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不是说商鞅该杀的意思哈,我这个人呢一般都是站在秦的角度的看事情的,谁让人国家最后强大起来了还一统了呢,商君大才!】
【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在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大人物也出自魏国,例如乐毅,范雎,公孙衍,张仪,尉缭等,之后如果讲到和他们相关的内容的话会仔细讲一讲的,这里就不发散了,总之,魏国那一片,风水很好。】
【魏惠王没杀商鞅,也没重用他,他郁郁不得志,有了离开魏国的想法,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颁布“招贤令”,宣布说无论什么身份,只要有才能强秦,入了秦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商鞅一听说,带了本《法经》就去了秦国追求梦想。】
【当然,商鞅在秦国的日子也不是一开始就一路绿灯的,他通过景监的引荐见了秦孝公后,对着秦孝公大谈特谈他的政治主张,前两次秦孝公都表现得兴致缺缺,甚至想睡觉。】
【第一次,商鞅和秦孝公说尧舜等帝王和百姓同甘共苦,用行动感化百姓的“帝道”,秦孝公暗地里撇嘴,觉得这人在发疯,事后还责备景监不该把这种只会说大话的人推荐给他。】
天幕下,秦孝公尴尬地冲一旁的商鞅笑笑:“这女子就是在胡说,寡人怎么会这么说先生呢。”
可惜纪回听不到他的话,不然一定会笑眯眯地说一句这个叫适当的艺术加工。
【商鞅自然也看出了秦孝公的不以为意,回去想了又想,在五天后又再次拜见了秦孝公。】
纪回可能觉得光讲也太单调了,为了提升屏幕前朋友们的兴趣,也为了展示她新练就的绘画技能,在屏幕上贴了一幅画。
矮胖圆润的卡通版秦孝公穿着黑色冕服在屋内踱步,头顶冒着气泡,“那个爱说大话的又来了。”
屋外是趴在门板上探头探脑的卡通版商鞅,“大王快开门!鞅给您送温暖来啦!”。
景监则是在旁边左右为难,“这门我到底是开还是不开呢?”
【秦孝公烦死了,但一想到这次是自己主动求才,而且也没找到其他合适的人选,不能见了一次就把人给判死刑,于是又见了商鞅一次。】
秦孝公:“……”
天幕你这样造谣,让寡人很难做啊。
【很可惜,这次商鞅所讲的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王道,秦孝公还是没兴趣,他再次责备了景监,好了,这下景监也开始埋怨商鞅了,对他没了好脸色。】
画面一转,卡通版商鞅上蹿下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怎么办啊!”
商鞅:“……”他才不会这么跳脱。
【接连两次遭遇失败,商鞅该怎么办呢?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这甚至连三顾茅庐的程度都没达到呢,为了找份好工作,多尝试几次不丢人。】
商鞅点头,确实如此,但何谓三顾茅庐?
【于是乎,再次被“友好”请出门的商鞅认真分析,仔细揣摩,第三次,他带着专为秦孝公打造的以武力强国之“霸道”,雄赳赳气昂昂的出了门。】
【事实证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肯用心,什么人拿不下啊,在商鞅刚开始讲述强国之术的时候,秦孝公还表现得十分懒散,心里盘算着等这次谈话结束,就把这个三天两头拿些胡话打扰自己的人给赶出秦国,商鞅讲了几分钟,秦孝公开始被吸引了,讲到一半,好家伙,秦孝公直接“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次谈话后,秦孝公又和商鞅促膝长谈了好几次,一改之前的漫不经心,恨不得对全世界宣布商鞅就是最懂他的知己。】
已经和商鞅相遇的时空,秦孝公又被迫跟着纪回一起回忆了一遍他和自家大才的相遇相知过程,虽然有些地方有胡乱杜撰编排的嫌疑,但大方向还是对的,想着想着,他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咳咳。”秦孝公清了清嗓子,抬袖挡住下半张脸,“仔细瞧来,这天幕上画的小人像其实也有几分讨巧。”
虽然把他画的傻不愣登的,但还真是不知不觉间,就越看越顺眼了是怎么回事?
至于还没遇到商鞅位面的秦孝公,则是忙着把周围一切能动员的力量都给动员起来,干什么?当然是早点去接商君了!
快快快!
还不知道商君会不会被听了天幕的其他人给抓去呢。
要真被其他人抓走,那可就出大事了!
【两人达成共识后,秦孝公就开始任用商鞅开始了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把百姓编为什、伍组织,相互监督,其中的一个人犯法,其他人如果不告发,那么就会同罪连坐。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黔首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家庭可免除徭役,限制商业发展,对商人征收重税。
三、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女不能继承上一辈的爵位和特权,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
四、推行小家庭制。一家有两个及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
【商鞅无疑是个大胆的改革家,敢于走先人未走过的路,开创新的制度,但既然用到开创这个词,那就意味着事情并不会一蹴而就。】
【改革之法刚推出,商鞅就发现路上全是拦路的石头,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因循守旧,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这一点在咱们的政哥统一六国后,朝堂上一直在拉扯到底是选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件事上,就表现得尤为明显。】
嬴政皱眉。
是的没错,都到现在了,这些大臣还三番两头把分封制翻出来给他上奏疏呢,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消停。
十年后吗?
【习惯了旧体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民众,担心被损害利益的地方势力,不看好变法的官员,以及被直接砍了一刀大出血的贵族,这些人一个个的都不怎么配合,导致商鞅陷入了困境。】
【百姓们没学过大道理不懂政策变化的逻辑,不信商鞅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好,各种旧贵族在私下对着商鞅大骂特骂的同时,也暗戳戳给秦孝公上书给他上眼药,可以说场面是很不乐观了。】
【那么商鞅要怎么破局呢?他想了个能取得百姓信任的办法,就是著名的徙木立信。】
【这是出自《史记·商君列传》的一个著名历史典故,讲的就是说商鞅在集市南门立了根三丈长的木头,和围观的人说谁能把这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他十金,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朝廷的公信力有多重要这大家都知道,如果朝廷失去了公信力,那对统治阶级的打击是很大的,也会为整个王朝后期的发展埋下隐患,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明朝的大明宝钞。】
“!”
朱元璋原本正和马皇后以及几个子女在百无聊赖地听着纪回瞎扯历史。
当然,作为卷王本人,他耳朵听着天幕,手上自然还是拿了几份折子的,就连一旁的朱标手里也被他塞了好几份。
主打就是不能闲着。
“这天幕上的女子说话就是啰里啰嗦的。”朱元璋吐槽,“一个那老远的时代,讲来讲去也讲不完,真没意思。”
忽的,他接下来的话卡在嗓子眼,眼睛瞪大。
啥玩意儿?
咱的大明宝钞咋滴啦?!!
这可是他刚想出来没多久的绝妙主意,还没推广多久呢!怎么就失去公信力了?!!
对于恨不得把大明往后几百年的走向都给安排好的老朱来说,埋下隐患这个评价,无疑是晴天霹雳。
旁边朱标的胳膊都被老爹捏青了,可就是挣脱不开。
“爹,爹,你冷静点。”朱标无奈,“我们听听这天幕以后怎么说,看她的意思,她是说历史的,总会讲到咱大明的。”
朱元璋黑脸:“那得等到啥时候!”
现在还在千年前打转呢,等说到大明,这宝钞早不知道发展到哪去了,知道可能会有问题但找不到问题的具体所在,这种抓心挠肝的感觉让老朱感觉浑身不自在。
“这天幕到底是干嘛的,既然让我们看,那应该也让我们能和这女子对话才是,不然叫什么仙迹……”
可惜了,纪回对于老朱的焦躁一无所知,对于大明宝钞她只提了一嘴就火速掠过。
……
明朝……
嬴政瞳孔一缩。
他的大秦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这明朝,应该就是后世的王朝了。
不知道这明朝是多久之后的时代,他的子孙后代在那个时代,又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搬个木头就能得十金,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无异于是天上掉馅饼,有点警惕心的肯定是不会相信的,但是等商鞅把奖金提高到五十金的时候,很多人就坐不住了,这哪是馅饼啊,这纯纯是金饼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