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霍去病的名字有什么来历吗

@于赓哲 #每日医疗社会史#

霍\"去病\"名并非仅希冀长寿,而是以去病为成仙预备阶段,“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先秦秦汉类似名者多多,如周哀王去疾,莒子去疾,郑公子去疾,晋顷公弃疾,平阿侯王子去疾等。霍去病子名霍嬗,嬗意蜕变,父子联名或为去疾后大变化之意。

%

%

杨颉慧《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 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 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如果说“寿”、“延年”、“益寿”、“延寿”等名字只是表达了人们希望有限的世俗长寿的美好心愿, “千秋”、“万世”、“万岁”、“彭祖”等名字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长生、不死、成仙的强烈渴求。“长生”、“不死”、“成仙”都是追求不朽, “可以被视为世俗的长寿愿望强化的结果”。汉代神仙信仰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永恒, 它融合了世俗不朽和彼世不朽, 神仙的观念变得与“长寿及`不死\'相一致”, 都是“古代世间长寿**的产物”。祈求长寿的人名如此频繁地使用, 这是汉代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余英时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现象, 他曾专门著文指出, 居延汉简中的人名、地名中有大量长寿类用语, “寿”、“延寿”、“长寿”、“益寿”、“上寿”、“延年”、“长生”这类人名在居延汉简中很常见。“首先, 带有这类名字的人多数为边塞烽燧的官吏与士卒, 这一事实表明普通人与皇帝同样渴望长寿或成仙, 这是仙说渗透社会的标志。其次, 如此命名的人来自帝国的各个郡, 这进一步说明该观念已经传播得既广且快。”长寿、长生不死的观念在两汉社会影响甚广, 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铜镜是汉代重要的生活用品。有的学者在做过大量研究之后指出, 汉代铜镜背面的铭文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其中一类内容是“对人的寿命永恒表示企盼, 他们期望在世间延寿, 更羡慕仙人的永恒自由”。

对生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原始本能从出土的各种考古资料来看, 追求生命的永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 以追求生命永恒、自由快乐为核心思想的神仙信仰逐渐形成, 进一步扩大了对社会的影响力。到西汉中期时, 随着神仙信仰的普及和平民化, 许多人相信神仙之术可行, 长生不老可得。西汉中期以后, 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人们对此不再热衷。与西汉中期的狂热相比, 从西汉后期直至东汉, 人们的头脑相对冷静和理智了许多。虽然汉成帝、汉哀帝、王莽以及东汉许多王公贵族仍然喜好神仙之术, 但再也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求仙热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

礼物

婚后动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霍去病资料合集
连载中没错这是一篇刘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