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那山鬼中,少女不再痴等。花有千朵,叶有万片,何不步履轻快,寻那爱我之花,折那爱我之叶。
闻声前来的人越来越多,直把这个小院围得水泄不通,二姜此番合奏,犹如天籁。
一曲终了,人群散去。大姜不禁展露笑颜,小妹放下琵琶扑入她怀中:“阿姊可是笑了?以后可要多笑笑才是。”
果然,小妹于她,宛如日光暖了秋凉,叫人心情舒畅。
“阿姊,中秋将至,父王设宴府中,宴请各方名士才女,还有不少名门士族的子女。小妹听闻,那吴郡周氏和孙氏今日来会稽了,想必也在受邀之列吧。”
那周氏和孙氏何许人也,周氏嫡子貌若潘安,才华横溢,擅琴擅文,又是大族出身,一身玉骨似天仙般的人物,凡所到之处,投来的香草花枝不断,士族女郎追车十里,说是众星捧月也不为夸张。
孙氏嫡子,十六随父出征,在江东一带也是颇有名气,甚至比肩先祖,冠得一个“江东小霸王”的名号。在这个以柔为美,以文为雅的时代,少年鲜衣怒马,身姿矫健,满是桀骜不驯之美,竟也受得女郎们争相追捧,便是那士人,听得江东孙昶的名字,也会赞叹一番。
小妹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司马姜却明知故问:“小妹想去?”
小姜闻言眼睛一亮:“姊去否?”
大姜摇头:“你今日出门,可见到他们了?”
小妹被一语点破,羞红一张俏脸:“瞒不过阿姊,今日城门女郎众多,小妹也只远远瞧了一眼,并未看真切。”
“也罢,这夜宴你去吧,”大姜掩嘴微咳,“阿姊病躯,凑不得那个热闹,也恐扰了士人们雅兴。”
小姜即兴奋又失望,还想说些什么,大姜却转身回屋,她形若蒲柳,三步一咳,多年沉疴,今日吹了凉风好像又重了些,叫人放心不下。
日光转瞬即黑,会稽王府前车水马龙,殿中早已布置敞亮,士族贵人们陆续落座,小姜跟随府中其他庶女们落座南侧,一入座,侍女便搬来三面屏风遮挡,虽然视野模糊,但这也极大方便了她打量人群。
席面未开,众人交谈之声吵吵嚷嚷,不知谁人一句周家三郎,引得众人纷纷侧目殿门,一时之间,认识的不认识都想上前寒暄几句。女郎们也坐不住了,好几个士族贵女悄悄推开屏风,想要一睹周家三郎风采。
不一会儿,殿门处又传来一阵骚动,进来两男一女,为首少年正是孙家长子孙昶,稍矮一点的是次子孙墨,那女郎则是孙家小女孙昭。
什么嘛,还是什么都看不见……
小姜失望地隔着屏风望着殿门,她坐在后排角落,盯着几上的糕点发呆。
“阿昭,这里是会稽王府,不比吴郡,无论如何,你今夜安安份份待到席面结束,不可……”
“好了好了二兄,阿昭知道了,不必再说了。”
孙墨孙昭藏在兄长的身后悄言悄语,孙家乃江东名门,座位自然排在西侧最靠近会稽王的位置,周氏亦然,吴郡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会稽虞氏、魏氏、孔氏、贺氏等依次落座。
不一会儿舞乐渐起,文人骚客推杯换盏,君子谈玄辩理,贵女三两抱团,谈论君子。
宴到兴处,会稽王高声谈笑:“听闻周家三郎琴技声调绝伦,神游太虚,不知本王有幸听否?”
见众人纷纷侧目,周映放下酒杯,爽快一笑:“抱琴来。”
君子声音不高,却极清极透,仿佛上好的徽墨在纸上晕开,沉稳内敛,温润如玉。
本就被舞乐熏得昏昏欲睡的小姜,因这一声,霎时间清醒,再看众贵女,亦是满脸期待,周家三郎之琴音,下次听还不知是几何。
琴音袅袅而起,初时如幽涧滴泉,清冷空灵,涤荡尘襟。继而弦音渐展,恰似春溪奔壑,潺溪浣铮,于指尖下流淌出泠泠清韵。
士人听得摇头晃脑,贵女们更是如痴如醉,唯有孙墨旁的孙昭听得昏昏欲睡,在多次垂头抬头后,终是撞向几面,发出咚地一声响。
琴音被这突兀的咚声打断,雅兴被扰,众人视线聚焦而来,纷纷看向孙昶那处。
孙墨一把扶起自家小妹,叫过两个婢女,向众人致歉道:“小妹不胜酒力,这就送她去别处休息。”
孙昭被屏风挡着,具体什么情况看不真切,孙昶双手抱胸,直直对上众人的目光,少年嘴角挂着笑意,挑着眉,大有看我不爽就打一架的意思。
周映也没了兴致,叫人撤琴而去,也不管周围失望的目光,自顾自拿上酒杯慢慢细品。
士人们被那余音绕梁的琴音勾得意犹未尽,会稽王亦是,又不能强迫人家再弹,只好提议道:“今日夜宴,宴请不少名士才女,周三郎弹过,不知有哪位才女愿上前一展琴技?”
这话说得微妙,从古至今,视才子佳人作为美谈,如若这时有哪位女郎应下,弹得好,能得周三郎一句称赞的,自然博得一个美名,弹得不好也不要紧,能延续刚才的宴饮氛围,也是极好的。
几家有才女之名的贵女跃跃欲试,周三郎名声在外,人又在此,她们既兴奋又紧张,露出那小女儿姿态来,犹犹豫豫,竟是半天无人应承。
眼看会稽王脸色渐黑,不懂其中弯绕的小姜突然出声:“父王,小姜或可一试!”
会稽王寻声而去,眼神落在庶女席上:“小姜?上前来。”
婢女移开小姜的屏风,今日夜宴,她的着装不算出彩,只一身丁香色滚花边的曲裾,踩着织履,不施粉黛,乌发束成两股落在胸前,她俏步而来,走到席中,甜美的容颜叫人移不开眼。
会稽王乐了,他自己都不知还有这样一个女儿,随即吩咐道:“去,给小女娘抱琴来。”
“不,小姜不会琴……”
话未说完,也不知席上哪位嗤笑一声,她身后的女郎们也是窃窃私语,世家大族的少年们个个睁着好奇的目光,还在等她下文。
女儿家名节最是重要,会稽王想着,她总不会拿这种抛头露面的事开玩笑,于是又温声问:“那你会什?”
“小姜会弹琵琶。”
婢女抱来一把螺钿檀木的曲项琵琶,小姜抱在怀里坐于榻上,轻拨几音后,一声玲珑,如银瓶乍破,珠落玉盘,似有往昔旧事娓娓道来。
那指法疏密有致,虚实相生,那节奏引人遐想,如檐下细雨,落在青石,一滴又一滴,落在水洼,圈圈涟漪。忽得大雨滂沱,是谁在感伤雨落清平,扰乱一池青荷,弦音堪堪急停,又回归小雨淅淅,直至天晴。
曲终了,满堂文人骚客,竟出奇的安静,就连对音律不怎么感兴趣的孙昶,都觉得回味无穷,他只觉那曲中饱含情感,似有满腔的话要讲,又讲不出口,寄情于曲,一切尽在不言中,不论是曲调还是指法,都很有新意。
少年唇红齿白,兀地哈哈大笑,性情至极,声音磁性清脆。想着,他可不是那曲中人,有什么话一般当场就讲:“这曲妙极,昶以为,胜过前曲,玄鉴以为如何?”
遭好友点名,周映笑意盈盈地盯着那娇小背影,当是温润如玉的,毫不吝啬地夸奖:“尘虑尽涤,心归太虚。”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要知道,在这时得名士一评,声誉和地位会有极大的提高,如果不出所料,今夜之后,小姜也能冠得一个才女的名号。
小姜交还琵琶,起身行礼,此一刻也终是看清隔了一晚屏风的人,直直望向那人的眼睛时,那人也在看她。
白衣君子,真真是天上仙人,何况如此近的距离,能看到他眼里笑意盈盈,他未极弱冠,只用绦带束发,偏偏与她衣物同色,同样的颜色装饰到他身上,怎得就如此好看。
虞氏六郎见状打趣:“女子见三郎,多凝睇不移,形神俱往。”
谁人不爱看这种桥段,是以,席间哄堂大笑,而回过神来的小姜满脸通红,刚想逃,却被会稽王含着笑意叫住:“此曲新颖,可是小姜所作?”
“非也,小姜只会弹曲罢,此曲是阿姊所谱。”
此话一出,众人的好奇心又被勾起,纷纷看向司马氏的女眷席,纷纷猜测是哪位谱出此曲,有如此音律之才,又会是怎样一位佳人,只可惜屏风挡得严实,无从见得了。
孙昶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会稽王公有女擅音,不止有一,何必藏着掖着,不若请来再奏一曲。”
席间君子纷纷附和,气氛已到**,会稽王若推拒,倒显得小气,是以,点头道:“小姜阿姊可在席上?”
小姜心里着急,浑不知怎么突然就要请来阿姊,阿姊身体不好,夜里总是早睡的。她侧头看了眼始作俑者,自知给姐姐惹祸了,急道:“阿姊身弱,近感风寒,未能前来赴宴。”
会稽王也不想拂了这些人的兴致:“无妨,叫她打扮一番,戴上帷帽前来宴会罢。”
随即吩咐婢女去请,小姜再不能说什么了。
正如小姜所说,大姜早已休息,正当入梦时,寒蝉将她唤醒,说是今夜宴上,大王有请。
等她梳洗打扮,已是半个时辰之后,戴上帷帽,坐上前去宴会的车驾,她依然忧心忡忡。直到前来请她的婢女,告知她事情的原委后,她才勉强定下心神。
殿中宴饮热闹,大姜一身素白纱衣,踩着同色织履款款步入殿中。
“大姜,见过父王。”
“好孩子,上前来。”
大姜免不了咳嗽,隔着帷帽又行一礼:“大姜病中,怕过了病气,不敢近身父王。”
“也罢,听闻你极擅音律,可在席间奏上一曲?”
“父王既问,自当尽力,只是病中虚弱,可否请小妹与我同奏?”
“自然。”
隔着帷帽,大姜只能看着高座上那模糊的身影,那是她和小妹的父亲,李氏恋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又恨了一辈子的人。
筝鸣先起,还是那首山鬼,兜兜转转最终由李氏的二女,奏与他听。
李氏难产死的那天,大姜不过三岁,寒蝉抱着她痛哭,外头大雪纷飞,襁褓的婴儿死死依靠尚未冷去的尸体,她们的父亲未曾来看一眼,无人问津这个小小的院子,她们仅仅是活着。靠着李氏留下的遗产,还有司马家的姓氏,勉强在这个上流圈子活着。
李氏苦,小姜苦,少年懂事的大姜更苦,心中情绪一泄,筝筝相泣,就连小姜都被影响,再弹不出那轻快的节奏,一曲下来,又是满堂伤感。
过不久宴会散去,二姜从此被世人所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