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靖王府的马车停在了秋棠院外。
春桃紧张地替林微熹整理衣襟:"小姐,您真要独自去王府?"
"放心。"林微熹检查着随身带的文书和算盘,"靖王若想对我不利,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王府书房比她想象的更简朴。满架兵书史册,墙上挂着边境舆图,唯一显眼的是案头那方巨大的端砚。
萧执正在批阅公文,见她进来,只抬了抬眼:"坐。"
两个幕僚模样的文士坐在下首,见她时难掩诧异。
"开始吧。"萧执放下朱笔,"先把榷场选址定下来。"
一个幕僚立即起身:"王爷,下官以为当设在陇西......"
"不妥。"另一人反驳,"陇西离草原太远,运输不便。"
两人争执不下时,林微熹轻声开口:"可否容民女一言?"
书房顿时安静下来。
她走到舆图前,手指轻点:"这里,青石关。"
幕僚皱眉:"青石关地势险要,但缺水。"
"正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林微熹不慌不忙,"缺水可以打井。关内有废弃营寨可改作货仓,省去建造之费。"
她取出一张图纸:"民女测算过,从青石关到最近的水源,开凿水渠只需三百丈,比另建新城节省七成费用。"
萧执眸光微动:"继续。"
"更重要的是..."她手指划过几条路线,"青石关连接三条商路,往东通中原,往西通西域,往北通草原。在此设点,可成货物集散之地。"
幕僚还要反驳,萧执已抬手止住:"准。"
一个字,定下乾坤。
接着商议税收。幕僚主张十税三,林微熹却摇头:"太高。"
"林小姐不懂,税高方能显朝廷威严。"
"是要威严,还是要长久?"她取出账本,"十税一,看似少,但商贾云集,总量反超。若税重,商队绕道,分文不得。"
她现场拨动算盘:"按过往商队数量测算,十税一,年入约八万两;十税三,不会超过三万两。"
清脆的算珠声里,两个幕僚面面相觑。
萧执看着她灵活的手指,忽然问:"若商队走私如何防范?"
"所以要有贵宾制。"林微熹早有准备,"诚信商队发给特许凭证,优先交易,税率更低。有比较,才会珍惜资格。"
这分明是把锦绣坊那套用到了边贸上。
午间歇息时,侍卫送来茶点。林微熹注意到萧执案头摆着一本《河防通议》,书页间夹着她昨日呈上的治水笔记。
"王爷对治水也有兴趣?"
萧执抬眼:"你的治水策里提到'以工代赈',详细说说。"
这原是她为应对可能的水患准备的,没想到他注意到了。
"灾年征民夫修水利,发给钱粮。既完成工程,又让灾民得以活命,避免暴乱。"
"钱从何来?"
"发行水利债券,许以微利,商人富户必然认购。工程完工后,新增良田的税收可用于兑付。"
她越说越投入,没注意到萧执眼中闪过的欣赏。
"这些都是从你母亲留下的杂书里学来的?"
林微熹心头一紧,垂首道:"是。"
书房陷入沉默,只听得见窗外竹叶沙沙作响。
"本王记得,永宁侯夫人出身江南织造世家。"
"王爷明鉴。"
这个身份是她早就想好的掩护。织造世家懂账目、通商事,合情合理。
下午商议皮毛加工坊的选址时,忽然有急报传来。边境部落发生冲突,可能要影响边贸计划。
幕僚们顿时慌乱:"王爷,此事要不要暂缓?"
"不能缓。"林微熹突然开口,"正该趁现在推进。"
众人都看向她。
"部落冲突,多因生计所迫。此时开展边贸,恰是雪中送炭。只要有一个部落尝到甜头,其他部落自会效仿。"
她看向萧执:"危机,有时也是转机。"
萧执沉思片刻,对侍卫道:"传令西北大营,加强戒备,但不得主动出击。"
暮色渐沉时,终于议定所有细则。
幕僚退下后,萧执忽然问:"你要什么?"
林微熹一怔。
"推行此策,你要什么奖赏?"
她抬起头,目光清澈:"民女只想做件事证明,女子不该因莫须有的污名就被终身禁锢。"
萧执凝视她良久,从案头取过一枚令牌:"三日后,第一批官商要前往青石关。"
令牌上刻着一个"靖"字。
"你随行。"
这不是商量,是命令。
离开王府时,华灯初上。
春桃等在门外,急急迎上来:"小姐,没事吧?"
林微熹握紧手中令牌,摇头:"准备行装,三日后出发。"
"去哪?"
"西北。"
春桃倒吸一口凉气。
马车驶过长安街市,林微熹望着窗外繁华景象。
这一步踏出,就再不能回头了。
但她知道,这才是她该走的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