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肠摊的筹备,像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蜗牛。找摊位、办执照、联系原料供应商……每一个环节都磕磕绊绊,消耗着她们本就不多的积蓄和更为宝贵的精力。但至少,这件事的主动权掌握在她们自己手里,汗水是真实的,偶尔接到的一两个订单带来的喜悦也是真实的。这微小的掌控感,成了对抗王蔚“远程追杀”和现实压力的缓冲垫。
然而,婚姻的枷锁,依旧沉沉地套在林知梦的脖子上,提醒着她那段被算计、被剥夺、被漠视的过往。那套写在沈野一个人名下的、“碧海蓝天”的“海景房”,像一根扎在肉里的刺,不拔出来,永远隐隐作痛,甚至可能在某一天引发更严重的溃烂。
她不能再等了。在又一次因为王蔚的刁难而熬夜修改方案,导致第二天精神恍惚、差点被电动车撞到之后,她下定了决心。
她预约了离婚登记。
在一个阴沉沉的、适合处理坏事情的下午,她和沈野坐在了民政局离婚登记处的长椅上。周围坐着形形色色的男女,有的沉默如铁,有的争吵不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杂着失望、愤怒和彻底疲惫的复杂气味。
沈野比上次见面时更憔悴了些,胡子拉碴,眼下的乌青浓重。他全程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牛仔裤上的破洞。当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询问“是否自愿离婚”、“财产分割、债务处理是否清晰”时,他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声音轻得像蚊子叫。
流程走到提交材料、准备进入那为期三十天的“离婚冷静期”时,沈野却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猛地抬起头,看向林知梦,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
工作人员似乎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熟练地解释:“根据《民法典》规定,现在有三十天冷静期。期间任何一方反悔,都可以单方面撤回申请。三十天后,双方共同前来,才能正式办理离婚证。”旁边墙上贴着的宣传画,还用温馨的色调印着“给爱一个机会,给家一个未来”的标语。
“离婚冷静期‘撤诉’数据报告”偶尔会成为社会新闻的边角料,显示着确实有一定比例的夫妻在这三十天内选择了“再给彼此一次机会”。但此刻,这三十天对林知梦而言,不是机会,是缓刑,是情感和精力上的额外消耗。
果然,冷静期刚开始没几天,沈野的“努力”就开始了。
先是信息轰炸。每天早中晚定时发来“早安”、“吃了吗”、“睡了吗”的问候,附带一些他工作室拍的、看似文艺实则空洞的风景照,试图唤起所谓的“共同记忆”。林知梦一律已读不回。
然后是礼物攻势。他托同城快递送来她以前随口提过喜欢的一款香薰蜡烛,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甚至还有一束俗艳的红玫瑰。东西都被原封不动地扔在了楼道垃圾桶。
最后,是情感绑架。他开始在深夜给她打长长的语音电话,声音带着哭腔,诉说他工作室的困境,说他父母的“不容易”(“他们也是为我们好,只是方式不对”),说他自己的后悔和痛苦。“知梦,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我保证以后什么都听你的……”
林知梦握着手机,听着那头曾经让她心动、如今只觉得虚伪又疲惫的声音,内心一片麻木。她甚至能想象出他此刻的样子,一定是瘫坐在他那间堆满器材的工作室里,脚下是空酒瓶,脸上是表演性质的泪痕。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林知梦和晓妍刚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外面看摊位回来,就在城中村狭窄潮湿的楼道口,被一个人影挡住了去路。
是沈野。
他不知道在这里等了多久,头发被细雨打湿,一缕缕贴在额头上,脸色苍白,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他看到林知梦,“扑通”一声,竟然直接跪倒在肮脏、满是水渍的水泥地上!
“知梦!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他抱着林知梦的腿,声音嘶哑地哭喊,“我不能没有你!求求你,别离婚!我们回家,好不好?我以后一定改!我妈那边……我去说!钱的事情,我们也慢慢算,都是你的,都是你的!”
雨水混合着他的眼泪和鼻涕,蹭在了林知梦的裤腿上。晓妍在一旁皱紧了眉头,下意识地想上前拉开他,却被林知梦用眼神制止了。
林知梦低头看着这个曾经让她觉得才华横溢、清冷疏离的男人,此刻像一滩烂泥一样跪在自己脚下,用最卑微的姿态乞求着。她没有感到丝毫的心软或胜利的快感,只有一种巨大的、令人作呕的荒谬和悲哀。
这就是她曾经以为的爱情和婚姻。
她没有去扶他,只是静静地、用力地,把自己的腿从他的怀抱里抽了出来。动作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沈野,”她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异常平静,“起来吧,地上凉。这样,很难看。”
沈野的哭声戛然而止,他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她,仿佛不认识眼前这个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女人。
在这一跪一抽之间,完成了。她抽回的不仅是自己的腿,更是对所有残存情感联结的最后一丝眷恋。她看清了,沈野的忏悔和下跪,并非源于真正的醒悟和担当,而是源于失去控制后的恐慌,源于可能面临的财产分割麻烦,源于他无法独立面对生活烂摊子的懦弱。
他爱的,从来都不是完整的林知梦,而是那个可以被他镜头捕捉、为他艺术增光、又不会给他带来太多“麻烦”的附属品。
就在沈野失魂落魄、浑浑噩噩地离开后不久,林知梦接到了母亲李素娟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和颤抖:
“梦梦!沈野他妈刚才给我发了个什么鬼东西!一个视频!说是什么……什么专家讲座,说现在的年轻人抑郁症很多都是装的,就是为了逃避责任、博取同情、拿捏别人!她什么意思?!她是在说你吗?!你生病住院的事情她是不是知道了?她怎么敢这么胡说八道!”
林知梦的心猛地一沉。她安抚了几乎要气哭的母亲,挂断电话后,立刻点开了沈野母亲张蕙兰的微信(还没拉黑)。果然,在一个多小时前,张蕙兰给她母亲转发了一个标题耸人听闻的视频链接:《警惕!“抑郁”成为新型家庭软暴力?心理医生深度揭秘!》,后面还附带着一句看似关心实则阴毒的话:
“亲家母啊,分享个知识给你看看。现在有些小辈啊,心思重,我们做长辈的要多留心,别被糊弄了。都是为了孩子好。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不仅试图否定林知梦真实的痛苦,还要离间她与娘家的关系,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从背后再捅一刀。而沈野,他知道吗?他默许了吗?还是他那个下跪,和这个视频,本就是一套组合拳里的不同招式?
林知梦看着那个视频链接,忽然觉得连愤怒都是一种浪费。她只是感到一种极致的疲惫,和一种必须立刻、马上与这一切完成切割的迫切。
她拉黑了张蕙兰的所有联系方式。然后,她坐在书桌前,打开了电脑。
她需要一个仪式,一个比写“边界表”更深刻、更彻底的仪式,来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的开启,哪怕这个新时代目前还笼罩在迷雾中。
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
【自我领养协议(第一稿)】
然后,她开始敲字,不是法律条文,而是写给自己内心的誓约:
甲方:林知梦(成年后的我)
乙方:林知梦(内在的小女孩)
鉴于:乙方在成长过程中,曾遭遇诸多恐惧、否定、背叛与伤害,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与无条件关爱,导致其长期处于不安与自我怀疑之中。
现甲方郑重承诺,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自愿领养乙方,并承担以下责任与义务:
1. 生命权保障:无论遭遇何种困境,甲方承诺绝不主动放弃乙方生命。天台上“等等”的承诺,永久有效。
2. 情感滋养:甲方将学习识别并尊重乙方的所有情绪(愤怒、悲伤、恐惧、快乐……),不评判,不压抑,给予其存在的空间。
3. 价值确认:甲方将逐步剥离外界评价(分数、排名、薪资、婚姻状态等)对乙方价值的定义,帮助其建立基于存在本身的内在价值体系。
4. 边界守护:甲方将作为乙方最坚定的边界守护者,抵御一切来自外界的恶意侵犯、情感勒索与不合理要求。
5. 梦想呵护:甲方将尽力为乙方保留并创造实现其微小梦想(如看海、画画、吃烤肠)的条件与环境。
6. 经济基础:甲方将努力赚钱,为乙方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与一定的安全感,并对其财产享有完全且独立的主权。
7. 永久陪伴:甲方承诺,无论贫穷富有,健康疾病,将永远陪伴乙方,直至生命尽头。
本协议无需公证,自甲方内心确认之日起,即刻生效,永久有效。
甲方签字(心理确认):林知梦
日期:XXXX年X月X日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完,然后,用打印机将其打印出来。纸张从打印机里吐出的轻微声响,在这个寂静的雨夜,显得格外清晰。
她拿起笔,在“甲方签字”处,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不是法律文件,这是灵魂的契约。
是她对自己许下的,最郑重、也是最温柔的诺言。
她不再需要等待任何人的救赎,不再需要向外索求爱和认可。
她选择,自己成为自己的监护人,自己成为自己的家。
她将这份协议对折,小心地放进了那个贴着“记忆备份”目录的文件夹里,与“自我彩礼清单”放在一起。
窗外,雨还在下。
但屋子里,仿佛有什么东西,变得不一样了。
三十天的冷静期,还在倒计时。
但林知梦知道,她的心,已经提前冷静完毕,并且,做出了永不撤销的决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