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五年六月的云南,阳光透过军营的木窗,洒在李一桐胸前的银质奖章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奖章上刻着“护国先锋”四个小字,边缘还带着淡淡的温度——这是方才宋庆龄先生亲手为她戴上的,指尖相触时,那位优雅而坚毅的女性轻声说:“一桐同志,辛苦了。国家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
军营外的广场上,护国战争胜利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历经八个月的鏖战,这场始于云南的讨袁之战,终于以袁世凯的绝望死去画上句点。李一桐望着广场上飘扬的“共和万岁”旗帜,眼前却闪过王伯倒在血泊中的模样,闪过张雨绮拉着她冲出北洋军包围的身影,还有那些在运送物资途中,倒在山道上的士兵与百姓——胜利的荣光背后,是数不清的鲜血与牺牲。
“在想什么?”张雨绮走到她身边,手里拿着两盏热茶,递过来一盏。她的军装袖口还沾着些尘土,脸上却带着难得的轻松笑意,“孙先生刚才还在夸你呢,说你年纪轻轻,却有勇有谋,是个可塑之才。”
李一桐接过茶,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轻轻抿了一口,声音有些沙哑:“我在想王伯。如果他能看到今天,就好了。”
张雨绮的笑容淡了些,她望着远处的群山,轻声道:“他会看到的。我们打赢了这场仗,保住了共和,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她顿了顿,又道,“对了,戚薇那边传来消息,她和张艺凡、田曦薇已经安全抵达北平,现在在北大跟着□□先生学习,还参加了学生运动,听说每次游行都冲在最前面,比咱们当年还勇猛。”
李一桐的眼里瞬间亮起光:“真的?她们没事就好。等这里的事情结束,我一定要去北平找她们。”
“会有机会的。”张雨绮笑了笑,转头看向广场中央——孙中山先生正站在高台上,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讲,“但现在,咱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此时的北平,北大校园里也是一片沸腾。张艺凡和田曦薇举着“共和胜利”的标语,跟着游行队伍走在最前面,她们的嗓子已经喊得沙哑,却依旧用力挥舞着手臂。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驻足,有人递来茶水,有人跟着一起喊口号,连平日里严肃的商铺老板,都拿出了自家的鞭炮,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
“一凡,你看!大家都在为胜利欢呼!”田曦薇拉着张艺凡的手,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几个月前,她们还在京师女界学堂的医务室里躲躲藏藏,如今却能站在街头,为护国战争的胜利呐喊,这种感觉,让她们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张艺凡笑着点头,右臂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丝毫影响不了她此刻的心情。她想起第一次参加游行时的恐惧,想起被北洋军追杀的狼狈,想起戚薇带着她们穿越重重关卡来到北平——这一路的艰险,都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化作了前行的力量。
“陈先生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
张艺凡和田曦薇连忙转头,只见□□先生和蔡元培校长走了过来,两人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看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声音洪亮:“孩子们,你们做得很好!这场胜利,不仅是革命军的胜利,更是所有爱国人士的胜利!是民主与科学的胜利!”
“我们要继续奋斗!”张艺凡突然喊道,声音虽然沙哑,却异常坚定,“袁世凯死了,但中国的危机还没有结束!我们要让民主与科学的种子,撒遍整个中国!”
“对!继续奋斗!”学生们纷纷附和,口号声震耳欲聋。蔡元培看着张艺凡,眼里满是赞赏:“好一个有志气的姑娘。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东北奉天,李雪琴正穿着一身崭新的东北军军装,站在父亲李老栓的面前。军营的操场上,军旗猎猎作响,远处传来士兵训练的呐喊声。
“爹,我真的能加入东北军了吗?”李雪琴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她低头看着胸前的军徽,心里满是期待——这是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李老栓拍了拍她的肩膀,脸上满是骄傲:“当然。你小子(他总习惯这么叫女儿)从小就跟着我摸枪弄炮,枪法比不少老兵都准。现在大帅(张作霖)正在扩充兵力,我已经把你推荐给了张将军,他说要亲自见见你。”
“真的?”李雪琴惊喜地说,“我一定不会让您和大帅失望的!”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李雪琴抬头望去,只见一队骑兵朝着操场跑来,为首的是一个穿着黑色马褂的男人,面容刚毅,眼神锐利——正是奉系军阀张作霖。
李雪琴连忙站直身体,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卑职李雪琴,参见大帅!”
张作霖勒住马,上下打量着她,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不错,是个好苗子。听说你小子枪法很准?”
“回大帅,卑职略懂一些。”李雪琴恭敬地说。
“好!”张作霖大笑一声,“从今天起,你就跟着我吧。好好干,将来东北军的大旗,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来扛!”
李雪琴的心里一阵激动,她知道,自己的军旅生涯,终于开始了。她望着远处的白山黑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训练,将来带兵打仗,保卫东北,保卫这个国家。
而此时的云南军营里,李一桐和张雨绮正站在孙中山先生的面前。孙中山先生看着她们,眼神里满是期望:“一桐,雨绮,护国战争虽然胜利了,但中国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袁世凯死了,可北洋军阀分裂了,直系、皖系、奉系,各据一方,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他顿了顿,又道:“我希望你们能加入国民党,和我一起,继续为了共和,为了中国的统一而奋斗。你们愿意吗?”
李一桐和张雨绮对视一眼,同时挺直脊背,敬了一个军礼:“我们愿意!”
孙中山先生满意地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两本国民党党员证,递给她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国民党的一员了。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是!”两人接过党员证,心里满是坚定。
与此同时,北平的一处客栈里,戚薇正拿着一封电报,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电报是张雨绮发来的,上面写着她和李一桐加入国民党的消息,还有护国战争胜利的详情。
“戚薇姐,什么事这么开心?”张艺凡和田曦薇走了进来,看到她的笑容,好奇地问道。
戚薇把电报递给她们,笑着说:“雨绮和一桐加入了国民党,还在护国战争表扬大会上获得了奖章。咱们的朋友,都在为了共和而努力呢。”
张艺凡和田曦薇接过电报,快速地读着,眼里满是激动。田曦薇抬起头,看着戚薇:“戚薇姐,那我们呢?我们也想为了共和,为了国家做更多的事。”
戚薇点点头,眼神坚定:“我已经决定了,加入国民党。跟着孙先生,跟着雨绮和一桐,一起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你们呢?”
张艺凡和田曦薇对视一眼,同时点头:“我们也要加入!我们要和你们一起,为了共和,为了民主与科学,奋斗到底!”
戚薇看着她们坚定的眼神,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虽然护国战争胜利了,但中国的危机还没有结束。北洋军阀分裂,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形成,未来的路,还会充满艰险。
但她不害怕。因为她身边,有张雨绮,有李一桐,有张艺凡,有田曦薇,还有无数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他们就像点点星火,虽然微弱,却能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客栈的院子里,温暖而明亮。戚薇、张艺凡和田曦薇站在窗前,望着北平的天空,心里默默念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的未来,就靠我们了。
护国战争的结束,不是革命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无数的爱国人士,正带着胜利的荣光,带着对未来的期望,继续坚定地走在为共和、为民主、为科学奋斗的道路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