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一傅众咻(三)

江永命江泰将字幅收好,见墙壁空出一片,立刻让人从聘礼中取来一轴画卷,“仲远特为老先生寻得一副徐文长真迹,还请笑纳。”

杜老先生展开《墨葡萄图》打量几眼,吩咐下人挂了上去,神色却是一片淡然。江永见状心下微惊,忙问道,“可是此画不合老先生心意?”

“非也非也,青藤笔墨人间宝,凡得之者皆三生有幸,”杜老先生摆摆手,“然伏念文长眼空千古,人奇一时,纵有八斗高才却潦倒此间,岂非如阮籍、嵇康之流乎?难道天道有倾,我等又遇魏晋之乱世?”

他邀江永一道落座,继续说道,“观我朝之文学,青藤之后,则文愈险僻,诗愈幽峭。公安派之倡‘清真’,竟陵派之倡‘新隽’,皆同此类。而世之承学者趋之若鹜,不筑根基,徒为轻佻,致使文气瘦弱,再无弘、正气象。《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然观今之世,进耶?退耶?‘秦时明月汉时关’何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何在?”

大宣开国后,洪武、永乐二帝钳人口舌以成独夫之治,前者删节《孟子》以崇皇治,后者修定《大典》以摒异说 ,强束元末蔚然称盛之人文于一统之制作,故作者递兴,皆以台阁为宗,冲融演迤,气体日渐靡弱。弘治、正德年间,朝政稀简,市井繁荣,名士扬名草泽,文章落为财货,前后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诗文于斯一变。其后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各争一时,抒发灵性,间杂俚俗,标高情致,渐异乎雅流。今天下操觚谈艺之士翕然从之,归旨文章于幽冷静寂,如侍梅之人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注10),徒以梅之欹之疏之曲争胜,长此以往,宁不遗祸哉?

“江永少罹父难,肩巨内外百凡,概无学诗之裕,于文法章句实不精通。然长者垂询,不可不答,”杜老先生明以讨论诗文,暗以讽喻国政。杜府欲招贵婿,知赵瞻终日行走于自己门下,故先将他来考察。江永看出此中款曲,便不再一味谦抑,“在下试以前朝论之。昔魏晋之际,名士拥麈清谈,齐梁之间,诗家采丽竞繁,致使文气极虚极靡。而胡马纵逸华夏、凌虐天邑,亦不可问也。然自李唐开国,陈、李删述绮丽(注11),韩、柳革新文法,令王道之治达于四海,盛唐气象绵延古今。及至宋时,学派歧出多元,然乾、淳以后朱学画界而立,为人深排力诋。党争一开,文气即颓。至其主盟之世,则宋祚将尽,不可为用。元继宋兴,以程朱为正学,兼崇三教九流,诸脉杂流,以成百家蔚然之盛。由此观之,则大治多生于大乱,变革常蕴于式微。而今文气虽乏,焉知不可肇启新学?”

“好一个强弱相续,治乱相生。然而文犹如此,国何以堪?”

江永只是垂首饮茶,对此默然不语。

杜老先生自觉难堪,忙将话题转移,“是老夫失言——若论当士诗人,老夫最推崇太仓吴章成,其诗多以歌行叙事,内容颇与史通,足可为文坛之领袖。奈何此人投靠异族,卖身失节,才具再高,亦一钱不值。”

吴藻字章成,是咸嘉二年会试的榜眼,与江永有同科之谊。昔日同入翰林,二人关系甚笃,“江永与章成同年入仕,多有往来,其人志性,在下备谙,”江永为吴藻开脱道,“章成出身东林,名列复社,乃阉党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弘光二年,冯渊借清查逆党之名党同伐异,吴氏一门惨遭株连。章成为全身家,不得不潜逃华北。本有隐居之愿,却为景朝征辟,盛情之后,逼迫万状,只能勉事异朝——其虽有二心之嫌,却也无可厚非。”

“北朝求贤若渴,隐然有以汉制汉之心,而江南党争不休,令济世之臣沉沦下僚。士子之心,岂非天命所在?”杜老先生闻此,不由发议,“鹿其将失,何人得之?”

“永嘉乱后,晋犹能偏安一隅,靖康南渡,宋尚有百五国祚。安知大宣不可为此?”

“夷狄叩关,胡马南下,而王朝不至顷刻崩摧者,盖因有贤相如谢安、李纲者运筹于内,悍将如岳飞、韩世忠者御敌于外。纵览我大宣庙堂,可有调鼎为霖、登坛作将之人?”杜老先生句句紧逼,“江总督,你可敢说一句‘舍我其谁’?”

“江永身微力薄,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然不敢有一毫弛懈,愿为长者折枝。”

杜老先生见江永神情愈发肃穆,乍然舒朗一笑,“看来长者是他赵明甫,而要折的是我家的枝啊!”

话题终于转回赵瞻的婚姻大事,江永暗里松了一口气,也笑道,“仲远与杜三小姐年正相仿、才正堪配,正是天造地设之良缘佳偶,还请老先生割爱允婚。”

杜老先生微略颔首,转身望向良久侍立一旁的赵瞻,“仲远,老夫有话需要同你说清。”

“恳请老先生示下!”

“赵家这棵巨树,杜家从没想过高攀。是你与小女萍水相逢、目成心许,才有了这桩婚事,”杜老先生面色凝重,“好教你知道,赵家世代公卿、声望太隆,而你才华横溢、锋芒太盛,身处乱世,这不是什么好事。我将小女托付给你,并非求你建功立业、闻达诸侯,只望小女衣食无缺、余生安稳,不知仲远可能保证?”

“赵瞻无法保证,”赵瞻的回答令江永听得手中茶杯一抖,险些洒出水来,“既逢乱世,命运沉浮本就身不由己。来日若有大难降临,湖湘无法逃脱,赵瞻和若儿亦无法逃脱。夸口力所不及之事是为不信,赵瞻不愿做不信之人,”他不顾杜老先生越来越沉的面色,继续说道,“更何况赵瞻生为华夏儿郎,三山五岳塑我之体,黄河长江养我之气,岂可坐视中原陆沉而引颈待戮?”

“那你意欲何为?”

“赵瞻拜于恒之兄幕下,许以犬马之劳,非只因私谊深厚,实乃赵瞻相信,唯恒之兄可力挽山河,”赵瞻的眸中透出只有他与江永二人知晓的坚毅,“此一途千万险阻,我辈或只可筚路蓝缕开其先路,留予后世继往开来。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注12)?”

“鸿鹄志在青天,鸿鹄屈指可数;燕雀只求一餐,燕雀却遍及乡野,”杜老先生依旧皱着眉头,“尔等募兵欲争胜天下,却先搅扰我桑梓安宁,这又算是什么道理?”

“老先生容禀,”赵瞻又是一揖,“萨人本为塞外东胡,昔在前朝,屡为边患,今趁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掠我百姓,屠我城池,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注13)。故我等用兵,非为争王称霸,而是为救同胞于水火,存华夏之一脉。况自萨人南掠,所过之地化为丘墟,所破之城血流漂杵,脱其进逼镇筸,桑梓清吉顷刻则丧!迎敌街巷之中何如御敌于家门之外?恳请先生思之。”

赵瞻见杜老先生与江永都面露赞许的神色,惴惴之心方才安定。

杜老先生从位上缓缓起身,颤巍巍拄起拐杖,江永见状连忙上前,扶着老人的胳臂向赵瞻走去。

“好孩子,我就将小女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待她,”老人拉过赵瞻的手,殷殷嘱咐道,“祝你们今后琴瑟和鸣,子孙满堂。你们这一代做不成的事,让他们接着做,总有一日,咱们定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是,多谢岳父大人!”赵瞻激动得手直颤抖,“小婿即刻回乡禀告父亲大人,择选吉日迎娶——”

杜老先生笑着摆摆手,“衡州离这里不近,就不要再来回折腾了——外面的花轿到了吗?”

“到啦——”

“那就快让若儿出来吧。”

话音刚落,杜府亲眷们便簇拥着新娘款款步入厅堂。一袭凤冠霞帔的新娘明艳似五月枝间的榴花,带着泪意的颦笑描得眉眼愈发清丽。她向杜老先生盈盈下拜,恭敬倾听父亲的谆谆叮嘱,而后又偷瞄了赵瞻一眼,面颊绯红地在送亲娘姨的搀扶下走出屋门。

如坠云雾的赵瞻仍怔在一旁目眩神迷,江永不得不笑着将他唤醒,“新娘子都走了,你还在这傻站着干什么?快跟上花轿引路去啊,”他从袖中取出一把散碎银子,递到赵瞻手里,“把这些钱拿着,回头分发给送亲的和抬轿的人……”

欢快的锣鼓声渐行渐远,杜老先生收回眺向门外的目光,继续同江永谈起招兵的事宜,“老夫已同各户官绅商议,他们都愿出遣族中子弟入伍,以助总督一臂之力。至于剩余的兵额,我会让小儿杜延年带你们去乡里挑选。延年做过几年水师的守备,在练兵打仗方面也算有些经验,总督若觉得可用,便把他留在军中,若觉得不行,随手将他打发了便是。”

“多谢杜老先生,”江永感激一揖,“江永早听薛佥事盛赞延年兄忠勇沉鸷,可堪大任,虽未会晤,业已久仰。杜老愿将爱子相荐,江永焉有不惜之倚之的道理?”

“那都是姐夫讨好小舅子的漂亮话而已,总督千万莫要当真,”杜老先生话虽如此说,但脸上的骄傲却无法遮掩,“我这小儿性情顽劣、气盛轻狂,尚祈总督好生指点训诫为盼。”

“杜老先生折煞江永了。今后安定西南,整理山河,江永还需多多依仗延年和仲远才是。”

“那就这么说定了,”杜老先生哈哈大笑,“恒之来日拜为汉相,便让仲远侍奉笔墨,延年引马扶车!”

杜老以汉相诸葛亮喻己,似有割据川滇、代秉阿衡之暗示。江永心下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好言敷衍,长拜致谢而已。

注9:建筑结构与内部陈设参考自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注10:引自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11:陈、李指陈子昂和李白。

注12:引自《列子·愚公移山》。

注13:改编自同盟会誓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3章 一傅众咻(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何处问长安
连载中不窥园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