发了。当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还下着雪。没过几天,窦仪就到了南唐,拜见了南唐君主。南唐君主想在走廊下接受诏书,窦仪连忙说:“我是奉了大周皇帝的旨意来的,怎么能不守礼节?要是陛下觉得下雪不方便,不如等天气好了再宣读诏书。”
南唐君主听了,只好在庭院里跪拜接诏,心里也很感慨。之后,他好好招待了窦仪,窦仪才告辞回国。
又过了几天,镇守镇定的官员送来急报,说河东的刘钧联合契丹,率领大军入侵大周,声势浩大,攻势凶猛,已经快到边境了。大臣们赶紧把这事奏报给符太后。
符太后一听,吓得脸色发白,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范质上前奏道:“刘钧联合契丹,兵力强盛,朝中只有都点检赵匡胤能抵挡他们。”
符太后连忙点头:“就按你说的办!”立刻宣赵匡胤进宫,任命他为元帅,领兵抗击契丹。
赵匡胤奏道:“新君刚登基,年纪还小,朝中的文武大臣应该同心协力,守住京城。臣请求另外调遣澶州等地的将领,让他们领兵和臣一起出征,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符太后大喜,立刻下旨,调遣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等人,让他们领兵和赵匡胤会合,一起出征。
再说苗光义,自从之前在王府里用占卜的办法救了赵匡胤之后,就一直隐居在山里。如今听说世宗去世了,就来到京城。他抬头一看,只见天空中,太阳旁边还有一个太阳,两道黑光相互碰撞。他指着天空,对赵匡胤的亲信官吏说:“这是天命啊,时候快到了。”说完,就飘然而去。
此时,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杨廷翰、李汉升、赵廷玉、周霸、史魁、高怀德等将领,都已经领兵来到赵匡胤麾下,听候调遣。
赵匡胤选了个好日子,率领大军出征。队伍出发时,旌旗飘扬,将士们高声呐喊,鼓声、锣声、金钲声震天动地。一声炮响后,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边境开去。
走了几天,大军来到陈桥驿,赵匡胤下令,让士兵们在驿馆外面扎营休息。当天晚上,高怀德召集了几个心腹将领,偷偷商议:“如今新君年幼,咱们在前线拼命打仗,就算立了功,谁又知道呢?不如拥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上抗击契丹。各位觉得怎么样?”
都卫李处耘皱着眉说:“这事不能太急,得先跟赵匡义商量一下。”
众人找到赵匡义,把想法说了。赵匡义犹豫道:“我哥哥一向以忠义为重,恐怕不会答应,这可怎么办?”
正在这时,赵普走了过来。众人赶紧把想拥立赵匡胤为帝的事告诉了他。赵普笑着说:“我正是来跟各位商议这事的!如今新君年幼,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赵点检威望高,天下人都归顺他,只要咱们回到汴京,就能安定天下。咱们今晚就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就动手。”
众人听了,都很高兴,各自回去整顿军队。到了四更天,将士们都聚集在陈桥驿的门口,等着赵匡胤起床,好举行拥立仪式。此时,赵匡胤还躺在营帐里睡觉,根本不知道将士们的计划。
天渐渐亮了,将士们拿着兵器,直接闯进了赵匡胤的营帐,高声喊道:“各位将领有话要说,愿意拥立赵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被惊醒,赶紧披衣起床。还没等他问清楚怎么回事,将士们就拥到他跟前,石守信拿着一件黄色的龙袍,直接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把他扶到椅子上,所有将士都跪在地上,高声呼喊“万岁”,声音传遍了整个驿馆。
赵匡胤又惊又急,大声道:“你们为了自己的富贵,让我背负不义之名!这种大事,怎么能这么仓促决定?”
石守信连忙说:“主上年幼,朝廷不稳,明公要是推辞,就算将士们相信您,天下人也不会相信啊!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再想成事就难了!”
赵匡胤沉默着,没有说话。
赵匡义上前一步,劝道:“哥哥,这虽然是将士们的主意,可也是天意啊!您就别犹豫了。再说,要安定天下,就得让百姓像感激父母一样感激您。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您应该下令,让将士们进城后不许骚扰百姓,这才是长久之计。而且苗光义先生之前跟人说,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就是预示着哥哥您要登位啊!”
赵匡胤听了苗光义的话,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他想起之前苗光义给自己相面时说的话,果然句句应验,心里还暗暗后悔,之前几次对苗光义不够恭敬。他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对将士们下令:“太后和主上,是我曾经侍奉过的,不许冒犯;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不许欺负;朝廷的仓库,不许抢掠。听从命令的,重重有赏;不听命令的,一律处死!”
将士们齐声应道:“谨遵将军号令!”
赵匡胤把命令下达完毕,就率领大军,掉头回汴京。大军到了汴京城下,从仁和门进城。将士们果然遵守命令,秋毫无犯,百姓们见了,都很高兴,纷纷站在路边迎接。有人为此写诗:
七岁的小皇帝,守寡的太后,黄袍加身,不过是欺负他们势单力薄。
借着抵御契丹的名义掌握兵权,可曾真的见到契丹兵侵犯京城?
赵匡胤进了城,下令让将士们回到军营,自己则退到公署里,等待朝中大臣的反应。
当时,朝廷正在举行早朝,还没散朝。符太后听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带着大军回来了,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退进了后宫。
范质看着王溥,懊悔地说:“是我们提议让赵匡胤领兵出征,才导致他叛乱,这都是我们的罪过啊!”
正在这时,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宫里出来,急急忙忙地找到范质,大声道:“赵匡胤的军队刚进城,百姓还没完全归顺,我愿意率领禁军抗击他们!你们赶紧进宫,求太后下旨,昭告天下,肯定会有忠义之士起兵勤王,到时候就能一举擒住这些叛贼!”
范质点点头,赶紧进宫求太后下旨。韩通则回到府里,召集守御禁军和亲信将领,准备抗击赵匡胤的军队。
可没等韩通做好准备,禁军教头王彦升就带着人冲了进来,怒气冲冲地说:“天命已经归了赵点检,你还想自取灭亡吗?”说着,就下令手下的禁军捉拿韩通。
韩通来不及反抗,就被王彦升一刀砍了头。韩通的手下将士,还把他的妻子、小妾和小儿子都杀了,只有大儿子韩松侥幸逃脱,一路逃到了辽邦。有人为此写诗哀悼韩通:
忠心侍奉君主,只有韩通能做到,世宗在位时,这样的忠臣又有几个?
想阻止叛乱却没能成功,台阶前的鲜血,到现在还红得刺眼。
赵匡胤在公署里,听说城里乱了起来,赶紧下令禁止士兵扰民。很快,将士们把范质、王溥等大臣带到了赵匡胤面前。
范质看着赵匡胤,气得浑身发抖,大声斥责:“你是世宗的亲信大臣,世宗对你言听计从!如今你趁着国家有丧事,欺负孤儿寡母,图谋叛乱,将来到了地下,怎么有脸见世宗?你就不觉得惭愧吗?”
赵匡胤听了,眼里含着泪水,愧疚地说:“我蒙受世宗的厚恩,如今被将士们逼迫,才走到这一步,我心里也对不起天地,可我实在没办法啊!”
他的话还没说完,站在帐前的罗彦威就拔出剑,厉声喝道:“三军没有主帅,各位将领商议后,决定拥立赵点检为天子!谁再敢说反对的话,就别怪我不客气!”
王溥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范质见大势已去,也只好无奈地跪了下来。赵匡胤赶紧上前,亲自把他们扶起来,用好话安慰他们。后人写了首诗,讥讽范质等人:
国家已经改朝换代,宋朝的江山已经建立,谁还能像伯夷、叔齐那样坚守气节?
一句话不投机就赶紧下跪投降,可惜了韩通,白白丢了性命。
范质等人只好陪着赵匡胤进宫,召集文武百官,让大家分两排站好。翰林院的官员捧着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让侍郎窦仪宣读。诏书里说:
上天养育百姓,为百姓设立君主。尧、舜两位帝王,把天下禅让给有德行的人;夏、商、周三位君王,顺应时势改朝换代,道理都是一样的。我年纪小,又遇到国家有难,人心已经背离,天命已经归了别人。
你归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有圣人的资质,有神武的谋略。辅佐我朝高祖皇帝,功绩感动上天;侍奉世宗皇帝,功劳更是卓著。东征西讨,百姓都归顺你;天地鬼神,都保佑有德行的人;百姓的歌颂、天下的诉讼,都归向最仁爱的你。
顺应天意,顺从民心,像尧禅让给舜那样,把天下交给你。我卸下重担,做一个清闲的宾客。啊!一定要敬畏天命啊!
窦仪读完诏书,赵匡胤就面向北方,接受了禅让的旨意。随后,宰相上前,扶着赵匡胤登上崇元殿,为他戴上天子的皇冠,穿上天子的龙袍。文武百官跪地朝拜,高呼“万岁”,赵匡胤正式登基,就是宋太祖。
太祖下旨,封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他的子孙可以世袭这个爵位;符太后迁居到西宫居住。随后,太祖大赦天下,改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元年”——至此,后周的统治正式结束了。
古代有个叫顾充的人,在《历朝捷录》里这样评价后周和世宗:
世宗作为柴家的后代,继承太祖的皇位后,编撰《通礼》,修正乐书,制定大乐,设立科举科目,让文化教育变得兴盛;打败后汉的军队,检阅各路军队,平定长江以北的地区,讨伐契丹,武功更是显赫。
王环因为不投降而受到奖赏,刘仁赡因为坚守气节而受到褒奖,张美因为只会讨好而被疏远,冯道因为没有气节而被抛弃。世宗的威武之名,真的能激励人心,让整个时代都为之振奋。近处的人敬畏他,远处的人归顺他,都是有原因的。
雕刻农夫的木像鼓励农业,是重视根本;禁止僧人尼姑出家,是抑制末流;亲自审理囚犯的案件,是体恤百姓;救济淮南的饥荒,是帮助穷人;设立两税的期限,是方便百姓。他关心百姓,专注于治国之道,好的政策和想法,多得数不清,确实是五代十二个君主里最好的君主。
可为什么后周灭亡得这么快呢?难道是帝王自有天命,上天要生出圣人来做百姓的君主,就像太阳月亮出来后,小火苗就不能再发光了吗?
太祖登基后,追尊父亲赵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当天,太祖在殿下面向母亲跪拜,群臣都上前道贺,可杜太后却皱着眉头,一点也不高兴。
旁边的侍从上前问道:“臣听说‘母以子贵’,如今您的儿子当了皇帝,您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杜太后叹了口气,说:“我听说当君主很难啊!天子坐在百姓之上,要是治理得好,这个位置才尊贵;要是治理不好,就算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行——这就是我担心的原因啊!”
太祖听了,连忙磕头道:“儿子一定记住母亲的教诲!”
随后,太祖立贺氏为皇后,韩氏为偏宫,杜氏为西宫。
过了几天,太祖下旨,加封范质、王溥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弟弟赵匡义为殿前都虞候;任命赵普为枢密直阁学士。
太祖还论功行赏,任命赵彦溥、庆寿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同时兼任节度使;任命石守信、张光远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任命郑恩、高怀德为列侯,同时兼任节度使;其他将领如董龙、董虎、李通、周霸等人,都被任命为参将。旨意下达后,大臣们都跪地谢恩。
当时,华山有个隐士叫陈抟,骑着驴经过汴京,听说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忍不住拍手大笑,还吟了一首诗:
夹马营里紫气冲天,属猪的人注定要穿上黄袍。
天下从此不会再有战乱,我可以在山里安稳地睡大觉了。
陈抟吟完诗,就骑着驴回华山了。
太祖还想着要善待朝中大臣,又想起韩通是为了保卫后周而死,就下旨,追赠韩通为中书令,表彰他的忠诚。同时,太祖也追究了王彦升擅杀将领的罪过——虽然因为建国初期,暂时宽恕了王彦升,但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终身不再任用。后人写了首诗感叹:
擅杀大臣的罪过不能饶恕,当初为什么还要给赵匡胤披上黄袍?
忠臣已经死了,再也无法挽回,他的后代子孙,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褒奖。
从此之后,天下安定下来,太祖作为仁明的君主,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飞龙传》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世事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想要知道天下之后由谁继承,要看《北宋金枪》这本书,才能知道后续的情况。后人写了首诗,总结这段历史: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百姓从未放下过武器,乱臣贼子在中原地区横行霸道。
百姓生活困苦,上天也心生不满,胡虏入侵,世道混乱不堪。
都点检赵匡胤,是天命注定的真君主,陈桥驿的兵变,开启了太平岁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