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诗
烟尘三载人心碎,铁律一张百姓安。
不凭刀剑凭公义,夜火重明照万家。
第一节立法入城,军纪肃整
晨雾沉重,水汽弥漫。
梁山泊的鼓声自黎明第一缕微光中轰然响起,低沉而长,似天鼓震荡,唤醒了整个江淮。
吴用披白衣而立,手持竹卷。身后三千义军列阵于雾中,旌旗起伏,如一片呼吸的黑云。
宋江披黑甲,立于队前,目光注视着远处的城影。那城原为郡治,数年饱经战乱,屋瓦残破,坊巷荒芜。
“今日入城,”宋江缓声道,“非为战,乃为安。
梁山有兵三千,不入以义,则三千亦为祸。”
他接过吴用呈上的竹卷,只见上书三行:
一曰:军不扰民;
二曰:吏不欺下;
三曰:货不私取。
吴用拱手:“此律,立于义;行于法。若主公点印,梁山自今日起,有法可守,有纪可传。”
宋江沉默片刻,抽出短刀,在掌心轻划,鲜血滴落于竹简之上。
血与墨交融,化作暗红的字迹。
“此血非为誓,而为界。界我心与乱世,界梁山与旧纪。”
他将竹简高举,朝众人朗声宣读,声音如雷:
“凡梁山义军,入城安民,以此三条为令!若违——斩!”
鼓声再起,回荡山谷。
一、入城无声
辰时,义军入城。
行军无歌,无号,无喧。
鼓手轻击皮鼓三下,余音散入晨雾。
前锋林冲领兵百骑,铁甲冷光,面无表情。
中军花荣,弓悬于背,箭未上弦。
后阵李俊率水师入河,舟楫如鳞,桨声齐整。
街道两旁的民居门扉紧闭,犬不吠,婴不哭。
一个老妇推窗一线,看见士卒拾起她门前被风吹落的麻绳,整齐挂回原处,怔怔出神。
另有孩童在墙后探头,望见骑士列队行过,盔甲反射出柔光,似镜映天。
他小声问母亲:“娘,他们不是贼么?”
母亲一把捂住他嘴,哆嗦道:“噤声!”
可当她再看,那为首之人骑马缓行,目光平和,竟微微颔首示意。
她心中忽有一阵酸意:——这像官,却又比官更像人。
二、立榜震城
未时,旧郡衙前。
鲁智深赤脚擎铁锤,肩扛厚木。
木上大字三行,笔迹遒劲,如龙蛇走石。
吴用立于台上,向众人朗声宣告:
“梁山义府,立三条铁律以安民。
一曰:军不扰民,凡扰者斩;
二曰:吏不欺下,凡欺者斩;
三曰:货不私取,凡盗者斩。
诸军诸吏,皆以此为纪。”
话音落,鲁智深抡锤三下——
第一声震碎鸦群;第二声惊动城门守卒;第三声穿透长街,传入千户人心。
铁锤声息,百姓默立。
有人喃喃:“真要守这三条,天下也能太平。”
朱仝立于堂前,身披青袍,腰佩刀。
他转身对众军吼道:“此律为民,先束我等。自今日起,若有扰民一事,无论功过,一律军法!”
武松拔刀,右手断指血滴,书于榜下:“若我行者违律,天诛此身!”
榜立之后,吴用亲自命书生誊抄百份,以赤印封之,交予三十余骑沿江分挂。
“榜若行远,民心自归。”
三、百姓复市
至申时,街巷渐闻人声。
柴进坐于义仓前,案上置账簿,命人分粟。
“凡饥民无籍者,先给五斗;有籍者,记名发粮。
富户愿借粟赈乡者,义府记功还银。”
百姓拥至。有人跪地叩首:“大人不问来历,竟肯赈我!”
柴进笑道:“我非官,只奉一义。今日还粮,明日自食,此为人间正道。”
他令人在义仓门口立碑,上刻八字:
“仓为民开,谷为义出。”
与此同时,花荣率骑巡城。
他见商贩重开摊位,便下马自行购买,掏出铜钱正数。
摊主受惊,慌忙推拒:“将军怎可与我等交易?”
花荣笑道:“我为兵,非为贼。取你物不给钱,才是辱我名。”
此言传遍市井,众商贩顿觉安定。
吴用观此景,感叹道:“昔日以刀取信,今以律取信。刀能畏人,律能安人。
主公若能守此三条,天下自归。”
四、夜火重明
夜幕降临。
城门关闭,街头点起灯笼。
孩童在巷口追逐,商人于灯下清点货银。
自义军入城以来,第一次有百姓敢在夜里行走。
城南酒肆灯火通明。几个老者饮着清粥,低声交谈。
“官军来时抢粮,贼军来时劫财,如今义军来,竟还我米,还我命。”
“这三条律,若真守得住,梁山便是朝廷。”
“朝廷……不如梁山。”
话音落下,窗外传来夜巡的蹄声。花荣领骑而过,弓弦轻响,灯影在马背上跳跃。
一名少年趴在窗边,瞧着那身影,心中忽生出一种久违的信。
五、风过清风堂
此夜,宋江独坐清风堂。案上竹简堆叠,烛光照得他眉间生出疲色。
吴用入堂,拱手道:“城已定,民心可安。”
宋江点头:“安者人心,难者军心。旧习易作,须有法约之。”
他提笔,在三条铁律下又添八字:
“以义为纪,以民为天。”
笔迹未干,他叹道:“我梁山之名,自今日起,当去‘盗’字。”
吴用笑道:“此言可刻石铭。”
宋江又言:“律若不行于我,终成笑谈。
自明日起,凡我将吏,不论功高低,皆须读律于堂前,先签名,后领兵。
若三日不复诵之,罢官;若行军不守之,削职;若害民,则斩。”
吴用躬身:“此即纪纲。”
六、百姓焚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