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生死救治

城南疫情刚见好转,太医署突然送来紧急消息——城北的慈济院爆发聚集性感染。那里收容的多是孤寡老人,体质虚弱,疫情异常凶险。

"慈济院已经死了十七人。"周院判面色凝重,"剩下的五十多人也多半染病,情况危急。"

苏清月立即收拾药箱:"我这就去。"

"三小姐,慈济院的情况特殊..."张太医欲言又止,"那里很多老人行动不便,救治难度很大。"

"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支援。"

慈济院坐落在城北僻静处,是一座破旧的大院。苏清月刚走近,就闻到浓重的腐臭味。院门紧闭,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开门!太医署来人了!"随行的官兵喊道。

一个面色惶恐的老仆打开门:"大人救命啊!院里...院里都快成坟场了..."

院内景象令人触目惊心。老人们或躺或坐,挤在简陋的通铺上。很多人已经意识模糊,地上还有未清理的呕吐物。

"为什么不送太医署?"苏清月质问负责的官吏。

"送不过去啊!"官吏哭丧着脸,"车马行的都不愿来接,说是怕传染..."

苏清月立即开始巡查。这里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基础疾病,感染时疫后病情格外严重。更糟糕的是,缺乏基本的护理,很多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立即分区隔离。"她下达指令,"重症患者集中到东厢房,轻症的在西厢房。还没有症状的暂时安置在后院。"

"可是...人手不够啊..."

"我来想办法。"

苏清月让随行的官兵帮忙转移病患,自己则开始救治最危重的几个老人。

一位老翁躺在角落,呼吸微弱,面色青紫。苏清月检查后心中一沉——并发了急性肺炎,肺部已经严重感染。

"需要立即用药,但是..."她查看药箱,发现治疗肺炎的药材所剩无几。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需要什么药材?本王让人去取。"

萧绝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一队亲兵。

"王爷?您怎么..."

"巡视防务。"萧绝环视院内,"这里情况比想象的更糟。"

有了萧绝的支援,药材和物资很快送到。苏清月立即开始全力救治。

那位老翁情况最为危急。苏清月采用针灸配合药物的方法,整整守了一夜,终于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谢...谢谢..."老翁苏醒后,虚弱地道谢。

"老人家好好休息。"苏清月为他盖好被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第二天清晨,一位老奶奶还是没能挺过去。她临终前握着苏清月的手,喃喃道:"我想...想喝碗热粥..."

苏清月心中大恸。这些老人需要的不仅是医药,更是关怀和尊严。

她立即着手改善慈济院的条件。让人熬制热粥,更换干净的床褥,还组织志愿者陪意识清醒的老人说话。

"小姐,这位老爷子一直不肯吃药。"青黛着急地汇报。

苏清月走过去,只见一位白发老翁闭目摇头,拒绝服药。

"老人家,吃了药病才能好。"

老翁睁开眼,神情淡漠:"活了七十多年,够本了。把药留给年轻人吧。"

苏清月在他床边坐下:"我听说您以前是木匠?"

老翁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

"看您的手。"苏清月微笑,"满是老茧,但指节灵活,是常年做精细活的手。"

老翁眼中闪过一丝光彩:"年轻时在宫里做过事..."

"那您更要好好活着。"苏清月递过药碗,"宫里那些技艺,还得靠您这样的老师傅传承呢。"

这番话打动了老翁。他接过药碗,一饮而尽。

这件事让苏清月意识到,救治不仅要医身,更要医心。

她开始记录每位老人的情况和需求,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关怀和尊重。有的老人想家,她就派人去通知他们的亲人;有的老人惦记着未完成的心愿,她就尽量帮忙完成。

这些举动感染了志愿者们。大家不再只是机械地执行任务,而是真正地关心这些老人。

然而疫情仍然严峻。这天深夜,苏清月正在配药,突然听见东厢房传来急促的咳嗽声。她赶去一看,三位重症老人同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是急性呼吸衰竭!"苏清月立即组织抢救。

但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三位老人都有基础疾病,用药需要格外谨慎。更麻烦的是,治疗呼吸衰竭的药材已经用完。

"太医署的药材要明天才能送到。"青黛焦急地说。

"等不及了。"苏清月当机立断,"用针灸配合其他药材试试。"

她采用了一种冒险的治疗方案——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改善呼吸功能。这种疗法她只在医书上见过,从未在实际中应用过。

"小姐,太危险了..."张太医劝阻,"万一出事..."

"没有万一。"苏清月目光坚定,"我必须试试。"

她精准地在三位老人身上施针,每一个穴位都仔细斟酌。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但她手法依然稳定。

一个时辰后,奇迹发生了。三位老人的呼吸逐渐平稳,面色也开始好转。

"成功了!"青黛喜极而泣。

苏清月累得几乎虚脱,但看到老人们转危为安,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件事很快传开。太医署的太医们听说后,都对苏清月刮目相看。

"三小姐的医术,确实非同一般。"周院判由衷赞叹。

然而考验还在继续。几天后,慈济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很多康复的老人出现了后遗症,身体虚弱,需要长期调理。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苏清月对萧绝说,"老人们需要更好的康复环境。"

"你有什么建议?"

"在城外设立专门的康复营地。那里空气好,环境清静,适合老人休养。"

萧绝立即支持这个建议。在裴瑾的协助下,康复营地很快建立起来。苏清月亲自设计康复方案,包括药膳调理、适度运动和心理健康关怀。

老人们转移到康复营地后,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很多人不仅身体好转,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

"苏神医,这是我做的木雕。"那位老木匠送给苏清月一个精美的木雕,"一点心意,请收下。"

木雕刻的正是苏清月为老人诊病的场景,栩栩如生。

"谢谢您。"苏清月感动地收下,"这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在康复营地,苏清月还推行了一种创新的疗法——让康复的老人帮助照顾其他病患。

"这样不仅能让老人们感到自己还有价值,也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这个做法效果显著。老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康复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一个月后,慈济院的疫情完全控制。五十多位老人中,最终只有三人不幸离世,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疫情中堪称奇迹。

离开康复营地那天,老人们自发组织了一个简单的送别仪式。

"苏神医,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愿菩萨保佑您长命百岁。"

看着这些重获新生的老人,苏清月深深体会到医者的价值。这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给予希望和尊严。

回城的马车上,萧绝难得地主动开口:

"你做得很好。"

"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必谦虚。"萧绝看着她,"本王见过太多医者,但像你这般的,还是第一个。"

这话让苏清月有些意外。她从未听过萧绝如此直白的夸奖。

"王爷过奖了。"

"不是过奖。"萧绝目光深邃,"你让本王看到了医者的另一种可能。"

这句话在苏清月心中激起涟漪。她忽然明白,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使命,或许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要改变人们对医学的认知。

回到太医署,裴瑾已经在等候。他递给苏清月一份奏折:

"看看吧。"

奏折上是皇帝对这次抗疫工作的嘉奖。苏清月被特赐"妙手仁心"匾额,还获准在太医署设立专门的研究部门。

"这是你应得的。"裴瑾微笑,"你开创的很多疗法,将会造福更多人。"

苏清月抚摸着那块金光闪闪的匾额,心中百感交集。

从相府备受欺凌的庶女,到如今受皇帝嘉奖的神医,这一路走来殊为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和价值。

夜幕降临时,苏清月独自站在太医署的高处,望着京城万家灯火。

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她知道,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而她也在这场考验中,成长为更好的医者。

前方或许还有更多挑战,但她已经做好准备。

因为这就是她选择的道路,也是她来到这个时代的使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折竹碎玉

狩心游戏

貂珰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浮生烬:卿本无双
连载中九四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